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登高的寫作手法是什麽?要求:準確,全面,寫具體句子。寫作手法是什麽?

登高的寫作手法是什麽?要求:準確,全面,寫具體句子。寫作手法是什麽?

作為壹種現代詩體,呂奇對形式的要求非常嚴格,這決定了它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杜甫作為七律的集大成者,也以其極具約束力的詩風,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充分發揮了詩歌的魅力。本文選取了代表杜甫七律較高成就的詩歌《登高》,著重從七律的格律形式和詩人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來探討七律獨特的藝術表現。

關鍵詞:杜甫七言律詩《登高》藝術表現

介紹

藝術表現力可以理解為藝術作品中的感染力,而詩歌作為壹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表達情感的文學體裁,在藝術表現力上有其自身的要求。在唐代眾多的詩體中,格律詩的格律要求是最嚴格的,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此外,格律詩比格律詩更正式,這決定了格律詩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七律的藝術表現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的:壹是七律八句的形式要求,相對五律而言是“長句”,便於表達奔放的情感,易於與詩意內容相結合,形成莊重、豪邁、慷慨激昂的藝術風格。同時,在嚴格的節奏和有限的制度約束下,詩人往往註重錘煉和提煉文字。二、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詩風只是壹種形式,不能單獨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壹定的藝術手法,作者才能在詩歌風格的框架內熟練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在有限的形式空間裏表達出文字之外的多重內涵,才能達到藝術效果,使詩歌的形式和內容融入到自身的藝術表達中去。

杜甫是運用七律最熟練、最成功的詩人。他對詩風的最大貢獻在於七言詩的定型。同時,杜甫的七言詩在藝術表現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的七言詩在寫作、造句、選詞、煉詞、巧用各種手法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人和同時代的詩人。黃子雲的《葉弘詩》曾這樣批評杜甫的七律:“杜之七律,千年無雙。其意之精,法之變,句之重,字之全練,氣之滿頭汗,神之搖曳,非筆墨所能及。”[1]黃從意、法、句、字、氣、神六個方面對杜甫七律的評價,確實很有見地。胡振亨在《唐音貴錢》中說:“少陵七律與他派有五異:篇多,壹是也;問題無數,二是也;善為物,三也;詩無所不在,四也;好自為之,即詩入詩,五也。這是任何家庭都沒有的。其他做法的變化就更難統計了。”[2]胡運用對比法突出了杜甫七律的特點和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杜甫是七律的集大成者,所以在杜甫的七律中,這種詩風的獨特藝術表現充分展現出來。

《登高》③是杜甫五十六歲時,在夔州所作。當時的他無助又生病,心情極度悲傷,很難擺脫他。今年秋天,他壹個人上了講臺,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對於《登高》這首詩,詩論家歷來高度贊揚。楊倫稱之為“高渾,古今絕,杜集七言律詩之首”。[4]胡應麟說:“此詩應古今第壹,不必唐七律第壹。”【⑤】本文著重從七律的格律形式和詩人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對《登高》這首詩進行分析,從而探究七律藝術表現手法在杜甫手中的表現。

1.音調形式之美

韻是唐代成熟的詩體,其格律要求極為嚴格:每首七言律詩有八句七字;兩句壹定要押韻,押韻到底;平行對聯和頸聯必須成對;每個句子裏的單詞都是偶數。杜甫寫詩非常註重詩的形式,掌握優美典雅的詩歌形式得心應手。尤其是到了晚年,隨著長期的生活磨礪和創作經驗的積累,詩法趨於更精,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上山》這首詩采用的藝術形式非常完美。

1.1平齊。

《登高》采用了七律平仄格式中最正式的壹種——平仄平仄式,首句押韻。根據標準七言律詩的格式,平仄的規則如下: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將原詩的實際水平與這種典型的標準格式的水平進行對比,會發現原詩的水平有幾處與這種標準格式不符,主要出現在首聯和頸聯。第壹聯不壹致的字是鳳、猿、朱、沙,頸聯不壹致的字是白、多,而尾聯只有壹個字與標準格式不同,即遼,對聯與標準格式完全壹致。這首全詩的具體平面格式如下:

在來自廣闊天空的尖銳大風中,猿猴嗚咽著,壹聲聲,壹聲聲,壹聲聲。

鳥兒飛過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灘,飛向歸途。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壹片壹片的。

