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詩歌》第壹章中,大岡信首先介紹了日本古代最傑出的漢詩人菅原道真的詩,以及他作為流放者的悲慘遭遇,回顧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通過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追尋菅原道真這位生活在千年以前的詩人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以及他精神狀態的巨大變化,而且還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化對日本從文字到詩歌的深遠影響。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菅原道真被認為是壹個超乎尋常的學者和智者,而被大多數日本人忘卻了他原本是壹位極其優秀的詩人。究其原因就是他的作品都是用“漢文”所寫成的“漢詩”,壹般人幾乎都沒法讀懂,屬於典型的曲高和寡。日本的詩歌史從菅原道真以後,其主流就由“漢詩”轉移到了“和歌”上。
《日本的詩歌》的第二章,大岡信簡單介紹了和歌發展的歷史背景,並講述了“和歌”這個詞的含義。據大岡信稱,“和”這個詞作為動詞,就是“應和人聲”,甚至是用心配合對方來實現“互相理解、和諧***處”之意。大岡信指出,這也就是敕撰和歌集編纂理念之根本原理,並把它與紀貫之所作《古今和歌集》的序文相結合,進行了闡述。據大岡信介紹,和歌的表達,由暗示和極其少量的信息所構成。在和歌中存在著的,往往不是對於具體事物和事件的詳細描寫,而是作者遇到某事物或經歷某事件時心情的簡潔表達。對於具體事實的言及,只是停留在心情的表達所必要的範圍內。
《日本的詩歌》的第四章探討了寫景和歌這種日本獨特的詩歌形式,以及日本詩歌為何極端缺乏自我主張的要素的原因。在這部分內容中,大岡信以後白河法皇的女兒式子內親王的壹首和歌為例,講述了日本和歌中最富有特色的壹類寫景的和歌。這類和歌表面上是單純的風景描寫,實際上卻是表現壹個女人或男人的內心深處真實情感的和歌。大岡信指出,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描寫風景的手法,目的就是只將秘密吐露給能懂的人;而把風景只當風景來看的人,也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美感享受。
“野園無人艾蓬生,露底松蟲低低吟。”式子內親王的這首“題詠”和歌,表面上描寫的是蕭瑟的秋天庭院裏的蟲鳴,實際上與這種風景相重疊,同時呼出了被男子忘卻的女子沈浸在悲嘆中的身影。在我看來,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很有“愛情密碼”的感覺,既具浪漫色彩,又不乏意趣,還實現了雅俗***賞。尤其是式子內親王的這首和歌還是“命題作文”,完全是靠幻想模擬的情感,能夠表現得如此情真意切,讓我感覺它更具藝術欣賞價值了!
《日本的詩歌》的第三章和第五章也是全書最令我感到意外的主題,論述了女性歌人在日本詩歌史上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在我的印象裏,中國的著名詩人或詞人中女性都很少。而在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從古至今都更加明顯的遠低於男性。沒想到在日本和歌與歌謠的創作與普及中,女性竟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大岡信所說,對於某些天才的女性詩人來說,愛情的和歌甚至就是她全部人生的概括或者象征。即她們的愛情和歌,就是哲學性冥想的詩歌。
《日本的詩歌》書中大岡信列舉了多首笠女郎、和泉式部及式子內親王的和歌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式子內親王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壹首,再比如:“過去示來皆虛設,同在枕邊幻影內。”這首和歌的大意是:“我曾經歷的過去之事,和未知的將來之事,都是飄浮在虛幻枕邊的幻影啊。”據大岡信的聯想式解讀,如果把這首“過去和未來”的和歌,看成是在充斥著大量殺戮戰爭和饑餓、傳染病蔓延的不幸之地僥幸生存下來的男性或女性的述懷之歌,那它就會是壹首使人心靈戰栗不止的現代抒情詩吧。雖然僅從譯者翻譯的和歌內容中,也能讀懂式子內親王想表達的淺顯意思,不過大岡信的解讀無疑可以令人加深對這首和歌創作時代背景的了解。
和第三章中介紹的奈良和平安時代的壹流女性歌人們創作的和歌比,《日本的詩歌》第五章中介紹的日本的中世歌謠我覺得藝術價值略顯遜色。壹方面是歌謠基本上都是連作者都不明確的作品。據大岡信指出,正是這種“無名性”,成了在所謂“文學史”這種極其近代化的定義中,歌謠壹直受到不適當的低評價和不公正對待的理由。另壹方面是雖然在歌謠的作者當中不乏作品質量堪稱壹流的優秀詩人,但他們大都屬於社會的最底層,甚至很多是妓女,這就使得歌謠的主題內容難免令人感覺稍顯直白甚至是低俗。用大岡信的話說,和歌所要求的都是優美、典雅和正式的,能在公開的華麗舞臺上朗朗詠唱的作品;而歌謠則是從各個角度映出人的多種側面的鏡子。
另據大岡信介紹,歌謠在口頭歌唱之後,其大部分就隨風飄散了。除了像在《古事記》、《日本書紀》和《風土記》中那樣,偶爾被體現天皇和政府權威的書籍所記錄而幸運地得以保存下來的少數歌謠之外,大部分的古代歌謠都散佚了。而在歌謠的流傳方面,後白河法皇命令臣下們奔赴全國各地收集並記錄歌謠,最終編纂而成的20卷《梁塵秘抄》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只可惜《梁塵秘抄》現存除了第1卷的少數部分和第2卷全部,以及後白河法皇自身學習今樣的意味深長的自傳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散佚了。另壹部著名的歌謠集就是《閑吟集》,關於它的編纂者至今仍無定論。在《日本的詩歌》中,大岡信也分別列舉並解讀了多首選自《梁塵秘抄》和《閑吟集》中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