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晉察冀文藝史》(王劍青 馮健男)緒論

《晉察冀文藝史》(王劍青 馮健男)緒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第二次國***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率領),開赴華北前線和敵人後方。首戰平型關告捷後,毛澤東指揮八路軍前方總部和中***中央北方局,創建 敵後抗日根據地 ;黨中央留下第115師副師長聶榮臻,在以五臺山地區為中心的晉察冀三省邊界,創建 抗日民主根據地 。

1937年11月7日,聶榮臻將軍率部二千余人,奉命在山西五臺山地區,建立了晉察冀軍區。1938年1月建立了晉察冀邊區政府,創建了華北第壹個抗日民主根據地,被黨中央譽為敵後模範抗日根據地。

隨著根據地武裝鬥爭和民主政權建設的發展,文化工作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與根據地軍事、政治、經濟鬥爭、民主建政同步進行。邊區的文藝工作者以革命文學藝術作為手中的有力武器,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音樂、美術、攝影、曲藝等作品,在民族解放的壯麗事業中起到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巨大作用。

壹、晉察冀邊區文藝的興起和發展的幾個階段

(壹 )初創時期:1937年到1938年

1937年底,八路軍宣傳隊發揚工農紅軍的優良傳統,到處用文藝形式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傳播新思想先文化的種子。 (1)在部隊系統建立文藝工作 :晉察冀軍區抗敵據社成立、冀中火線劇社與十幾個軍分區劇社相繼成立。 (2)地方文藝工作也開展起來 :民眾劇團、《抗敵報》(後改為《晉察冀日報》)開辟了文藝副刊《海燕》、抗日救亡音樂和戲劇活躍在晉察冀廣大農村(節目大都來自大後方和延安)。 1937年12月,作家周立波訪問了晉察冀邊區,隨後在武漢的報紙上發表並出版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這是第壹篇關於晉察冀邊區的對外報道。

文藝隊伍建立 :1938年5月,延安文藝工作團來到邊區;1939年1月3日,西北戰地服務團多名同誌從延安來到晉察冀。總政前線記者團、東北幹部隊鐵流社、抗大二分校文工團、120師戰鬥劇社、不少平、津的青年學生...來到邊區,參加文藝工作,形成了壹支生氣勃勃並初具規模的文藝隊伍,開展了詩歌、戲劇、音樂、戰地通訊、報告文學、小說創作。(街頭詩、音樂、戲劇、通訊報告比較活躍,小說處於萌芽狀態,出現壹些墻頭小說)

邊區軍民經過壹年多的奮戰,粉粹了敵人多次圍剿,建立了鐵的子弟兵,在邊區站穩了腳跟。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建立了鞏固的民主政權...隨著根據地軍事、政治、文化、鬥爭的發展,群眾如饑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糧,需要更多的文藝作品來反映他們新的生活和偉大的鬥爭。1938年初,抗敵報社、柾國報社等文化單位 發起成立晉察冀邊區文化工作者救亡協會,使邊區的文藝工作有目的、有組織、有領導的進行 ,用各種文藝形式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堅定了群眾在敵後堅持抗戰勝利的信心。

(二)發展時期:1939年到1942年

新的形勢下,文化工作者救亡協會已不適應文化工作發展的需要,邊區文協於 1939年2月15日 召開了臨時代表會議,決定將文協改名為 晉察冀邊區文化界抗日救國會 (簡稱 文救會 ),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並決定在各專區、縣、區、村普遍建立文救會組織,使文救會成為有深厚群眾基礎的群眾團體,把文藝工作普及到廣大農村中去。

1939年2月26日,召開邊區創作問題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