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春天的古詩詞賞析

關於春天的古詩詞賞析

關於春天的古詩詞賞析篇壹

《錢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賞析

 這是壹首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壹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詩人是在壹邊走,壹邊觀賞。後壹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雲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壹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頷聯從靜到動,從全景的寫意到細節的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都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壹團,西壹簇,用壹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麽長,所以用壹個“淺”字來形容。這壹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壹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裏,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遊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

 這首詩就像壹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壹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壹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壹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

 前人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又說“樂天詩極深厚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田雯《古歡堂集》)。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體現出作者遊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得起以上評語的。

關於春天的古詩詞賞析篇二

《城東早春》

 唐代: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賞析

 此詩抒寫作者對早春的熱愛之情。全詩構思巧妙,雖只有第二句實寫春色,而描寫春色又只以柳芽壹處而概括早春全景。後半段雖寫仲春觀花的慣常盛況,實際卻更加反襯早春的獨特與詩人的慧眼。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這裏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壹個“清”字用得貼切。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註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壹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麽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極其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疣。下聯用“若待”兩字壹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秾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於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秾艷已極;遊人如雲,寫環境之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納清極、秾極之景於壹篇,格調極輕快。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壹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雲亦雲,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關於春天的古詩詞賞析篇三

《晚春》

 唐代: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草樹壹作:草木)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裏,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壹層意思。但這裏值得壹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壹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壹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艷的常景,但進壹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雕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壹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壹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壹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壹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壹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妳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壹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壹年。註引朱彜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壹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鬥"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壹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壹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裏。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