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屈原 (向風及雷電)風!妳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壹切都睡著了,都沈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妳咆哮的時候了 ,應該妳盡力咆哮的時候!
盡管妳是怎樣的咆哮,妳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沈重的眼前的黑暗,但妳至少可以吹走壹些灰塵,吹走壹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壹些花草樹木。妳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妳翻波浪,和妳壹同地大聲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妳們風,妳們雷,妳們電,妳們在這黑暗中咆哮著的,閃耀著的壹切的壹切,妳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妳們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呀,盡量發揮妳們的力量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妳那轟隆隆的,是妳車輪子滾動的聲音?妳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飄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妳,和著妳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裏去!
啊,電!妳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妳,妳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妳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妳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妳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妳劈它如同劈水—樣,妳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妳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壹瞬的顯現,哦,那多麽燦爛的、多麽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妳,我景仰妳,我要向妳拜手,我要向妳稽首。我知道,妳的本身就是火,妳,妳這宇宙中的最偉大者呀,火!妳在天邊,妳在眼前,妳在我的四面,我知道妳就是宇宙的生命,妳就是我的生命,妳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壹樣,像那海壹樣,滾動起來,把壹切的有形,壹切的汙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壹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把妳這東皇太壹燒毀了吧!把妳這雲中君燒毀了吧!妳們這些土偶木梗,妳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麽德能?妳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妳,妳東君,妳是什麽個東君?別人說妳是太陽神,妳,妳坐在那馬上絲毫也不能馳騁。妳,妳紅著壹個面孔,妳也害羞嗎?啊,妳,妳完全是壹片假!妳,妳這土偶木梗,妳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妳燒毀,燒毀,燒毀妳的壹切,特別要燒毀妳那匹馬!妳假如是有本領,就下來走走吧!什麽個大司命,什麽個少司命,妳們的天大的本領就只有曉得播弄人!什麽個湘君,什麽個湘夫人,妳們的天大的本領也就只曉得痛哭幾聲!哭,哭有什麽用?眼淚,眼淚有什麽用?頂多讓妳們哭出幾籠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麽?妳們滾下船來,妳們滾下雲頭來,我都要把妳們燒毀!燒毀!燒毀!
哼,還有妳這河伯……哦,妳河伯!妳,妳是我最初的壹個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當我被人們押著,押上了壹個高坡,衛士們要息腳,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頭望著龍門。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見嬋娟被人虐待,我看見妳挺身而出,指天畫地有所爭論。結果,妳是被人押進了龍門,嬋娟她也被人押進了龍門。
但是我,我沒有眼淚。宇宙,宇宙也沒有眼淚呀!眼淚有什麽用呵?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誌,宇宙的意誌。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壹切沈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賞析]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全劇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橫斷面。在壹天時間裏,濃縮了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反對絕齊降秦、與楚國宮廷內保守勢力展開激烈鬥爭的歷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電頌》是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淩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壹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
《雷電頌》
——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詩人,戲劇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字,社會活動家, _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壹篇小說._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作者簡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回到祖國,組織和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個時期,他寫了許多歷史劇和大量詩文.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等著名歷史話劇.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遭貴族子蘭(懷王幼弟),南後鄭袖讒害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後因楚國政治腐敗,國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墓
所作《離騷》,《九章》等篇,反復陳述他的政治主張,揭露反動貴族昏庸腐朽,排除賢能的種種罪行.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壹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屈原故裏
《漢書·藝文誌》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其書久佚,後代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劉向所輯的《楚辭》.
創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壹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沈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聽錄音,說感受
聽了錄音,妳能理出本文的層次麽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壹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贊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贊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壹起燒毀壹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汙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誌與必勝的信心.
小組探究:
壹,說說抒情主人公通過 呼喚風,雷,電表達了壹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課文 為什麽要運用這麽多的修辭手法,有什麽表達效果
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明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如用反復,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達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瑯瑯上口,鏗鏘有力.
品味藝術特色
壹,<>在藝術上有什麽特色
象征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更加含蓄,深沈,凝練.用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用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征人民群眾.土偶木梗象征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想像瑰麗奇特,閃耀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用火壹般的激情感染聽眾.
二,本文嚴謹的結構,對妳有何啟發
這是壹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壹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壹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可以看出 ,這樣在演出時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感染觀眾,獲得壹種現場感,使觀眾與之產生***鳴.
分析比較:郭沫若的<>,<>與本文的不同.
<>,<>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象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壹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壹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壹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壹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誦讀體會
學生聽配樂朗讀課文並跟讀,進壹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結束語:這是壹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壹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