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的賞析是什麽?

《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的賞析是什麽?

《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壹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全文原文如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白話文釋義: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壹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壹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了清水壹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壹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擴展資料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裏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

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本文可分為三層來賞析,第壹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這壹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壹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誌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壹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壹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