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庭給了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在他的壹生中,跳出世界的念頭很少占據他的頭腦。此外,唐代是壹個重視詩歌的時代,杜甫的祖父杜沈燕是武侯國最著名的詩人,這加深了杜甫對詩歌的興趣。他曾自豪地對兒子說:“詩歌是我的家人。”(《宗武聖日》)追求仕途和不朽的詩名,* * *同構成了杜甫的人生軌跡。
杜甫早慧。據說他七歲就能寫詩了。十四五歲時“遊書法場”(“莊遊”),與文士為友,以歌為樂。二十歲以後的十幾年,杜甫過著漂泊的生活。這不僅是為了增加經驗,也是為了結交名人,宣傳自己的名聲,為以後的職業提升做準備。他先去了吳越,對江南的風光和文化印象深刻。二十四歲時,杜甫到洛陽趕考,未能如願。他又在齊國和趙國四處遊蕩,過著放蕩的生活。後來他回憶說:“齊趙放蕩的時候,秋媽還挺狂的。”
(莊友)33歲,杜甫和李白在洛陽相遇,兩人以英雄的身份遊歷梁宋。李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特殊的風格和傑出的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
杜甫把做官稱為他們家族的“素食職業”——壹個世代被攻擊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都與此有關。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做官。起初,他信心滿滿。“他自稱頗出類拔萃,要的是金鹿”,他相信自己可以“給妳堯舜之榮,然後使風俗純正”(《魏作成二十二韻》),卻在十年的禁錮中屢屢碰壁。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夠強大,而李等人手握大權,對人才的引進采取阻撓的態度。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生活變得艱難。為了生存和求官,杜甫不得不奔走於權貴門下,作詩送禮,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見。此外,他還向唐玄宗贈送了《雕賦》、《三贈賦》等許多禮物,希望唐玄宗垂青他的文學才華。種種努力的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尤偉率政府參軍,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
天寶後期,唐朝社會雖然保持著表面的繁榮,但卻處處潛伏著危機。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玄宗及其邊境將領壹心壹意擴張領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國力空虛、民生艱難,許多人無辜死去;二是玄宗縱欲享樂,李、楊等人獨斷專行,堵塞言論之路,使政治黯然;第三,受到玄宗寵信的安祿山三次出任使節,手中握有兵符,威脅國家統壹。身處逆境的人容易看到現實中的弊病。當大崩潰來臨的時候,杜甫通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和人民的不幸。天寶十壹年(752年),杜甫寫出了他的名著《車店》,以嚴肅的態度記錄了人們被趕上戰場赴死的悲慘畫面。這首詩標誌著杜甫詩歌的轉變。此後,他又寫了九首詩,繼續質疑災難性的邊疆戰爭。寫《兩為道》揭露玄宗寵愛的楊玉環公主的親屬的奢靡生活。以及長詩《從北京到奉賢詠五百字》將最高統治集團醉生夢死的處境與人民饑寒交迫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用“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概括社會的黑暗與不合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壹度被困在叛軍占領的長安。後來,他獨自逃到唐肅宗,駐紮在鳳翔,並被任命為左拾遺。這是八年級的訓誡官。雖然職位不高,但這是杜甫在中央任職的唯壹經歷。但沒過多久,蘇宗就被上海書神為保家罷市所激怒,後被斥為化州四公甘源初參軍。由於戰亂饑荒,杜甫無力養家,對仕途失望。甘源二年(759),他棄官入蜀,當時蜀國安定繁榮。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四年,全國處於劇烈震蕩之中,王朝危在旦夕,大批民眾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了危險和艱辛。他的詩歌創作,在血淚的滋養下,達到了巔峰。
《春望》、《月夜》、《傷心陳濤》、《傷心清班》、《北伐》、《羌寨》、《三官三別》等壹大批傳世名作,從詩人飽含心事的筆下湧出。
到達成都後不久,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城西建了壹座草堂。後來,杜甫的老朋友嚴武擔任我們的劍南川東和川西特使,他與杜甫非常親近,並照顧他的生活。第二次來蜀時,推薦杜甫為參謀長,又推薦袁外郎(後人稱他為“杜工部”)。杜甫來蜀避亂,求食。前兩年左右,他住在茅草屋裏,日子過得真舒服。當時描寫草堂周圍自然風光的詩詞也呈現出壹種清新閑適的韻味。但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從全國來看,安史之亂雖然在公元763年結束,但唐朝的解體並沒有停止。在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入侵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在內亂方面,普遍存在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的狀態,同時政治腐敗和官方暴力也在增加。從四川中部來說,既是吐蕃進攻的重點,也是容易發生軍閥混戰的地方。