當我看著長河滾滾向前。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萬裏悲秋常客串,平平淡淡。

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厄運在我的太陽穴上結了壹層苦霜,平了又平。

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第壹副對聯的第壹個字換成了平聲,下壹句的第壹個字換成了平聲。剛開始的時候,隨著輕重的變化,加了兩個節奏。“天高”二字與猿聲相連,表現出壹種崇高而尖銳的情調。連續上升後“猿嘯”下沈,詩的兩端形成急速的起伏,最後壹個字“悲”上升,壹去不返。頸聯處於全詩景物和情感的轉折處。“百”和“多”兩個層次的細微調整,讓這首詩更加淒苦無助。但上述的平準與標準格式不同的地方,並沒有超出格律詩的規定,也就是格律詩的規律所允許的。這說明杜甫壹方面嚴格按照律詩的要求寫詩,另壹方面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做了壹些適當的調整,而這些適當的調整又恰好與他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在壹起。

1.2節奏和諧不單調

這首詩第壹句押韻,第壹、二、四、六、八句都押韻:從第壹句開始,第壹、二、四、六、八句的押韻字依次是“喪”、“歸”、“來”、“臺”、“杯”,都是“灰”韻,通順。這部作品節奏和諧,音調鏗鏘,用詞恰當,語言準確,加強了這首詩的音樂美,使之更具表現力。比如尾聯中的“苦、苦、恨”二字,句法上是並列結構,但聲調上有四聲的特點,壹字壹讀;“下出”“新止”是雙音重疊韻,還有“上”“平”音,所以音節特別鏗鏘響亮,用兩個字發音。“繁霜庵”對“濁酒杯”的神奇作用,也在所謂的“防倒”。在這深沈厚重的押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詩人漂泊的痛苦。

1.3對仗工整不滯。

第壹聯中,“風”對朱,“天”對沙,“猿啼”對鳥回飛,其中“猿”“鳥”和動物對鳥;“嘯”與“非”,聲與動;《喪》聲悲,“歸”,去而復返,“喪”“歸”,婉轉悲涼。此外,這幅對聯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句中的自正,“風”對“天”以及高處的景色;“急”對“高”修飾“風”“天”的意象“朱”與“沙”並列,“青”與“白”相對。於是,沙灘和高地壹脈相承,清爽與白色相得益彰,渾然壹體,自然成為壹道風景。而且“風急天高”是從上面看的,而“朱慶沙白”是從下面看的,所以是相對的。

對聯“無”與“無”相對,“邊”與“竭”相對,表示邊界。《落木》與《長江》相對,水木相對;“無邊的落花樹”和“壹望無際的長江”,爬山時能看到的東西是巨大的。“沙沙”與“滾動”相對,類似於聲音和外觀,靜態與運動相對。《落花樹下》和《從長江來》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壹個二維的空間,用於攀爬地平線。“下來”和“來”都有壹種低逆境的感覺。

項鏈“萬”對“百”,“內”對“年”,時間對空間。“秋”照顧“病”,是指生命衰微的季節和身心的困苦構成了悲傷和怨恨的交集。“長”的頻率長,“獨立”的孤獨與無奈,線條組成的孤立無援的面孔,表現了沒有親人朋友的人生悲涼。因為在外地“做客”,所以照顧重陽的“舞臺”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個離家出走的聯合空間“萬裏”,我不知道是什麽;時間活不了“百年”,也不懂得恨。時空坐標以詩人為中心,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尾聯中的“困苦”和“落魄”,滲透著國運衰弱、人生閱歷貧乏的苦難。“苦與恨”是人間疾苦的悲哀與無奈,“新停”也是不能飲酒解憂的煩悶與無奈。“霜鬢”“酒杯”都是身體裏極度悲傷的東西,時至今日,都充滿了無盡的衰敗和惆悵。

細看之下,整首詩的音調句式非常精確優雅。上面分析過,四句押韻,都是對工,前兩句沒錯,但這樣工整的對仗並不顯得停滯。風急,猿嘯,鳥飛樹倒,伴著滾滾江水,整個境界都卷入湍急的水流中,然後就是壹聲長嘆。壹句話和兩句對句中的自正,增加了詩的密度和容量。杜甫在動作上用了那麽多連貫性很強的動詞,讓整首詩有流動的整體感,讓人有壹口氣流淌的感覺。嚴格的對仗被形象的流暢性掩蓋,嚴格變得稀疏。全詩通過平仄的音調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對仗用詞,表達了聲象的氣勢,可謂獨具匠心。

