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的詩歌為例:
浪漫主義的主題思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李白的壹生是復雜而矛盾的:他壹方面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思想,想要“濟蒼生”、“安社稷”,熱衷用世,追求功名;另壹方面又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浮雲富貴,糞土王侯。他的復雜思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大唐帝國表面的強大昌盛,鼓舞著李白向往建功立業的勃勃雄心,政治的危機更激發了他拯物濟世的強烈願望。他常在詩歌裏借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常以魯仲連、範蠡、樂毅、謝安自許。他還羨慕姜尚:“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梁甫吟》)。欽慕諸葛亮:“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誌吞鹹京”(《讀諸葛武侯傳書懷》)他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壹樣憑借個人的才智和勇氣做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裏。”(《贈張相鎬》其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俠客行》)這是何等的壯懷激烈!李白甚至幻想過壹種相互禮讓、尊敬平等的君臣關系:“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贈錢征君少陽》)“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行路難》之二)表達了渴望明君的美好願望。但當這種願望落空時,他又極力稱贊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如《古風》第十首中: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壹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萬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
詩中對魯仲連卻秦的功績深表仰慕,對魯仲連輕千金、顧笑平原的風度則更傾心折服。
天寶元年,因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懷著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來到長安,表面上受到玄宗禮賢下士的優待供奉翰林,實際上只把他當作用以粉飾太平的禦用文人。翰林既非實際的官職,更沒有政治實權。他那“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又不肯投靠權貴和奸相李林甫,桀傲不馴,整日縱酒狂歌,遭到當權的官宦外戚對他的暗中詆毀打擊,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現實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於是寫了不少詩篇表達自己的憤懣和痛苦。如著名的《行路難》之壹揭示了詩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強烈痛苦:
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
雖然茫然,雖然徘徊,但李白並不因失敗而放棄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自信。第二首著重揭露黑暗的現實:“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第三首列舉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的遭遇,表示要及早引退:“且樂生前壹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這又是多麽消沈、頹唐。
在《梁甫吟》中,他以憤怒控訴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 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悲憤聲中充滿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詩的結尾,他以宏大的氣勢,表明了自己勝利的信心。“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 當安之!”
李白就是這樣:懷抱著理想四處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壓抑和幻滅。他時而高歌自己的理想,時而悲嘆個人的不幸;時而樂觀,時而頹唐;時而激憤,時而消沈。他的詩歌,他的感情就是這樣激蕩著、矛盾著……
二、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義還表現為壹種反對權貴、輕視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他對腐朽的上層貴族勢力的蔑視、抨擊和反抗,是他的詩歌民主性精華的集中體現。
李白常說自己是“野人”、“布衣”,象屈原那樣痛恨那些“黨人”:“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錄施滿高門。”(《古風》第五十壹)他在《雪讒詩》裏,痛斥了恃寵弄權的楊貴妃。
李白意識到自己與那班皇親國戚豪門勢族是具有不同身份的兩類人。他“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王序》)李白在詩裏對於權貴及他們的榮華富貴投以強烈的蔑視,表現出壹種傲岸不屈的性格,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黃金白壁買歌笑,壹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裏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這種糞土權門、輕視富貴的傲岸性格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又有幾人能與李白相比呢?
李白的反權貴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壹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在這首長詩裏,他對以鬥雞媚上的幸臣,以屠殺邀功的武將,投以憎惡輕蔑的嘲笑,說他們“萬言不直壹杯水”。接下來對自己和王十二光明磊落卻遭受小人誹謗、讒言中傷,被逐出朝,表示了滿腹的憤恨:
……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驊騮拳 不能食,蹇驢得誌鳴春風。《折揚》、《黃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壹談壹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於余亦何有?孔聖猶聞傷風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用曲高和寡來比喻自己不被重用,用“晉君”、“和氏璧”的故事諷刺玄宗不識人才,借前秦宰相王墮罵董龍的話,斥罵李林甫、楊國忠之流雞狗不如,接著抒發了自己的心情及誌向。
壹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誌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柱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以極大的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敗,為慘死在奸相李林甫之手的李邕、裴敦復鳴冤叫屈,稱贊被暗殺的“李邕”“英風豪氣”,對封建統治者“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十五),顛倒黑白,殘酷暴虐的種種黑暗面目,作了盡情的揭露,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反抗精神,結尾表示自己要永遠離開這醜惡的政治籬笆。
李白是壹個極其矛盾的詩人。他壹方面蔑視權貴,另壹方面又沾沾自喜於“王公大臣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表現出對榮華富貴的留戀和羨慕:“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昔在長安醉花柳,五候七貴同杯酒。”他不斷地幹謁壹些有權勢的人物,希望得到他們的汲引:希君壹剪拂,猶可騁中衢。“(《贈崔諮議》)這是何等低顏下氣!可見李白既有反抗的壹面,又有妥協的壹面;既是清高的,又是庸俗的。李白的反抗並不是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去向整個統治階級鬥爭,是脫離人民的,是沒有出路的。他的孤傲雖然具有對抗權貴的意義,但也正表現了他的局限性。
三、狂放不羈、追求個人自由
李白的壹生是復雜的。他不僅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壹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蔑視世間的壹切;他又敢於蔑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候,長揖萬乘。於是他采取壹種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急切地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脫。
他在《贈新平少年》中寫道:“摧殘檻中虎,羈紲 上鷹,何時騰風雲,博擊申所能!”感到自己象“檻中虎”、“ 上鷹”,渴望自己能擺脫羈絆騰風淩雲,得到個人自由。
他屢次自比大鵬,“大鵬壹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他在《大鵬賦》中,描寫大鵬鳥“上摩蒼蒼、下覆漫漫”“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博,雄無所爭。”向往大鵬的境界,自由翺翔於宇宙之間,頗有道家莊子的氣勢。
