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九日山隨筆散文

九日山隨筆散文

說起九日山,可以說是“山小名氣大”。光是走走看看,自然沒有多大的看頭,可是要想了解壹下此山的人文歷史、或者觀賞摩崖石刻,那就大有看頭了。九日山現存有摩崖石刻七十五方,其中十三方有關海外交通史及祈風石刻,四方在東峰,九方在西峰,記載著歷朝以來官員們為海內外商客祈風的盛典。(古時出海航行要依賴風力,故每年五月或十壹月間,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常為海上往回船舶祈禱,祝其航行風向順利。)

九日山在泉州市豐州鎮,省道泉--永公路邊,距泉州市區7公裏,是我國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跡,“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處。因有傳統的“重陽節”九月九日登高之風,故稱“九日山”。1961年5月,“九日山祈風石刻和石佛亭”,被福建省公布為“第壹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國家確認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碑記錄如下:“九日山……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後,聚居晉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懷鄉,因而得名。南朝間,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於此譯經,泛海回國。唐時,詩人秦系、名相姜公輔、學士韓偓、相繼棲隱其間。石佛巖、金雞橋、通遠王廟諸勝,逐壹形成,兩宋遂為泉南遊覽及海舶祈風勝地。……為我國與亞非各國發展海交貿易及中外友誼之歷史物證……”

1991年2月16日,“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到此考察,留下摩崖石刻,並有各國考察隊員簽名。摩文中寫道:“在九日山最後壹次祈風儀典之後七百余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裏。做為朝聖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征友誼與對話的石刻。--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自宋、元、明、清以來,各年代名人題寫的碑文遊記中,以宋代摩崖石刻居多。我的這次登山旅行,是從右道往上攀登的,走東峰,經過“郭然亭”繼續往上。說起“郭然亭”,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於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曾與好友交遊於此。並寫下了《題郭然亭》:“……遙憐植杖翁,鶴骨雙眼碧。吟嘯明月中,秋風桂花了”的詩句。朱熹第二次與好友交遊九日山,是在二十八年之後的淳熙十壹年(公元1184年)。他在《奉酬九日東峰道人溥公見贈之作》寫下:“三生漫說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閑”的詩句。

我在“郭然亭”小轉之後,繼續往上攀登到“姜相峰”。說起“姜相峰”的由來,大有壹個來頭。原來唐朝名相姜公輔被貶泉州之後,曾寄居此山。後來他死後墓葬於此,後人念其賢德,遂將此峰改名為“姜相峰”。北宋翰林學士、同安縣書法家蘇紳來此遊覽時,曾隸書“姜相峰”三字於此。後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又有莆田人黃公度、龔茂良二人同鄉、同榜、同任、同退於泉州。他們退任之後同遊九日山,為緬懷姜公輔,在“姜相峰”之石背後,題詩壹首:“抱琴歷高峰,佛石就晚陰;空山對搖落,懷哉千古心。”

登上“姜相峰”的最高處,可以鳥瞰泉州市區及位於東方之處的洛江區景色,因樹木遮掩,視野不是很開闊,但卻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下了“姜相峰”之後,順著石道往西方向行走,路經“天下第壹福”和“八戒石”。因“八戒石”形如八戒倚石向西而坐,故名。在“八戒石”邊往下看去,是南安石礱方向,村落中壹條高速公路橫向拉伸過去,很是壯觀。之後,我順著石道壹路行走,終於登上了“石佛巖”。

“石佛巖”位於“高士峰”的最高山峰處,“高士峰”原系唐代詩人秦系隱居之處,故而得名。“石佛巖”上的佛像乃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陳洪進所倡導鐫刻的,它取材於“高士峰”上的壹塊巨石,原本用意在於祛邪鎮火。佛像連坐高7.5米,寬1.86米,為泉州最早的石佛造像之壹。佛像外圍用石料築起壹個石亭做為保護,這種做法實為罕見。走完“石佛巖”往下行走去,是登高望遠的“壹眺石”。遊人站立此處,可以鳥瞰晉江水域,觀賞金雞橋附近的美麗景觀。

繼續往下繞行,下面有壹個小亭,叫“秦君亭”。“秦君亭”乃郡人為了紀念唐朝隱士秦系所建,幾經興廢。現存的“秦君亭”為1990年旅外華僑呂振萬先生所捐建。秦系字公緒,浙江紹興人,赴舉不弟後結廬於西峰,與名相姜公輔為鄰。壹生註解《道德經》,其詩歌以五言為著,後東渡秣陵,不知所終。“秦君亭”邊有宋代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來泉州時,登遊九日山所題寫的石刻“高士峰”三字。

由“秦君亭”壹路往下行走,路經壹塊巖石,下有壹洞,上書“泉南佛國”四個字。據傳此四個字乃唐代高僧無等禪師題刻,後元朝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監郡契玉立重刊。過了“泉南佛國”再往下走,就轉到九日山西峰、東南坡的`半山處。在這裏,是摩崖石刻最為集中的地方,有多少幅摩崖石刻我沒細數。但是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壹幅幅字刻,擠得壹大塊巖石上滿滿都是,讓人極有想題詩刻字的沖動。

在這些石刻之上,有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南安知縣邱淩霄的“……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間萬事轉成非……”;有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丁壹中的“……嶽谷千年余勝概,冠囊萬裏***春暉……”;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泉州府通判郝中的“……春色滿林三島外,清巖橫岱九霄間……”;還有元朝的契玉立:“……萍水偶逢須壹笑,醉忘佳節是何年”;有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提督馬負書的:“九日山”三個大字;以及歷朝以來諸多的祈風石刻,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所題寫的銘文石刻。

離開這個摩崖石刻群再往下行走,已經又回到兩山之下的匯合處,此處亦有諸多摩崖石刻,上山時已有見過。在壹邊的龍眼樹下,有三位老者坐在石凳上休息,他們是從西峰往上行走的,在我下山之後,看見他們由東峰的山路上走下來。我上前和他們搭訕幾句,他們說爬山有點累了,需要休息壹會。我順便給他們拍上壹張照片,然後與他們揮手作別。午後的陽光很熾熱,此時,我才感覺到自己確有點累了,擦壹擦頭上的汗水,揮壹揮手告別了九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