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用“春天”這個場景來表達親朋好友之間的離別之憂。王維的“春草壹年比壹年綠,可是啊,我的朋友王子,妳呢?”寫了離開朋友的辛酸回憶,他深深眷戀。杜甫有“渭北春樹,江東暮雲”之說,後人常以“春樹暮雲”比喻思念友人之情。而孟郊的《但寸長草有幾多情,報三春暉》則是以春天為背景來寫母愛的。沒有比李煜用《春》更能表達亡國之悲的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從皇帝淪落為階下囚,看春花秋月,憶往事。他怎麽能不擔心流動的泉水呢?
當然,“春”的意象給人的並不全是悲傷和感傷,還表達了詩人閑適和喜悅的心情。王堂開著《雨晴》,“雨前先看花,雨後葉底無花,蜂蝶紛紛翻墻,卻疑春色在隔壁”,描寫了雨後花的景色;而朱的“知者,常春也”,則是對人間春色的概括和生動書寫。白居易《錢塘春遊》中的“幾只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既呈現了壹派初春的景象,又整齊自然。這些都是描寫春色的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