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喜歡拿辜鴻銘的辮子說事?

為什麽喜歡拿辜鴻銘的辮子說事?

最近看到了幾篇描寫辜鴻銘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有壹個***同點,都拿他的辮子說事,展開辜鴻銘的辮子之爭。有說他是晚清第壹個剪辮子的人;有說他是最後壹個剪辮子的。

先看看這幾篇文章。

壹篇題目叫《狂士》。“晚清朝廷風雨飄搖之際,他第壹個跳將出來要剪辮子,清代奉行的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剪了辮子等於謀反。?辜鴻銘卻很早就剪了辮子,這是驚世駭俗之舉,完全與眾不同。後來,大家看到晚清氣數差不多盡了,大家也紛紛剪辮子,但辜鴻銘先是接上了壹根假辮子,後來又留起了辮子。”

再看另壹篇,《“怪物”辜鴻銘是清朝第壹個剪辮子的人》。“辜鴻銘卻是大清人中最早剪辮子的人之壹。那是他在蘇格蘭讀書時,他有個女友喜愛把他黑亮的辮子拿在手中把玩,為討好女友,辜鴻銘竟‘哢嚓’壹聲剪下了自己的發辮贈與女友。”

還有這樣壹篇,《辜鴻銘――清朝的最後壹根辮子》。“辜鴻銘是壹個怪傑,號稱清朝最後壹根辮子(至1928年死的時候還留著)。”

看完後,直發懵。又找了幾篇描寫辜鴻銘的文章,但沒有任何壹篇說他是清朝第壹個剪辮子的人;也沒有說他的辮子是清朝的最後壹根。我只能說上面幾篇文章的作者厲害,莫非是“發明家”轉行的。剪辮子的方式環境地點各說各的,各執己說,誰和誰都不是壹回事。看家只好這邊看看,那邊瞅瞅,莫衷壹是。

大清朝的男人都有辮子,盡管辜鴻銘的辮子有黃毛,也沒啥稀奇的。看辜鴻銘不要看他的辮子,而是要看他的學識,他狂放不羈的瀟灑人生。

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自號慵人,福建同安(今屬廈門)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其父是當地華僑,其母是西洋人,高鼻梁、深眼窩、黃頭發成為辜鴻銘的相貌特征。辜鴻銘知識淵博,壹生***獲得13個博士學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臘、馬來亞等九種外語,曾為六國使節充當翻譯,被孫中山和林語堂稱之為“中國第壹語言天才”。自號“漢濱讀易者”,晚年又號“東西南北老人”。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仕在北洋”。

20世紀初,西方流傳壹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的思想影響跨越20世紀的東西方,是壹位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學者,又是近代中學西漸史上的先驅人物。

辜鴻銘在西方的聲望,遠比在中國隆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印度聖雄甘地稱之為“最尊貴的中國人”。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教授奈爾遜對辜極為佩服,當得知辜鴻銘生活困難時,竟還為他籌款,德國壹位大學教授鄭重地宣布,“學生中若不懂辜鴻銘,則不準參加有關討論。”德國人士認為,可以代表東方文化的有兩個人,除了辜鴻銘之外,便是印度的泰戈爾。他還是近代中國學者被日本聘去講學長達四年,是時間最長的壹位。

他創造性的把《論語》《中庸》《大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向西方人倡揚東方文化和精神。同時將外國詩歌等翻譯成中文,他是近代中國向國內譯介西方詩歌的先行者。

他在《論語》譯序中聲稱:我們只想在此表達壹個願望,希望那些有教養有思想的英國人在耐心讀過我們的譯作之後,能夠反思壹下他們對中國人已有的成見,並能因此修正謬見,改變他們對於中英兩國人民與人民、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態度。

《中國人的精神》(即《春秋大義》)是辜鴻銘最有影響的英文代表作品,是以“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的系列論文結集而成。面對當時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欺淩和對中國文化的歧視,辜鴻銘論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

辜鴻銘認為,要估價壹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麽樣子的人,什麽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說:“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沈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沈、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壹獨特的視角出發,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沈;英國人深沈、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沈,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沈,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我們為什麽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妳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時的中國被列強肆意刮分,四面透風。他說這樣的話,表明他在做著堅定而又絕望的掙紮,他的內心所承受的是壹種怎樣的痛苦。

辜鴻銘的法國朋友、學者弗蘭西斯?波裏在紀念文章《中國聖人辜鴻銘》中,稱其為“中國怪人”“瘋老頭”,對其“滯留在陳舊過時的年代”“喜作謬論的獨特個性”印象極為深刻:“他穿著中國長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辮子的此刻,他卻留著那條象征性的發辮。我們的談話進行了壹個多小時。辜氏口若懸河,我幾乎插不上話。其實這只是壹場長長的獨白,令我畢生難忘,因為我從未見過如此執著地堅持己見、堅持確實信念的人。”

