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是西晉末年的愛國將領,也是詩人。現存劉琨詩僅《扶風歌》、《答盧諶》等三首,都寫於他後期同少數民族入侵者的鬥爭中,反映的是他立誌報國的雄心及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鐘嶸《詩品》說他的詩“善為淒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劉勰《文心雕龍》也說他的詩“雅壯而多風。”強烈的報國願望與嚴酷的現實環境使劉琨詩呈現出慷慨悲涼的風格特征。在當時詩壇上,他的詩是獨樹壹幟的。江淹這首擬作試圖再現劉琨的這壹風格特征。
詩題為“傷亂”,這正是劉琨後期詩歌常見的題材。詩開首四句點明了詩題中的亂:大晉王朝遭逢厄運,外族入侵,天下紛亂。北方秦、趙、幽、並等地災禍不斷,戰亂頻仍,處於分裂狀態之中。這是對當時中原地區形勢的概括。劉琨《答盧諶》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厄運初遘,陽爻在六,乾象棟傾,坤儀舟覆,橫厲糾紛,群妖競逐,火燎神州,洪流華域。”江淹擬作開首四句就是從這裏化出的。
緊接著“伊余”二句表明了劉琨報效國家的決心:承受著晉朝的恩寵,國家遭受厄運時,自然要感奮而起,為國奔走獻身。為了從戰亂中拯救國家,劉琨艱苦轉戰,備嘗艱辛,甚至遇害前仍念念不忘抗擊入侵之敵而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為了國家,他確實做到了奮不顧身。
劉琨年輕時就被人目為豪傑,他自己也有遠大的誌向,在他自己的《重贈盧諶》詩中,他列舉了姜尚、管仲、陳平、張良等古代輔佐君王建立功業的人,表明自己的誌向是像他們那樣建立功名。江淹這首擬作也選擇了類似典故來表現劉琨的誌向:“六奇術”指陳平為漢高祖劉邦六出奇計。張良、韓信是劉邦重要的謀臣武將。“冀與張韓遇”和劉琨自己說的“想與數子遊”(《重贈盧諶》)是壹個意思,表明他希望建立古人那樣的業績。寧戚是春秋衛人,因家貧給人挽車,至齊,扣牛角而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常人,立即任用了他。用這個典故可以說明劉琨羨慕古人有機會施展才能。荀息是晉獻公兒子奚齊的師傅,曾說臣當以忠貞事君。獻公死後奚齊為君,奚齊被殺後,荀息即以死實踐自己的諾言。江淹用這個典故很能體現劉琨的獻身精神,並且充滿了悲壯色彩。國家的動亂、古人的事跡激勵著劉琨。詩至此在情緒上是激昂慷慨的。
然而從“空令”二句起,詩的情緒轉入了低沈悲涼,緊扣了題中的“傷”字。劉琨詩中立誌報國的雄心與壯誌難酬的悲憤是交織在壹起的,江淹這首擬作也如此。事實上,劉琨未能實現理想並不是他沒有古人那樣的才幹,而是時勢使他難以施展才幹。眼看歲月無情流逝,內心的痛苦和焦慮也與無俱增。劉琨自己詩歌提到古人的業績壹則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誌向,再則也是用古人的功成名就和自己的壹無所成作對照,以顯示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悲憤。江淹對此深有體會,故擬作中的用典和劉琨《重贈盧諶》中的用典非常相像。
詩的後半部是寫景與直接抒情。劉琨《扶風歌》也有不少寫景之句,描寫了他赴並州刺史任時沿途所見的淒慘景象,反映了他沈重的心情。江淹這首擬作也吸取了劉琨詩的這壹特點,插入了寫景詩句。城濠、沙漠、白無、寒樹,呈現出壹片蕭條荒涼的景象。戰亂使詩人心情沈重,然而更使他憤懣的是,他的抗敵行動並沒有得到晉朝內部的有力支援,統治者中的壹些人甚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希望他成功,使他常常孤軍奮戰,屢屢受挫。擬作刻畫了英雄受困時的情景:投袂即甩袖,這個動作反映了劉琨內心的強烈悲憤,“撫枕”是說他滿懷憂慮以致夜不能寐。“功名惜未立,玄發已改素”,眼看頭發由黑變白,而功名依然未建,這對懷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是極痛苦的事。這兩句也和《重贈盧諶》中“功名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如出壹轍。最後以“時哉茍有會,治亂惟冥數”作結。也許能夠遭逢天時,有所成就,但這畢竟沒有多少希望,天下的治與亂,是被冥冥之中的命運所操縱著的。天下動亂激起報國的壯誌,壯誌難酬引起無限悲憤,無奈之余只能歸之於命運,最後兩句語似平靜,實則隱含了更深的悲傷,悲劇色彩愈濃。
將這首擬作和劉琨現存三首詩對照起來看,可以發現擬作幾乎是劉琨後期詩歌的濃縮。整首詩從題材、思想感情、用典、結構布局直到字句的運用和劉琨自己的詩基本吻合,而且渾然壹體,毫無拼湊之感。江淹準確地把握了劉琨當時的心理特征,緊緊抓住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所造成的痛苦作為詩歌情感起伏發展的線索,因而較成功地再現了劉琨詩歌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涼的風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