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無反顧故事4篇
義無反顧故事1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漢司馬相如才華出眾,很得漢武帝賞識,便把他調到身邊做事。
當時巴蜀地區因不滿唐蒙高壓征集民工來修治通往夜郎、棘人中的西南夷道而發生騷亂。
武帝就讓司馬相如去勸責壹下唐蒙,並讓他寫壹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釋壹番。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有壹段是這麽寫的: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
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鏑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
妳們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義無反顧”就是從文告中“義不反顧”壹句中引申出來的。
義無反顧故事2拼音yì wú fǎn gù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征用大量民工,殺了部落酋長,引發騷亂。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馬相如寫《諭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眾要“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經溝通應酬,化解了矛盾。
典故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釋義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人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勇往直前、破釜沈舟
相反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成語例句
◎ 但正是這些可親可敬的人們,在義無反顧地年年冬去春來,默默奉獻。
◎ 這兩個性格倔強的漢子,壹旦認準壹個理,就都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 為此,他在福建投資建立了金龍地產公司,把多年在香港積累的家底都投了進去,毅然決然,義無反顧。
義無反顧故事3西漢的.時候有壹位辭賦家,叫司馬相如。他自幼好學,會擊劍,會撫琴,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寫詩寫賦,他寫的《子虛賦》、《上林賦》等都在當時流傳壹時,是壹個滿腹詩書的風流才子。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做官。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引起了當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於發生了騷亂。漢武帝接到這個消息後,決定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讓他寫壹篇文告,以安撫當地的百姓。
於是,司馬相如寫下了《諭巴蜀檄》。在這篇文告裏,他說明調集民工、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當地父老鄉親並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劍而上,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妳們也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經過深入的溝通,雙方最終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來,修路工程又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提拔司馬相如做了中郎將。
後來人們就用“義無反顧”這壹成語來形容幹事情時,從道義出發,為了正義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猶豫。義,道義;反顧,向後看。
義無反顧故事4用法
形容為正當的事業而勇往直前。比喻抱定必須完成的信念。
釋義
反顧:回頭看。成語的意思是指計議已定,不再猶猶豫豫,想往回走。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義無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成語故事
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的壹位才子,不但會擊劍撫琴,更擅長寫詩作賦。他的才華深得漢武帝賞識,因此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做官。這個時候,剛巧趕上鄱陽令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很多的民工,還把他們的首領給殺害了。這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和驚恐,於是發生了壹場騷亂。這件事傳到漢武帝那裏後,他立即派司馬相如去安撫民眾。為了給巴蜀人民壹個交代,漢武帝還要司馬相如寫壹篇文告,向他們好好作壹番解釋。司馬相如照漢武帝的吩咐寫了壹篇文告,其中有這樣的壹段話:“調集民夫、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大家並不是陛下的本意。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鏑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妳們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司馬相如處理這件事的方式非常得當,騷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修路的工程又得以順利進行下去。漢武帝因司馬相如辦事得力,非常滿意,便拜他為中郎將,輔佐自己。 才子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創作了《子虛賦》,後受到武帝賞識,受到召見。“賦”產生於戰國末期,流行於漢代,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壹種文學體裁。它講究文采、韻節,重視鋪陳描寫,多采用主客問答形式,西漢初形成特定體制。司馬相如的賦代表著西漢辭賦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