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鄉園林為主題的詩歌。
說到現代詩樓主用徐誌摩的詩那首“在別康橋 ”!最好!不過他是描繪了園林而已,當然還有他創作的其他壹些關於水鄉園林的詩,他是現代詩的典範…以及戴望舒的幾首也不錯其中有壹首寫水鄉江南最著名的詩是:《雨巷》描繪了江南的雨江南的情江南的美女江南的氣息…我這裏就例舉壹二 作品名稱:鄉村裏的音籟 作 者: 徐誌摩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全文: 小舟在垂柳蔭間緩泛-- 壹陣陣初秋的涼風, 吹生了水面的漪絨, 吹來兩岸鄉村裏的音籟. 我獨自憑著船窗閑憩, 靜看著壹河的波泛, 靜聽著遠近的音籟-- 又壹度與童年的情景默契! 這是清脆的稚兒的呼喚, 田野上工作紛紜, 竹籬邊犬吠雞鳴: 但這無端的悲鳴與淒婉! 白雲在藍天裏飛行: 我欲把惱人的年歲, 我欲把惱人的情愛, 托付與無涯的空靈--消泯; 回復我純樸的,美麗的童心, 象山谷裏的冷泉壹勺, 象曉風裏的白頭乳鵲, 象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鮮明. 《滬杭車中》 徐誌摩 匆匆匆!催催催! 壹卷煙,壹片山,幾點雲影, 壹道水,壹條橋,壹支櫓聲, 壹林松,壹叢竹,紅葉紛紛: 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 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 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誌摩這首詩《滬杭車上》也是“物我交融,意境幽深”的典型。“壹卷煙,壹片山,幾點雲影,/壹道水,壹條橋,壹支櫓聲,/壹片松林,壹叢竹,紅葉紛紛;”自然地寫出了江南的秋色,秋高氣爽,楓葉無邊,清幽,恬淡。我們只需要閉上眼睛,馳騁我們的思維,去感覺,去聆聽,便可以體味出這就像壹幅風景畫壹樣在我們的腦中舒展開來了。最後的壹句“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如果作者的寫秋為的是寫出人生易老,那麽能夠把秋寫得這麽美何嘗不讓人欽佩呢? “壹草壹木都是隱喻,萬事萬物盡含禪理。”是讓我們知道物我是相統壹的,心變則物移。盡管這是唯心的思維,但在理解物的表象與心靈的變化上又是合理的。 徐誌摩的另外壹首詩《鄉村裏的音籟》(選自《誌摩的詩》)寫著:“小舟在垂柳蔭間緩泛——/壹陣陣初秋的涼風,/吹生了水面的漪絨,/吹生了兩岸鄉村裏的音籟。”江南農村自然的美,讓徐誌摩寫出了自然的韻;水鄉的秋色都化作了優美的旋律。“白雲在藍天裏飛行:/我欲把惱人的的年歲,/我欲把惱人的情愛/托付與無暇的空靈——清泯”。能夠在心煩意亂的時候聽到來自自然的恬靜,這是多麽讓人欣喜的啊!而在人生的苦惱經歷中還能給人留下自然的美的詩人,那就更加讓人肅然起敬了。自然可以洗卻作者心頭的憂愁與煩悶,因為自然永遠是清新的,作者對世界的愛的單純追求,也是心靈的超脫吧。 月下雷峰影片 ?我送妳壹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 ?我送妳壹個雷峰塔頂,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假如妳我蕩壹支無遮的小艇,假如妳我創壹個完全的夢境!? 註釋: ①此詩寫於1923年9月26日。誌摩在《西湖記》中說:“三潭印月——我不愛什麽九曲,也不愛什麽三潭,我愛在月光下看雷峰靜極了的影子——我見了那個,便不要性命。” 雷峰塔 ——徐誌摩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 (劃船的手指著野草深處;) 客人,妳知道西湖上的佳話, 白娘娘是個多情的妖魔。” “她為了多情,反而受苦, 愛了個沒出息的許仙,她的情夫; 他聽信了壹個和尚,壹時的糊塗, 拿壹個缽盂,把他妻子的原形罩住。” 到今朝已有千百年的光景, 可憐她被鎮壓在雷峰塔底,—— 壹座殘敗的古塔,淒涼地, 莊嚴地,獨自在南屏的晚鐘聲裏! 此詩歌發表於1923年10月12日《晨報。文學旬刊》。原詩註明“(杭白)”。曾收入初版的 《誌摩的詩》。 再別康橋 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詩評:抓住瞬間的永恒——《再別康橋》文本分析 《再別康橋》是徐誌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壹。 這是壹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壹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誌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壹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壹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壹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壹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壹處不是在寫景、又無壹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壹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裏的壹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沈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壹種悼念?情感在每壹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唯有沈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壹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壹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壹前壹後的“我走了”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撐著油紙傘, 獨自仿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 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地, 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ǐ)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古詩描寫水鄉園林江南的詩太多了:能不憶 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2] 能不憶江南 。 出自:《 憶江南 》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詩詞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結果 把江北 江南 雁雙雙,正分汾水,回頭生死殊路天長地久相思債,何似眼前俱去!摧勁羽,倘萬壹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 把江北江南 ,風嘹月唳,並付壹丘土。仍為汝,小草幽蘭麗句,聲聲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樹。霜魂苦,算猶勝,王嬙青冢貞娘墓。憑誰說與?嘆鳥道長空,龍艘古渡,馬耳淚如雨。 ...... 出自:《 邁陂塘 》 年代: 唐 作者: 李治 李治詩詞全集 只要李治的結果 風水宿 江南 莫隱深山去,君應到自嫌。齒傷朝水冷,貌苦夜霜嚴。漁去風生浦,樵歸雪滿巖。不如來飲酒,相對醉厭厭。莫作農夫去,君應見自愁。迎春犁瘦地,趁晚餵羸牛。數被官加稅,稀逢歲有秋。不如來飲酒,相伴醉悠悠。莫作商人去,恓惶君未諳。雪霜行塞北, 風水宿江南 。藏鏹百千萬,沈舟十二三。不如來飲酒,仰面...... 出自:《 不如來飲酒七首 》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詩詞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結果 淮南望 江南 淮南望江南 ,千裏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裏瀉吳會。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搖筆起風霜,推誠結仁愛。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何意蒼梧雲,飄然忽相會。才將聖不偶,命與時俱背。獨立山海間,空老聖明代。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當結九萬期,中途...... 出自:《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 》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只要李白的結果 能不憶 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 出自:《 雜曲歌辭·憶江南 》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詩詞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結果 寒食渡 江南 春分自淮北, 寒食渡江南 。忽見潯陽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閽難叫,孤臣逐未堪。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 ...... 出自:《 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 》 年代: 唐 作者: 崔融 崔融詩詞全集 只要崔融的結果 芳草遍 江南 南徐風日好,悵望毗陵道。毗陵有故人,壹見恨無因。獨戀青山久,唯令白發新。每嫌持手板,時見著頭巾。煙景臨寒食,農桑接仲春。家貧仍嗜酒,生事今何有。 芳草遍江南 ,勞心憶攜手。第二百五十卷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