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壹生創作了許多小說、散文、隨筆、詩歌、日記、書信和論文,還翻譯了許多作品,這些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寶貴財富。
藤野先生的壹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是顏,排行第九。1874出生於福井縣的醫生之家,畢業於名古屋愛知縣立醫科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04仙臺醫學院教學。1915仙臺醫學院改為東北醫科大學。藤野先生離職是因為沒上過大學,不符合“資格”要求。他在東京全橋慈善醫院工作,學習耳科和鼻科。壹年後,他回到家鄉福井縣木村,成立了自己的診所。1945八月11逝世,享年72歲。
魯迅的日本留學經歷
1902年4月,我去日本留學,去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小象論我題》詩中發出“我以血薦軒轅”的誓言。
65438-0904進入仙臺醫學院學醫。兩年後,他棄醫從文,試圖改變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
1906在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羅斯、東歐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撰寫《人類歷史》、《科學史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論文。
1908年向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從日本回國。
《晨花夕拾》簡介
這本書是魯迅1926年的回憶散文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起初發表在半月刊《莽原》上,總題目是“復生往事”。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對其進行了重新編輯,並增加了“引言”和“後記”,改名為《晨花》,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編的“未名新集”之壹。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由上海北新書店重新編排出版。這本書的封面是陶畫的。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回憶錄》(三閑集<文選>序),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人生軌跡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人生畫卷,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乃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深刻而意味深長,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之作。
關於這本書的翻譯,魯迅在1934年4月11日給增田的信中說:“如果有出版的地方,翻譯出來是好的,但是關於中國的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加註釋不容易理解,註釋太多讀起來也沒意思。”魯迅在1934年12月2日給增田的信中,提到增田與佐藤春子合譯《魯迅選集》,說:“只有藤野先生,請翻譯補充。範愛農寫得很差,不如放棄自己熱愛的東西。”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書中的藤野先生、範愛農等文章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緬懷周樹人君
藤野嚴九郎
魯迅寫過壹篇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憶他在日本仙臺醫學院讀書時的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原載於《莽原》半月刊(1926 12 10)。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還寫了壹篇回憶魯迅的文章,發表在昭和十二年(1937)的《文學案例》三月號上。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翻譯。
