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主要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飾)和楊貴妃(楊玉環飾)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是白居易根據民間傳說虛構的。《長恨歌》成書於元和元年。據陳洪《長恨歌傳》記載,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本意是“懲尤物,抑亂而垂於後世”,可以說有“諷喻”之意。而且在《新樂府》的《李夫人》壹詩中,特別提到“悲非漢武帝所獨有,自古至今如此。妳沒看見嗎...泰陵落淚,馬跡婆娑念費陽,把晏子的美貌化為塵埃,這種仇恨持續了很久,也是《長恨歌》創作主觀意圖的註腳。所以《長恨歌》從寫楊貴妃入宮到安史之亂,諷刺了君主對國家的執念和貴妃的特殊寵愛。然而,這壹意圖並沒有貫穿到底。白居易在描寫楊和李的愛情悲劇時,采取了同情的態度,用許多感人的情節和語言寫出了這壹悲劇,導致了雙重主題交織的現象。尤其是玄宗和貴妃相愛相殺,夢境縈繞的反復神話渲染,大大沖淡了之前的主題。如詩中寫道楊貴妃死後,玄宗受傷的情景:
但蜀國的水永遠是綠色的,山永遠是藍色的,所以陛下的愛是不變的,比天更深。他從他臨時的宮殿裏凝視著荒涼的月亮,他聽到黃昏的雨聲,切割著他的胸膛。
過了這個時期,他繼續以強烈的筆調寫玄宗回長安後的孤獨:
"王座上飛著螢火蟲,而他卻在暮色中沈思。,他會延長燈芯到它的盡頭,仍然永遠無法入睡期待在夢中相見,那是“生與死的距離年復壹年,然而卻沒有壹個心愛的靈魂造訪過他的夢”。這裏可以說把親人的生死之情寫到了極致,但是下面壹層推開,在靈瓊住著壹個天庭之客的道士被寫成在天地中尋找玄宗,遇到了死在仙山的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戀人似乎可以相見,但又壹轉,楊貴妃的靈魂回不去了,“因為快樂已止於艷陽宮,日月已長於仙山宮”。這時候,讀者會代表唐玄宗感到壹種絕望。然而又壹轉,楊貴妃讓道士把當年的誓約帶給唐玄宗,重溫舊願:
“但心像金子壹樣堅強,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在地球上或在天堂,我們壹定會。她通過他的使者送給他壹句話,提醒他,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心知道的誓言:在第七個月的第七天,在長壽的宮殿裏,我們在安靜的午夜世界裏秘密地告訴對方,希望在天堂成為壹只比翼鳥,在地球上壹起生長,壹棵樹的兩個分支這是壹種永遠體會不到的深情,所以白居易在最後寫道:
大地長存,蒼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
所以《長恨歌》留給讀者的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印象,而不是“懲尤物”的道德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