在蜀二鎮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壹度舉家逃亡。壹場劇烈的動蕩演變成持續的衰落,讓杜甫對國家的未來更加失望。他後期的詩歌和情感甚至比安史之亂時更為沈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國再次發生混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了依靠。他帶著全家上船,過著漂泊逃亡的生活(或者說是在嚴武去世前不久,杜甫因為工部尚書的職務由虛職變為實職而離開蜀國前往長安)。原本的目的大概是沿著長江以東走出四川,但途中由於疾病和戰爭,停留了很久。先是在雲安住了壹段時間,然後在夔州住了將近兩年。五十七歲那年,終於坐船出了三峽,卻還在湖北湖南的水路上徘徊。最後在大理五、五十九歲的時候,死在耒陽附近的壹次乘船旅行中。杜甫艱辛的流浪生活在這裏慘淡收場。
在古代,忠君就是愛國,忠君愛國就是關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愛國是真誠的。他“窮則憂李淵,腸則嘆熱.....葵火偏向太陽,但物性難奪”(《從北京到奉賢吟五百字》),陳述無論多窮,都要為人民疾苦呼籲,要像向日葵對著太陽壹樣忠於唐朝。他的生活是腳踏實地的,他就是這麽實踐的。
《車店》是為杜甫後期詩歌定調的作品。唐玄宗天寶年間,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維持著表面繁榮的唐朝岌岌可危,統治者對此視而不見,依然對吐蕃發動戰爭。這首詩寫的是西北邊境用兵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車輛轟鳴,士兵歡歌,士兵和箭都綁在腰上。我的父母和妻子要互相送別,直到塵埃掩埋了長安城外的橋。路上,抱著戰士的衣服,飯,哭,天沖進天。
塵土飛揚,哭聲震天,“父母妻子要去送行”,壯丁被征去西北邊陲送死。多麽驚險的壹幕啊!詩人還用鏡頭切換的方法,將“漢武帝的心仍在為戰爭而跳動,那顆心在流血,化為海水”與“千千萬萬個村莊裏,除了雜草什麽也沒有,盡管堅強的女人已經彎下腰去耕田,東西方的犁溝都被打破了?”,並以強烈的對比來增強刺激效果。
在小農社會中,男孩總是比女孩更受青睞,但詩人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如果妳確實知道男孩是壹件壞事,不如生個女孩。誰能結婚並住在鄰居的房子裏,而我們卻把自己的孩子埋在地下!
兒子是養老和臨終的依靠。現在他已經戰死沙場。自然不如生個女孩。最後,他就近結婚也是有可期的。對農民來說,還有什麽比這更悲慘的呢?
在安史之亂和隨後幾年的混戰中,杜甫描繪了壹個個生存無望、死路壹條的普通人的悲慘形象,讓後人既能知道也能聽到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普通人是如何在水深火熱中打滾的,他們的生命是如何賤如螞蟻,又是如何無聲地裝著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官”壹樣,詩人“黃昏投石壕村”,只是碰巧遇到“官夜捕人”來充當主人。結果“老大爺翻墻走了”,最後逃了出來,留下老婆婆硬著頭皮出來處理。老婦人說她的三個兒子都是士兵:
壹人附書,兩人戰死。那些茍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房間裏沒有人,只有壹個嬰兒和壹個孫子。還有奶奶沒去,也沒有裙子進出。
戰鬥在前線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只剩下老兩口,壹個沒有完整裙子不敢出來見人的媳婦和壹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壹家人活在這個位置已經夠慘的了,但是抓人的生意還是毫不留情,還要帶人去打工。老婆婆絕望了,只好跟著去前線給部隊做飯。所以這個家庭經歷了壹次妳要去哪裏。在溫暖已經被戰爭抹去的歲月裏,所有無法避免的災難都會憤怒地降臨到弱者身上。清代詩人袁枚痛苦地叫道:“不要唱長恨歌,因為世界也有自己的銀河。石碣村夫妻不要,眼淚比長生殿還多!”多少人流下了同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眼淚,但杜甫看到了石昊村的老兩口。他們不善於表達難以承受的悲傷,只會默默哭泣。因為他們軟弱。
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多麽宏偉啊!但是1200多年前,杜甫住在這裏的時候,這裏只是壹個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八月,大風呼嘯,我家房子上長了三棵雜草。”這是他五十歲的時候,壹陣大風掀了他的茅屋頂,於是“床頭無幹處,雨腳如麻。”失眠,但他想到:
安得千萬棟,人間寒土,風雨不動。喔!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我會壹個人凍死!