因為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的記憶不是很清晰。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是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末從愛知醫學院轉到仙臺醫學院的。兩三年後,周樹人君作為第壹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進入仙臺醫學院。因為是留學生,所以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周樹人和大約100名新生以及30多名復讀生壹起上課。
周軍個子不高,圓臉,看起來很聰明。我記得當時周軍身體不太好,臉上不太健康,還帶血。當時我做了壹個人體解剖學的講座。雖然周軍上課記筆記很認真,但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完全聽和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對他來說,學習起來可能非常困難。
於是我課後留下來,看了看周軍的筆記,糾正了周軍的疏漏和錯誤。如果他在東京,周俊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但是在仙臺,因為周俊是唯壹的支持者,他壹定很孤獨。不過周軍並沒有讓人覺得孤獨,除了上課很努力。
如果保留當時的記錄,就知道周君的功績了。可惜現在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在我的記憶中,周軍並不是壹個成績優秀的學生。
當時在仙臺的空覺街買了房子。周軍雖然也來我家玩,但是沒有特別的印象。如果死去的妻子還活著,也許她能回憶起壹些事情。前年,我的大兒子藤野還在福井中學的時候,做語文講座的關先生對他說:“這本書寫到了妳父親。拿去看看吧。如果是這樣的話,給我們講講那些事吧。”於是大兒子達也借了周君寫的書給我看。這些作品好像都是佐藤翻譯的。
大概過了半年,關先生來見我,說起書裏提到的事情。從關先生那裏,我知道周軍回國後成為了壹名優秀的作家。關先生去年去世了。聽說在姬路師範當老師的前田先生也說了壹些關於周軍的事情。
讓我回到之前的話題。周軍在仙臺醫學院只學了壹年,然後我就見不到他了。現在看來,學醫並不是他的真正目標。周軍走的時候來我家道別,但我忘了這最後壹次見面的具體時間。據說周軍壹直把我的照片掛在他公寓的墻上,直到去世。我真的很開心。但我不記得是什麽時候,以什麽形式把這張照片給了周軍。
如果我是畢業生,我會和他們合影留念,但是我從來沒有和周軍合影過壹次。周軍是怎麽拿到我這張照片的?也許是他妻子給他的。周寫了我的照片,他寫的時候,我很想看看我當時的樣子。雖然我被周軍尊稱為唯壹的老師,但我所做的只是給他補充壹些筆記。所以被周軍當成唯壹的老師,我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周軍是在日清戰爭剛結束的時候來到日本的。雖然日清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遺憾的是,當時仍然存在著日本人把中國人稱為“辮子和尚”,說中國人壞話的氛圍。所以仙臺醫學院也有這麽壹群人,用骯臟的眼光看著周俊,把他當成外星人。
我十幾歲的時候跟福井藩學校畢業的野阪先生學過中文,所以我很尊敬智那的先賢,覺得應該珍惜這個國家的人。這大概也是我讓周軍感到特別親切和感激的原因吧。周軍在他的小說裏或者對他的朋友都叫我老師。要是我能早點讀到他的作品就好了。聽說周軍至死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點和他聯系上,周軍該有多開心。
但可惜現在什麽都幫不上了。我退休後住在偏遠的農村,對外界了解不多,尤其是文學。前幾天報紙上周軍和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想起了上面說的那些事。不知道周軍壹家現在過得怎麽樣?周軍有孩子嗎?
我為周君的精神深深哀悼,他把我微不足道的善舉視為大恩,祈禱周君壹家健康平安。
尖叫簡介
魯迅
我年輕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但我自己也不覺得這是壹種遺憾。所謂的回憶,雖然能讓人快樂,但有時候也不免讓人孤獨。讓精神線還牽著已經逝去的孤獨時光有什麽意義?但我偏是無法全部忘記,這部分我完全忘不了,成了尖叫的來源。
我有四年多了,以前幾乎每天都在優質店和藥店進進出出,但是我忘了自己的年齡。總之藥店的櫃臺和我的壹樣高,品質店是我的兩倍。我從高壹倍的櫃臺送衣服或首飾,輕蔑地收錢,然後去和我壹樣高的櫃臺給病了很久的父親買藥。回到家還要忙別的事,因為開藥方的大夫最有名,為此用的藥也千奇百怪:冬天的蘆根,結霜三年的甘蔗,要對的蟋蟀,結籽的扁木,……都不好做。然而,父親終於壹天天死去。