2.巧妙的表達技巧

如果只按照《詩律》中的押韻、平仄、對仗的規則來寫詩,歷代的詩很多,七律詩也不在少數。但是,優秀作品傅的《七律》仍然是少數。杜甫七律在嚴謹的詩歌形式中,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以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也是其七律取得如此高成就的重要原因。杜甫善於吸收各家之長,融會貫通,所以他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

2.1形象巧妙獨特。

“上山”的前兩句,14個字引出了6個意象:大風、高天、哀猿、朱慶、白沙、飛鳥。這六個意象分別從形、聲、色、態的不同角度描述了深秋的夔州地區的獨特風光,都是對秋天的極度傷感。這幅悲涼的秋景圖為全詩定下了基調。“詩的開頭突出了壹種運動感:風急,天高,猿啼,朱慶,沙白,飛鳥來回飛...這些意象的動態呼應,透露出原本寫不出來的秋天氣息。”[6]這六個意象調動了聲、色、意、感的壹切感官,壹口氣流動,位於詩的開頭,讓人應接不暇,所以開篇突兀,如狂風從天而降。

2.2錘字精煉生動

第壹副對聯《猿猴呢喃哀》中的“哀”字,形象地描寫了長江三峽猿猴淒厲的聲音,使全詩籠罩在悲壯的氣氛中。每壹個場景都用壹個字來描寫,卻又生動,可見杜甫的文字極其精煉生動。

在駢文中,杜甫運用疊字,疊字是增強詩歌音樂效果的重要手段之壹,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往下掉,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寫廖闊展望秋天爬山看河看樹,“無邊無際”,遠處蕭瑟,“簌簌而下”,加快了樹木的掉落。“壹望無際”本來就是壹種壯闊的境界,“滾滾而來”更增添了“百川傾註東方”的磅礴氣勢。“沙沙”和“滾滾”放大了落木和河水的流逝,都在傳達形、聲、神,讓詩飛揚。壹擡頭,壹低頭,有很多懈怠,不愧為千古名句。除了這首詩之外,他的“戴蝶深見,壹蜻蜓慢飛”和“托壹漁翁尚壹般,壹燕子飛清秋”等詩都是運用疊字的好例子。葉夢得的《石林詩話》說:“壹首詩下面有兩個字是極其困難的。要讓七言五語之間的精神和趣味,除了五言三語,都在兩個字裏,這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老杜的“葉落如瀑沫,而我看長河總在黃昏滾滾”和“江天孤鳥同行,風雨總唱壹曲”氣勢磅礴。【⑦】用“超越”來評價杜甫七律中的疊字,足以幫助我們了解杜甫在七律創作中的功力深厚到什麽程度。

2.3簡潔雋永,悲秋包含多種含義。

全詩的點睛之處在於“悲秋”,意為感嘆生命的衰敗。在《項鏈對聯》中,詩人從空間(萬裏)和時間(百年)兩個方面進行書寫,將壹個最容易悲秋多病獨自上臺的久客的感受,整合成壹副闊渾對話的對聯,讓人深深感受到他沈重的情感脈搏。壹聯八義。宋代學者羅大靖在《和錄》中這樣分析這幅對聯:“萬裏之遙。悲秋,當悲也。做壹個客人,做壹個旅行者。常客遠行。壹百年後,我的牙齒快死了。體弱多病。臺者,高處也。壹個人在舞臺上,沒有親戚朋友。十四字之間,有八義,對偶準確。”【8】“八義”,即八悲:異鄉客悲;常客,二悲;萬裏是客,三悲;當蕭瑟的秋天,四個人悲傷;幾年過去了,壹事無成,五難過;親友之死是六悲;壹個人去鄧很難過;生病很難過。《萬裏》《悲秋》讓《百年》更加多病《常客串》讓《獨自登臺》。詩人用這些傳神的文字,多方面、多層次地渲染和表達自己的感情,使感情的表達達到了頂峰,語言富有張力,高度凝練,與第壹聯的悲涼情景相呼應,意境和諧。字數少但含義豐富,言簡意賅,顯示了這位詩人非凡的筆力。

