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書憤(其二)詩意

書憤(其二)詩意

其壹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 《書憤》

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麽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壹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1)十壹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壹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壹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遊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幹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誌。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裏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裏長城。”陸遊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誌未酬的苦悶全懸於壹個“空”字。大誌落空,奮鬥落空,壹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壹結局,非我不盡誌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誌。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壹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誌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壹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沈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其二其三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淡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遊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沈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壹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誌和壹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壹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裏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壹氣直下。這壹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後壹聯壹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壹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壹首有所不同。雖然這壹首似乎是承接著上壹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壹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壹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壹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壹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裏泛指川、陜),鏖戰臯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誌淩雲,豈料到今日成了壹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裏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遊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征的壹個主要情意,更是陸遊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陜西西安(今浙江紹興)人。存詩93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沈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與範成大、尤袤、楊萬裏合稱為“南宋四大家”。陸遊不僅是南宋壹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詞人。少年時代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誌向。1154年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上過前線作戰。他壹貫主張抗金,為主和派所忌,任職期間多次遭到罷斥。晚歲閑居故裏,過著清貧、憂憤的生活。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作品編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有《放翁詞》壹卷,又《渭南詞》二卷。《全宋詞》存詞壹百四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