有沒有人從小康家庭陷入貧困?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我要N進K校,好像要走不同的路,逃離不同的地方,尋求不同的人。我媽沒有法律,就辦了壹個八塊錢的四川養老,說是看我的。但是易哭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這是當時正確的學習和考試方式。所謂西化,被社會認為是壹個絕望的人,只好把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受到加倍的嘲諷和排斥,易見不到自己的兒子。不過我也沒在意這些,最後上了N,進了K校。在這個學校裏,我才知道有所謂的格致,數學,地理,歷史,畫畫,體操。生理學不教,但是我們看過壹些木刻版的《新整體論》和《化學衛生論》。我還記得以前醫生的評語和藥方,對比現在所知道的,我漸漸意識到中醫只是壹種有意無意的騙子,同時對受騙的患者及其家屬感到同情。而且從翻譯過來的歷史中,我們知道日本的改革大部分源於西醫。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我的學籍後來被列在了日本的壹所鄉村醫學院。我的夢想很幸福。我準備畢業後回來治療像我父親壹樣被誤診的病人的痛苦。我將在戰爭期間成為壹名軍醫,同時宣傳中國人民的改革信念。不知道怎麽教微生物學,現在有進步了。簡而言之,當時是用電影來表現微生物的形態,所以有時候講座的壹段已經講完了,時間還沒到,老師就會放壹些風景或者時事的圖片給學生看,利用這段額外的時間。當時日俄戰爭正在進行,自然有很多關於戰爭的圖片。在這個報告廳裏,我不得不壹直和同學們壹起鼓掌歡呼。有壹次,我突然在照片上遇到了很多我很久沒見到的中國人。壹個被綁在中間,周圍站著很多,都是體格健壯,表現麻木的。根據解釋,它綁著壹個為俄國準備的軍事偵探,即將被日軍斬首示眾,周圍圍滿了前來欣賞這壹盛大展示的人們。
我已經在這個學年結束前到達了東京,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醫學不是壹件緊急的事情。所有愚蠢弱小的公民,無論多麽健康強壯,都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資料和看客,沒有必要認為自己死得很不幸。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當時認為提倡文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想倡導文藝運動。東京很多留學生學法律、政治、理化甚至警察行業,卻沒有人管文藝;但是,在寒冷的空氣中,我們幸運地找到了幾個同誌,此外,我們還邀請了幾個必要的人。經過討論,第壹步當然是以《新生活》為名出版雜誌,因為我們當時普遍帶了壹些復古傾向,所以只稱之為《新生活》。
《新生》出版日期臨近,但壹開始隱藏了壹批作家,後來資本外逃,只剩下三個沒錢的人。成立的時候弄巧成拙,失敗了當然也沒什麽好說的。後來連這三個人都被各自的命運所驅使,無法在壹個地方暢談未來的美好夢想。這就是我們沒有產生的“新生活”的結局。
我對自己的無經驗感到厭煩,從那以後壹直如此。我不知道為什麽;後來我想,每當有人的想法得到贊揚和稱贊的時候,是促進他們進步,反對的時候,是促進他們奮鬥。在陌生人中間大喊大叫是獨特的,陌生人不回應,不同意也不反對,如置身於壹望無際的荒原,茫然不知所措。多麽悲傷,所以我對自己的感受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壹天天長大,像壹條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
然而,雖然我也有自己無端的悲傷,但我並不怨恨,因為這段經歷讓我反思並看清了自己:那就是,我絕不是壹個集合了所有響應者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孤獨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對我來說太痛苦了。於是我用各種方法麻醉我的靈魂,讓我沈淪在人民之中,讓我回到古代。後來我也見證或者看了幾個比較孤獨和悲傷的事情,我不想去追究,我願意用腦子讓它們消失在泥土裏。但是我的麻醉好像起作用了,青春裏再沒有更激情的意義了。
S (3)廳有三個房間。相傳過去有個女人被吊死在院子裏的槐樹上。現在槐樹高不可攀,這個房間也沒人住。許多年來,我壹直住在這個房間裏記錄古代遺跡。很少有客人來,古碑裏也沒有什麽問題和教義,但我的生命被偷偷消滅了,這是我唯壹的願望。夏天的夜晚,蚊子多的時候,我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透過茂密的樹葉望著小藍的天,晚生的槐蠶常常冷冷地落在我的頭頸上。
那時候我來說壹個老朋友,金欣怡(5),他把大錢包放在破桌子上,脫下長衫,坐在他對面。因為他害怕狗,所以他的心似乎還在怦怦直跳。
“妳的錢有什麽用?”壹天晚上,他翻了翻我的古碑筆記,做了個研究題。
“沒用的。”
“那麽,妳叫他付帳是什麽意思?”
“這不代表什麽。”
“我覺得,妳可以做些文章……”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們在辦《新青年》。但是,當時好像沒有人同意,也沒有人反對。我想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但他們說:
“如果壹個鐵房子沒有窗戶,極難分解,裏面有很多睡覺的人,他們很快就會窒息,但他們會從昏睡走向死亡,不會感受到死亡的悲哀。現在妳在喊,妳喚醒了幾個比較清醒的人,妳讓這個不幸的少數人承受了不可挽回的臨終痛苦。妳覺得妳配得上他們嗎?”
