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居荊門,秋光有兩廟'的詩句出自《懷金陵知老》,作者是戚跡(863-937),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本名薩滿衡越。湖南長沙寧鄉縣塔祖鄉人,晚唐著名詩人。
個人介紹
戚跡在唐五代經歷了唐朝最後的繁榮和梁唐晉三代。他小時候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7歲時就在寺廟裏以放牛為生。寺裏的和尚發現他在禪宗方面頗有天賦,勸他出家。光明元年(880),黃巢當兵,遊歷江西、江東等地。
曾在光復年(901)後居住於嶽麓山。侯亮開平二年(908),他在湘中,與鄭谷、羅隱有交往。後金天府二年(937)或三年,死於朱靜(ZH化身)。戚跡著有《山寺樂與道》。《四庫全書》主編紀曉嵐曾稱贊他為“唐代第壹僧”。
社會地位
戚跡雖皈依佛門,但喜吟誦,詩風古雅,風格純正。受到晚唐著名詩人、詩人、評論家的稱贊。在《五律》中,鄧朱榮豐、王夫之將其評價為“南嶽之作,皆空。”他與關修、皎然、商演齊名,傳世作品居四僧之首。
與當時的鄭谷、曹嵩、沈彬、廖寧、徐仲雅等名人成為外國詩人的朋友,壹起合唱。我試著用“早梅”這首詩贊美鄭谷,顧把他的“昨夜開幾枝”改成了“昨夜開壹枝”,於是我拜顧為“詞師”。當時人們用他的詩多產優秀,又因他脖子上長了個癰,戲稱之為“此詩亦真。”
工作
著有《白蓮集》十卷、《風騷指案詩論》壹卷,流傳後世。《全唐詩》收錄了800多首詩,排在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之後,位列第五。戚跡學生出版的《白西文詩集》收詩809首。
刻於938年(晉後天府三年),比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金剛經》晚了僅70年。因此,它是迄今已知的湖南文人詩集中最早的刻本。現代人王秀琳編輯了壹部戚跡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