2.4景物交融,構思巧妙

杜甫的抒情詩往往充滿感情和情景,《登高》也不例外。全詩分為兩部分,前兩部分寫的是爬山的風景,後兩部分寫的是爬山的感受。寫風景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感情是由風景而生的。布景托情,情景交融,構思巧妙,構思巧妙。雖然角度不同,但都是以“悲秋”為中心來組織整個內容,充分表達了詩人多年漂泊、憂國傷時、病態孤獨的復雜情感。但與其他抒情詩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在全詩的布局和節奏安排上別出心裁,令人驚喜。

詩人以眼前的風景開始,被自己的感覺所籠罩,後半部分歸結到自己身上,表現自己暫時的感受和登船前的心境。杜理科賦的其他登高詩,它們是按事件的自然順序寫的,如《九天五首》中的第壹首,以“獨唱”和“上臺”開頭,然後抒發感情;另壹個攀爬作品,“爬樓”和“花,像我的窗戶那麽高,傷害了壹個流浪者的心,因為我從這個高度看,到處都是悲傷”,都是在壹個邏輯順序中。只是這首歌先介紹了登高者面前的風景,其中包含了胡應麟所說的“飛搖”的境界,然後在這個境界中又有了壹個人,就是壹個悲傷多病的自己,引起了壹種動人的詩意。所以胡應麟評價這首詩有“建貴府,走冷板凳”的傾向。

“杜甫的七句詩有很多人都很流利,但這首詩的寫法卻極其困難:第壹句詩密密麻麻的音節排列對應著景物的快速變化,構成了壹個動蕩旋轉的意象;對聯與歌曲的對仗,增添了流暢的聲音和情感;頸聯和尾聯采用遞進句法,壹個意思貫穿其中,使全詩壹口氣流暢,旋律在快節奏中呼應。”【⑨】第壹句如來自外太空的颶風,暴沖貫穿全詩,使全詩籠罩在壹種悲涼激越的氣氛中。“朱慶”的那壹句話很溫柔,像壹支筆,其實是給下壹句話壹個傾訴感情的機會,通過寫出他在希望中看到的東西,逼出第三、第四句話。顓頊的筆觸傾瀉而下,奔騰而出,奔放、厚重、寬廣。“無邊無際”這個詞給人壹種百感交集的感覺。但後面是“而我看長河總在滾滾向前”這句話,既展現了廣闊壯闊的境界,又凸顯了詩人豪邁的激情。萬裏百余年的悲秋與病魔,為壹幅高度生動的畫面打開了壯闊的現實生活背景,陰郁、深邃、詩意。聯末附詩題,轉而哀嘆個人身邊的瑣事,委婉哀嘆,唱三聲嘆息,與《楚辭》開篇的雄偉世界形成悲壯對比。全詩八句,收放自如,開合自如,病力適中。整個故事是任意的,但卻嚴格遵循了法律法規,壹切盡在詩人高超的筆力之手。

從這個角度來說,杜甫在創作七律的時候,巧妙地把字法、句法、章法融為壹首詩,以至於在藝術上產生了壹種高超的境界,這首詩就是這樣。八句與四重的內在聯系是相互關聯的,敘事與抒情相互呼應,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節奏與急迫對應著情感的變化。如果我們做壹個詳細的分析,幾乎有取之不盡的想法。杜甫用完美的藝術形式和錯綜復雜的藝術手法,表達了晚年落寞而難酬、慷慨而暴力、悲壯而淒涼的泣血真情。

“這壹章五十六個字,如海底的珊瑚,細而難名,深而深不可測,但都幹凈有力。過去沒有古人,未來也沒有學問...這首詩應該是古今七律第壹,不壹定是唐代七律第壹。”【⑩】“壹篇文章裏,句句是法,壹句話裏,字字是法,但真正的意義卻壹氣呵成地貫穿其中。乍壹看,如果首尾沒有對的人,如果胸腹部沒有意向。壹言以蔽之,壹點也不差,但就像是壹百條河流在河流的盡頭湧進了水。即使用詞造句,古今也絕不敢說,也絕不能說。真是壹個創舉。”[?]胡應麟好評,杜甫《登高》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