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指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進行的戰略轉移行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進行了380余次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余人。
平均年齡不到30歲,***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裏。
紅壹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壹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裏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長征期間創作的最為經典的壹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全詩極其精煉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逼真地表現了紅軍的偉大形象和樂觀主義精神,展現了壹幅雄偉壯麗的歷史畫卷。
這首詩寫於1935年秋天,中央紅軍已走過最艱難的路程,即將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甘肅地方黨史》載:“1935年9月19日,紅軍繼續北上,越過大拉梁(即岷山),毛澤東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長征》和《念奴嬌·昆侖》”。
《黨史資料征集通訊》1986年第10期劉英撰寫的《長征瑣憶(節錄)》中也說:“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羅鎮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二天到通渭縣城開幹部會,毛主席詩興大發,講話時即席吟誦了後來十分出名的《七律·長征》詩篇”。
“毛主席那偉大的胸襟,英雄的氣魄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激勵著我們,使我們感到有移山填海、開天辟地的力量”。
正如後來毛澤東在為這首詩所作的註釋中說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壹村了。”
在中國作家中,只有成仿吾、馮雪峰等少數幾人參加過長征,他們對長征詩的理解最深刻、最直接、最有說服力,這是壹步壹步走過來的親歷,特別是“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兩句,有感同身受的體驗,是毛澤東這首詩的驗證人。
成仿吾曾在壹篇文章中回憶:“巧渡金沙江成功,終於擺脫了數十萬敵人的追擊與堵截,是我軍在這次空前的戰略轉移中取得的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壹次偉大勝利。”
百度百科——七律·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