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的詩歌體裁是五言律詩。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創作的壹首五言律詩。
全詩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全詩翻譯:
郁郁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綠水之間。
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帆順著風端直高掛。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我的家書應該送到什麽地方呢?北去的歸雁啊,請給我捎回洛陽那邊!
賞析:
此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壹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壹句,寫得恢弘闊大,下壹句“風正壹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壹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
第三聯說明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壹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這壹聯歷來膾炙人口。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壹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不禁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壹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於是托雁捎個信:煩勞雁兒飛過洛陽的時候,替自己問候壹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