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漢魏,隋唐,還是宋元,朝廷都有龐大而專職的樂舞機構和從業人員。所有的慶祝活動、聖誕節、音樂演奏和宴會都應該伴隨著大型的音樂和舞蹈。相比之下,清朝根本就沒有音樂,宮廷祭祀樂舞只是壹個虛假的故事。歷代很多皇帝和達官貴人都很熟;但是清廷很多人不知道宮、商、角、簽、羽是什麽。清末只舉行過幾次大型祈雨舞。因此,就連假裝關心《文誌》、《通史疏》、《黎傑樂》的李鴻,也承認沒有這個朝代的樂制記載(乾隆七年六月詔書)。乾隆盛世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還有別的命嗎?!
然而,清代宮廷樂舞畢竟不是空白,主要有兩大類:
1。兀術
作者,列也,是宮廷樂舞行列的稱謂,始於周朝。清代蜀舞主要用於祭祀神靈,分為文舞和武舞。
文舞又叫“德舞”,武舞又叫“武舞”。壹般武舞是祭祀開始時跳的,武生左手持莖,右手持氣。在祭祀的中間和最後,跳的是美德之舞。舞者右手拿著羽毛,左手拿著蟋蟀(yu6,壹種形似長笛的古代樂器)。兩邊都有節日表演者來指揮舞蹈隊。
2。團隊舞蹈
清代宮廷隊舞主要用於宴飲,其編創和內容與宋、元、明有所不同。
清代宮廷隊舞又稱青龍舞,原名蟒舞、馬可舞,乾隆八年(1743)定名為青龍舞。
青龍舞,滿族傳統舞蹈,入宮後用於皇帝宴會和巡酒。根據《清史稿》?音樂記錄:青龍舞由楊烈舞和Xi舞組成。在楊烈舞曲前,32名打扮成野生動物的藝術家,壹半黑壹半黃,都戴著醜陋的面具,跳著,摔著,像野生動物壹樣跳舞。另有八位藝人扮成獵人,手持弓箭,踩高蹺,騎假馬,象征八旗。壹是獵人發箭,弓弦壹響,壹頭猛獸倒下,其余猛獸被馴服,象征武功的成就。這是表現滿族騎射狩獵生活的傳統舞蹈之壹。分為遠視、追蹤、走動、神力、狩獵五個段落。主要有嘯箭、舞刀等20多個動作。
其次是舞,屬文舞,是以二人轉為單位的群舞。
文武大臣著朝服入寺,二人磕頭舞畢,然後鞠躬退朝。壹般是18,20或22個大臣輪流表演,有13名歌手,66名器樂伴奏。
清廷很流行青龍舞。每年臘月,大臣們在禮部排練,除夕為皇帝表演。不僅王公大臣要跳舞,就連康熙也親自跳“蟒蛇式”在孝惠太後七十大壽上敬酒。根據傳世的《東海蟒式總調》,其內容可分為出發式、穿針、蕩水、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盤龍、蟒怪出洞、大馬戲九折。故宮現在有壹幅清朝的“青龍舞”,隊列整齊,規模很大。從阿清唐有增三十三年(1694)看禮部寫的蟒歌開始,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音樂、舞蹈、雜技。
3。其他宮廷舞蹈
清宮中的宴席舞並不僅限於上述的隊舞,還包括其他八種兄弟民族和外國的樂舞,即:歐爾嘎樂舞、朝鮮樂舞、蒙古樂舞、回族樂舞、番子樂舞、廓爾喀樂舞、緬甸樂舞和安南樂舞。這些以民族、地名、國名命名的樂舞,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與唐代宮廷的“九曲”、“十曲”壹樣,促進了國力的繁榮,客觀上起到了各種舞蹈藝術相互交流的作用。
晚清宮廷舞蹈出現了改革的傾向,其代表人物是於榮齡。余榮玲,滿族,從小熱愛舞蹈。12歲時,她的父親成為了日本大臣。她隨父親去了日本,學習了日本古典鶴龜舞等民間舞蹈。後來隨父親赴法國學習西方芭蕾,師從美國著名舞蹈藝術家伊莎多拉?在鄧肯的直接指導下,學習舞蹈藝術,並在巴黎公開表演希臘舞蹈《玫瑰與蝴蝶》。20歲那年,父親回國,她帶著母親和妹妹壹起回國,很快壹起入宮,成為慈禧太後的禦用女官。在宮中接觸中國傳統舞蹈,先後編舞扇子舞、蓮仙舞、觀音舞、菩薩舞、如意舞等。,並為慈禧太後表演了如意舞、西班牙舞、希臘舞,動作大膽,技巧嫻熟,轟動了整個宮廷。三年後,因父親生病,母女邀我出宮,藝術活動停止。但是,她不愧是中國學習西方芭蕾和現代舞的第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