詩人總是這樣推己及人,讓自己從未被苦難壓扁的眼睛撐著壹片樹蔭【樹蔭】,奮力為別人遮風擋雨。直到被逼得走投無路,杜甫才在《武郎[再郎]》中寫道:
來到大廳前,我從來沒有攔住過我的任何壹個鄰居,因為她是壹個五歲的女人。如果不是因為窮,這種事怎麽做得出來?就是因為怕她,才會對她視而不見。看到妳來為妳辯護,雖然這是多余的,但妳種植在柵欄非常像真的。我呼籲過貧窮到骨子裏,我在想軍人的眼淚。
這個女人,沒飯吃,沒孩子,來到杜甫家門口吃棗充饑。那只是壹個秋天,詩人記得她。第二年,詩人把房子借給了壹個叫吳的親戚。我還特意寫了這首詩,說:“窮人何不有此?”只有恐懼變成了親密。“如果不是因為貧窮,這個女人為什麽想要這些約會?因為她的恐懼,所以妳來約會的時候壹定要盡量對她好。妳建了個柵欄阻止她玩約會。這是不是太微妙了?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大家甚至還沒有被榨幹!還是多想想在苦難中掙紮的人們,用更多的愛去對待別人吧!這首詩幾乎沒有技巧,是純粹的真理。當詩人以如此寬廣的胸懷關懷底層窮人時,他自己就是壹個毫無怨言的窮人。三年後,他窮死在湘江的壹條船上。
宋代大詩人蘇軾說,杜甫之所以為第壹詩人,是因為他確實有強烈的忠君愛國思想,符合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所以後人敢於向他學習。另壹方面,杜甫的詩特別經得起琢磨,這也讓後人樂於向他學習。他的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詩人,這使他對詩歌有著特殊的興趣。他對兒子說“詩是我家”(《宗武聖日》),他簡直把詩當成了家的祖業。對杜甫來說,寫詩是壹種轉移和儲存生命的方式,是使自己跳出苦難和卑微的手段。他宣稱“語不驚人死不休”(《談江上水如海的價值》),可見他的詩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因為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超強,再加上精雕細刻,所以特別耐人尋味。尤其是他的格律詩,幾乎每壹個字都精煉到讓人想不出有什麽別的字可以替代。例如:
微風在綠草如茵的海岸蕩漾,穿過夜晚,吹向我靜止的桅桿。無邊無際的平原被低垂的星星點綴著。月亮隨著河水奔流。但願我的藝術能給我帶來名聲,並把我生病的晚年從辦公室裏解放出來!。飛來飛去,飛來飛去,我像什麽,不就是廣闊世界裏的沙鷸嗎!。(“表達我晚上的感受”)
詩中“星辰自空地俯下,月兒奔流上河來”“縱”“湧”等詞運用得特別,特別有動感。“葉萍很寬”,天空顯得很低,仿佛星星在向遠方墜落;另壹方面,由於感覺到星星正在墜落,人們會對葉萍產生更廣泛的印象。散落的月影忽明忽暗,似乎在推動河水前進,讓人感覺河水似乎流得更快了。這兩個詞本來很普通,但用得恰到好處,讓這兩句詩壹下子活了起來,更有層次。杜甫駕馭語言的能力讓後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杜甫七律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境界寬廣,音調洪亮。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攀高”)
後人認為這是唐詩中最傑出的七律。“而我看長河總在滾滾向前”,單看的話,與李白的“黃河水如何動出天外”也很有氣勢,但前面有“落葉如瀑沫落”,有壹種殺蕭的氣象,就是長江水很硬,與的意趣大相徑庭。這首詩就像壹條流經平原的河流,深邃而寬廣,看似溫柔卻有著不可抗拒的氣勢。
最難得的是,杜甫抽走了時代的血淚,反復提煉,用沈重的筆觸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上屍骨凍死”(《從北京到奉賢誦五百字》)。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不合理的貧富對立,這兩句用紅寶石拼出來的詩,總會讓人感到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