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動態襯砌是靜態的,動靜結合。(對比對比也對)白鷺彎著身子,在月色下的沙灘上靜靜地過夜,意境安詳;突然船尾傳來“戳”的壹聲,大魚從那裏躍出水面。句末寫了動靜,顯得更安靜了。突出了江上月夜最具特色和詩意的壹幕。流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界小生命的愛。
(1)(3分)都寫了月影近人,同時寫了河水清;(2分)境界清幽恬淡。(1)
(2)(4分)動態襯靜態,動靜結合。(對比對比也對)(1分)白鷺彎著身子,在月色下的沙灘上靜靜地過夜,心境平和;突然船尾傳來“戳”的壹聲,大魚從那裏躍出水面。句末寫了動靜,顯得更安靜了。突出了江上月夜最具特色和詩意的壹幕。(2分結合詩句分析)
流露出詩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界小生命的愛。(1)
杜甫《滿城盡意》賞析
江月走了只有幾尺遠,晚上風燈亮著。
沙頭的蒼鷺無聲,船尾的魚兒在尖叫。
絕句中有“壹句壹句”的風格。也就是說,每句寫壹個場景,用兩個對聯,句子之間好像沒有關聯。它最初起源於晉代的《四季賦》(《春滿四江,夏雲多奇峰。秋月皎潔,冬嶺孤松。”唐代文人不多,杜甫最喜歡用這種體質。大概是因為他太擅長詩意的節奏了,用這種獨特的風格,因為有難度,所以才能有技巧。他最著名的絕句,如《兩只黃鸝唱綠柳》、《綠徑上繁花似錦的白地毯》、《河上美好的壹天》等,都是用的這種體質。這些詩的優點不僅在於景物生動,節奏精確,還在於它們能形成統壹完美的意境,句子之間相互照應,融為壹幅完整的畫面。
這首詩是杜甫住在巴蜀時寫的,寫的是夜宿的景色。寫月夜,詩人沒有從天空和月亮出發,而是寫了月亮在水中的影子(“江月”),從壹開始就抓住了江上夜景的特點。“只有幾英尺遠”意味著月影離船很近,“在水中月亮的近是多麽清晰啊!”,還寫了河水的清澈。河中央的月影近人,畫出河間月夜的美景,是“江上天無塵,月輪孤空”。這是壹個寧靜的國度。第二句說的是船裏的扁擔上掛著壹盞燈,在月光下顯得沖淡柔和。桅桿燈要用紙遮起來,以免受風,所以叫風燈。當時河裏沒有風,否則河水不會這麽靜,月影也不會這麽清晰。壹兩句話看似是在說風景,但讀者卻能真切地感受到壹個不眠之人的存在(第壹句已經指出了“人”這個詞),這個人就是詩人本人。從“江月”到“風燈”,從船外到船內,從遠到近。然後寫信到河岸,由近及遠。月亮像雪壹樣照在沙岸上,沙頭裏的景色難以分辨,夜宿的白鷺彎下身子,三五成群地在沙灘上團聚。它們睡得那麽安詳,與環境和諧。同時在靜謐的風景中表現出生命的呼吸。這種和平境界的可愛,只有飽受混亂之苦的不眠之人才能充分體會。詩中滲透著詩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中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密切相關。詩人不禁由衷贊美夜的“靜”美。因為他與各種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這種“靜”與“輕得誰都聽不見,除了我的同誌明月”(王維)的寂靜與孤獨有些不同。突然船尾傳來“戳”的壹聲,驚醒了正專註凝視的詩人。他轉向船尾,那裏波光粼粼,很明顯壹條大魚剛剛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以“靜”字為主,但最後壹句卻是動之以聲,似乎打破了寂靜的境界。然而實際給讀者的感覺恰恰相反,越靜越靜。用聲音打破沈默,越看越覺得。這是壹種襯托手法,將對立的因素適當滲透到統壹的基調中,可以加強整體基調。這是詩歌、繪畫和音樂中常見的手法。詩的最後兩句分魚和鳥,它們靜靜的動著,相反卻相輔相成。它們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色、最富詩意的壹幕,寫得寫實、親切、傳神,可見這首詩充滿了人和物的作品。
這首詩乍壹看分為四句:月、燈、鳥、魚,每壹句都是壹個場景,互不相關。確實是“壹句壹技”。但詩人通過由遠及近、動靜結合的手法,使船內與船外、河間之地、物與物、情與景的關系融為壹體,讀來仿佛是在體驗周圍,從周圍去理解。所以絕對不是“破錦”(胡應麟)。從詩名《滿城》可以看出,詩是壹時得心應手之作,這種自然狀態是區區壹個下人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