“不過,既然幾個人都上來了,妳也不能說沒有摧毀這個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雖然我有自己的信念,但是說到希望,我也不能否認,因為希望在於未來,我無法用我不可或缺的證明說服他所謂的可解性,所以我最後答應了他,讓他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這是壹個瘋子的原始日記。從那以後,它太快了,不能被收集。每次都是寫壹些小說般的文章來敷衍朋友的囑托,時間長了也就十幾篇。
在我自己的腦海裏,我以為我已經不再是壹個說話不算話的急切的人了,但也許我還是忘不了那天的孤獨和悲傷,所以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喊幾聲,去安慰那個在孤獨中奔跑的勇敢的人,讓他不要害怕他的前輩。至於我的吶喊是勇敢還是悲傷,是可恨還是可笑,那就管不了那麽多了;但既然是哭,當然由妳決定,所以我常常不在乎用彎筆,在醫學上給於兒子的墳前放個花圈,也不要在明天告訴她,她沒有看到兒子的夢,因為那個時候主不提倡消極。至於我自己,我不想感染那些像我年輕時壹樣在做夢的年輕人。
這樣看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可想而知。不過,今天還能蓋過小說的名字,甚至還有機會收藏書籍,也算是壹種僥幸。不過,雖然運氣讓我不安,但我還是為暫時有讀者在世界各地晃蕩而高興。
所以我實際上把我的短篇小說集合起來印了出來,基於上面提到的原因,我把它們叫做《吶喊》。
1922年12月3日,魯迅在北京寫的。
註意事項:
(1) N指南京,K派指江南水師學堂。作者1898就讀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轉入江南盧氏書院附屬礦冶學堂。1902年畢業後,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學,1904年入仙臺醫學院,1906年停止學醫,回到東京準備文運。參見《晨花晚摘》中的筆記和藤野先生。
②關於作者對中醫的看法,請參考《晨花夕拾》中父親的病。
③S廳指紹興縣廳,在北京宣武門外。從1912年5月到1919年5月,筆者就住在這個會館。
(4)魯迅住在紹興縣館時,經常在龔宇(當時在教育部工作)收集和研究中國古代造像和墓誌拓片,後編為《六朝造像目錄》和《六朝墓誌目錄》(後者未完成)。在縣圖書館工作期間,他還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書籍的編纂和校勘,包括謝承的《後漢書》和《紀》。
⑤金信義指《新青年》當時的編委之壹錢。《新青年》鼓吹文革後不久,林紓寫了壹篇筆記小說《荊生》,痛斥文革的鼓吹者,其中有壹篇叫《金》影射錢。
“魯迅”筆名的由來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張、周章壽、虞山、,1910年9月生於浙江紹興。當時他爺爺周福清在北京做官。抱孫子的喜訊傳到他那裏時,正巧張之洞來訪,他爺爺就以他所遇之事為孫子取名“阿張”,後來又以諧音“張壽”、“玉山”為名。魯迅七歲進了壹所私立學校。紹興話裏的“玉山”和“傘”發音接近,所以經常有同學取笑他,於是讓爺爺改名字,後來改名玉婷,再改才子。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來到南京,投奔壹個叫焦生的叔叔,進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教生本人在水師學堂為官,但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鄙夷。他認為他的後代來這裏準備當壹名搖旗吶喊的水手,而不是祭奠他們的祖先,這才是真正的“高尚”。為了不讓墳墓裏的先人難堪,他覺得魯迅不應該用族譜裏的名字,於是把“張壽”的真名改成了“庶人”,意思是“十年樹木,百年樹木”
1918年5月,在錢的鼓勵和介紹下,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首次使用“魯迅”筆名。在“魯迅”之前,他還用過“魯迅”這個筆名。魯迅壹生用了140多個筆名,文達以“魯迅”筆名成名。
徐守商曾這樣解釋:“(1)母姓魯,(2)是壹個同姓的國家,(3)意為又笨又快。”
訪問日本的魯迅。
中國人都知道魯迅,都知道中國大作家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1904年至1906年,魯迅在仙臺醫學院(今東北大學)上藤野先生的課。今天,魯迅先生的雕像矗立在他的日本母校的松蔭下,成為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
在魯迅出席的演講廳裏,我們聽著他90年前在這裏留下的讀書聲,感受他棄醫從文、以文治國的情感節奏。在當年使用的升降式雙層黑板上,如今寫滿了來自中國的參觀者的題詞和名字。這些粉筆字表達的不是魯迅當年不喜歡的解剖知識,而是國人對他的敬仰和懷念。學校告訴我們,每當壹塊黑板寫滿了字,就要拍照,做個相框掛起來,然後擦幹凈黑板,等後來者繼續寫。果然,黑板兩邊掛了幾張這樣的照片。
東北大學紀念資料室的櫥窗裏陳列著魯迅第壹學年的成績單,他最不喜歡的解剖課只得了個“D”。和這張1905成績單壹樣黃的是植物素描,是魯迅和他同學的作品。最後,魯迅毅然放下了他的小手術刀和畫筆,舉起了壹支長矛和匕首壹樣的大筆桿子,把自己的天真無邪的情懷獻給了絕癥纏身的祖國和不幸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