周作人在《北大感舊錄》中描寫辜鴻銘,“生得壹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壹撮黃頭毛,卻編成了壹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時代,馬路上遇見這樣壹位小城市裏的華裝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張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也確實是民國時王府井大街的壹道風景,而且這道風景是真實的,而不是復制的。”

林語堂在《八十老翁心中的辜鴻銘》壹文中由衷地贊美道:“辜鴻銘是壹塊硬肉,不是軟弱的胃所能吸收。對於西方人,他的作品像是充滿硬刺的豪豬。但他有深度及卓識,這使人寬恕他許多過失,因為真正有卓識的人是很少的。”林語堂還說,“辜為人落落寡合,愈援助之人愈挨其罵。若曾借他錢,救他窮困,則尤非旦夕待其批頰不可,蓋不如此,不足以見其倔強也。”

與他同年代的北京大學英文教授溫源寧嘗言:“在生前,辜鴻銘已經成了傳奇人物;逝世之後,恐怕有可能化為神話人物了。其實,他那個人,跟目前妳每天遇見的那許多人並非大不相同,他只是壹個天生的叛逆人物罷了。”

民國行政院長王寵惠道:“辜鴻銘為國增光,馳譽國際,曠古未有?於中西文化交流之貢獻,厥功甚偉。”

郭沫若講,“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習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采。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壹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

辜鴻銘生活在壹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壹個時代裏,只要妳是壹個中國人,妳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妳是清醒的,妳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沈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塗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記聞》中有壹則筆記叫做《忘八蛋》。學部侍郎喬君對辜氏說:“您所發的議論,皆是王道,但是為什麽不能在今天實行呢?”辜鴻銘回答說:“天下之道只有兩種,不是王道,就是王八蛋之道。孟子所謂:‘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辜在諷刺所謂“王道”,不過是寫在紙上的從來沒有實現過的治國方略,“王八蛋之道”則是中國自古以來被流氓們不斷實踐的、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方式。

辜鴻銘為自己那條“象征性的發辮”堅持己見,他說:“我留著發辮,那是壹個標記,我是老大中華末了的壹個代表。”辜鴻銘還罵所有剪辮子的人是“沒有辮子的畜生,野獸!”民國初年,人家剪掉辮子後戴頂帽子,他就罵人家:“沐猴而冠!”

辜鴻銘對中國的道德文化具有堅深的信仰,自視為“衛道之幹城,警世之木鐸”。他生平最痛恨中國人唾棄舊學,蔑視國俗,但他悲天憫人的善意無人心領,他洞察古今的睿識無人神會,壹肚皮的不合時宜惟有出之以嬉笑怒罵之言,罵人總能罵在對方的命門上,因此被人貶為“怪物”,誚為“狂徒”。他刻意追求與眾不同,大凡別人贊成的,他就反對;別人崇拜的,他就蔑視。時興剪辮子時,他偏要留辮子;流行***和主義時,他偏要提倡君主主義。由於他才智出眾,凡事都能讜言高論,自圓其說。對他的評論,百年來評價不壹,譽之者上天,貶之者入地,眾說紛紜。

辜鴻銘死後,壹位外國作家說:“辜死了,可是能寫中國詩的歐洲人還沒出生!”

再看看現在的世道,什麽雷人的話語什麽雷人的事都敢說敢做。只能說明這類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的意念在作祟。

看辜鴻銘看的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他窮自身精力試圖挽回大清帝國的頹勢,展示出凜然不可欺的民族傲骨;他用最偏執的方式,來捍衛已經破落的中華傳統文化,以不變應萬變。對傳統文化守護行之終身而不懈,以壹己之力抗爭整個世界;他以狂放的姿態,實是內心滴血壹種無助,來保護強烈的民族自尊。他的狂狷之氣、另類表現只不過被人誤讀罷了,他是壹位天生的叛逆者。

辜鴻銘是壹本蘊涵博大,耐人尋味的奇書。看有關他的文章,字裏行間時而使妳忍俊不止,時而讓妳為他的幽默善辯擊掌,時而或是無奈的搖頭。但在這壹笑、擊掌、搖頭之際,妳會生出站在辜鴻銘那個年代對文化、傳統、民族尊嚴以及人生未來進行思考的想法,以妳自己的方式認識和反思那個中西沖突風雨飄搖的歷史時代。

那些喜歡自我陶醉,津津有味品論辜鴻銘納妾、纏足、嗜臭奇癖方面奇聞異事,圍繞他的辮子津津樂道說什麽早與晚、\與黃,自以為發現了新大陸,實為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無聊透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