因崇尚莊子,所以在詩中不自然地流露出輕視儒家的意思,如《嘲魯儒》:“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論。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以精煉生動的筆墨,刻畫了魯儒迂腐可笑的面目,體現了詩人在政治上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又如《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連孔子都不放在眼裏,是何等的狂傲。
作為壹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刺客、隱士、策士、酒徒等方面的氣質。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贈張相稿》)傳說他曾經為抱打不平而“手刃數人”,以後又受到那些無名遊俠的感染,寫了不少歌頌遊俠的詩,如著名的《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候贏。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 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詩中可以看出:不論是俠義行動如“十步殺壹人”“救趙揮金槌”,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慷慨無私的精神,都與李白不願屈己幹人的性格,拯物救世的政治理想以及功成身退的高尚品德有著相當密切的內在聯系,李白能成功地把儒家、道家、遊俠三者結合在壹起,依賴於支配他壹生的主導思想—功成身退。
李白壹生大半過著浪遊生活,寫下了許多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個性在山水詩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如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送裴十四》)“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連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難》)這壹瀉千裏,咆哮憤怒的江河,奇險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巒,都曲折地代表了李白沖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和決心。
李白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優美的,而是雄偉的;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絕頂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那狂放不羈的叛逆性格,他好像要登涉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靈相往來。他的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特別是其中對夢境的描寫特別令人目眩神迷:
……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從嫻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栗的深林層巔,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真,最後由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色彩繽紛的神話世界,詩人盡情馳騁於浪漫想像的空間,展示了壹幅現實的景象,構成了壹幅和諧的朦朧離奇的奇山異景圖。令人留戀忘返。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抒放,難怪他夢醒後發出這樣的感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
李白雖被人號稱“詩仙”“謫仙”,但他目睹和經歷了唐帝國的繁榮、危機、戰亂,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本質決定著他還是壹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
李白非常關心國家的強大統壹,象盛唐邊塞詩人壹樣,熱情謳歌保衛祖國邊疆的戍邊衛士。《塞下曲》其壹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眼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顯示了邊防將士不畏艱苦,勇敢殺敵的英雄氣概,歌頌了他們忠勇為國的高尚品質,實際上也是詩人渴望以身許國政治豪情的反映。《塞下曲》第六寫道:“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壹戰靜妖氛。”詩中描寫了壹位勇敢善戰的將軍,終能得到重新任用的機會,為國家消除邊患,最後兩句不但鼓舞了前方將士的士氣,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
安史之亂發生後,他雖遠在江南,卻寫了壹系列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他在《永王東巡歌》裏對“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局面,深感焦急憂慮。後來他因從 的事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他的愛國之心絲毫沒有減弱。他在《贈張相稿》中說:“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裏,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在《經亂離後天恩流放夜郎》這首長詩中說:“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這首詩,更說明他的愛國之心至老不衰。
李白還有少數直接寫人民生活的詩篇,處處流露出對人民疾苦的關心,如《丁督護歌》:“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壹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壹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當時芒碭諸山產文石,統治者為營造宮室甲第和點綴園林,強迫人民開鑿搬運,這首詩寫人民在盛夏酷熱,天旱水涸時拖運巨石的艱辛與勞苦,對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致。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 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食。”第三、四句的“苦”和“寒”二字,凝結著農民無限的辛酸,訴說了他們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貧苦,雖然女主人盛情待客,但用來款待客人的只有 胡飯,此情此景,使空有滿腔熱情、遠大抱負的李白產生了對荀媼的感激慚愧之情。
五、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李白的詩作,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壹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其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壹,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說自己寫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洲。”詩聖杜甫也高度稱贊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他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化的形象,強烈的主觀色彩
李白的生活經歷很廣,思想很復雜,他那強烈的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時不可磨滅地留下了濃厚的自我表現色彩。
2.大膽的誇張、驚人的幻想、瞬息萬變的感情
李白常用大膽的誇張和驚人的幻想來表達他噴薄而出、壹瀉千裏的感情。如《秋浦歌》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借有形的發來抒發自己無形的愁;用“千裏江陵壹日還”寫歸舟從上遊順流而下的神速,抒發了他遇赦獲釋途中輕松歡快的心情;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以高度誇張的比喻,贊嘆飛瀑從高處騰空而下的恢宏壯觀的景象,也展現出自己開闊的胸襟和氣概。
3.語言質樸、清新、豪放,不拘於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放夜郎》),這是李白對自己詩歌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首詩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顯示了李白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的深厚友情,語意極其真摯自然。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的創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詩人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在李白的詩中,理想主義、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現和進壹步發展,並達到高度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