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高考詩歌賞析

高考詩歌賞析

壹首成功的詩歌必須有獨特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和技巧是壹項重要內容,這既是鑒賞古詩詞的重點,也是難點。

藝術技巧的欣賞壹般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的評價、藝術手法的欣賞和修辭手法的欣賞。

壹,評價的表達

表現形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所謂對表達方式的評價,是指區分詩歌中使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

1,敘述。對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解釋和介紹,如“為我準備雞飯,故人,妳在妳的農場招待我”(孟浩然《穿越古村落》),“在風的角落鞠躬,將軍獵衛城”(王維《狩獵》)。“越王勾踐滅了吳貴,兵士衣錦還鄉”(李白《訪越中》

2、描述。用形象的語言對人、事、環境等形式、特征進行具體而生動的描述。讓讀者看到他們的人,比如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事,比如他們的周圍。比如“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王維《山居秋夕》),“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分白鷺洲”(李白《論登南京至鳳凰臺》)。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抒發自我感受,如“我願放下我的劍去砍樓蘭”(李白《夏塞曲》),“我們相遇了。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白居易《琵琶行》)等等。

4.討論壹下。直接在作品中說明觀點和態度,如“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才子多,東山再起未可知”(杜牧《題烏江閣》)。

這四種表達在具體應用中並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經常融合在壹起的。這壹點我們需要註意,比如“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杜甫的《書香》),這句話結合了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第二,藝術手法的欣賞

1,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用筆的描寫來看,有工筆和線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古詩大多借助景物來抒發感情。俗話說“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景物與情感的關系通常有四種:欣賞寫樂的感受;用悲傷的場景寫出悲傷的心情;欣然寫喪;哀悼寫樂的局勢。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面對比和反面對比。

4、對比手法。

5、傅必興手法。

6.使用典故。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詳見附錄。)

第三,修辭手法的欣賞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類比、誇張、借代、對仗、設問、反問句、雙關。在欣賞詩歌時,我們應該能夠區分這些修辭手法,分析它們的藝術效果。

(詳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舉例

1、比興手法:傅比興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後世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是詳細描寫景物,表達作者的態度。比如《詩經》中的“把檀香木砍下來放在河裏”,描述的是壹群伐木奴隸,他們為奴隸主砍伐烏木來造車。在艱苦卓絕的勞動中,他們認為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較就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進行比較。《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老鼠,用的是對比法。興是“先說別的事,以激起他們背的字”。比如詩經,伐譚。這就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在壹首詩中經常使用。比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的“孔雀東南飛,仿徨五裏”,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和間接抒情: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即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描寫、描述或討論某件事、某個問題,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即間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中國古典詩詞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以達到情景交融。“壹切情景皆有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方法。有沒有意境也是判斷古典詩詞是否優秀的標誌。如張可久《【雙音】清江陰秋懷》:西風來萬裏問我歸期前紅葉中雁啼,人醉黃花中,芭蕉雨響秋夢。詩人牢牢把握住了題目的含義,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水,把它染成了壹幅淒涼的畫面。因為《芭蕉雨》,我掀起了對名利的憂慮,輾轉反側。每壹句都是寫風景,每壹句都是抒情,情與景高度統壹。

2欣賞詩歌的藝術技巧

3、象征主義:象征主義是借助事物之間的聯系來表達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壹種修辭方式。象征主義是借助於特定的外界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誌願的壹種表達方式。如於謙《石灰之詩》:“若以千錘掘山,若以火焚之,則閑也。斷則無罪。”這是壹首歌。這不僅是對所唱事物外在特征的朗誦,也是對其神韻和性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它用到處是石灰的自我描述,表達了忠於國家不怕犧牲的願望和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石灰象征著詩人光明磊落的胸懷和高潔無邪的人格。

4、虛寫與實寫:虛寫,不是寫眼前的真實場景,而是寫想象中的場景。文藝作品在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寫作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生動,容量更加豐富。比如王昌齡的《參軍》:“青海雲長雪山暗,孤城望玉門關。不破樓蘭,黃沙永不還。湖的北面,有壹座綿延千裏的幽幽雪山;跨過雪山,是壹座孤立的城市,矗立在河西走廊的沙漠裏。再往西,就是遠離孤城的軍事要塞玉門關。想象壹下,如此廣闊的場景,沒有想象中的文字,是如何展現出來的。這種環境描寫,起到了很好的襯托邊防戰士遠大誌向的作用。實際寫法不言而喻,就不進行分析了。

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如韓樂府寫的《尚墨桑》中對秦羅浮的描寫:頭上的發髻,耳朵上的明月珠。齊琦是下裙子,子琪是上裙子。行者見羅敷,少年見羅敷,脫帽。耕者忘耕,鋤者忘鋤。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與美麗。至於羅敷有多美,很難形容。於是作者揮筆,不是直接寫羅敷本身,而是寫身邊被羅敷吸引的人。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她和妳想象的壹樣漂亮。

6、典故:古典詩詞中經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文字,稱為典故。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比如1996高考詩詞鑒賞選的壹首元曲,阿魯維的《【雙音】月桂勝與詠史》:問世間英雄是誰,誰在河邊飲酒作樂,誰在渡曹公。長江的壹條支流。這首詩運用的主要手法是“用典”。對於使用典故的詩歌,我們需要理解詩歌的含義。最典型的是辛棄疾的《詠玉樂靜口顧北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7.襯托:利用事物之間相似或相反的條件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相似的條件來襯托另壹事物,稱為正襯托;用壹個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叫做對比。比如“蟬使林更靜,音宮山更靜”,“月出鳥驚,春溪鳴”,“滿地樹陰,時為午時,夢壹鶯”,都是動態對比。

8.對比: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互相比較。用對比突出對立事物的矛盾,揭示本質,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或者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深刻印象。比如高適的《葛炎行》:“我們在前線的男人死了壹半,但另壹半還活著,還在營地裏有漂亮的姑娘為他們跳舞唱歌。”相比於將軍在戰場上的縱欲,形象生動,啟示性強。再如“四海無閑田,農民仍餓死”(沈李《農民悲憫》),“四海無閑田”,“仍餓死”

9、提問:假裝毫無疑問地提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假裝懷疑,不回答,讓讀者自己去想。如杜甫的《書香》:“絲城旁松林深處,春草染階,葉下鳥語歡,何處是名相祠。”第壹句是問引起的。祠堂在哪裏?就在幾裏之外,遠遠望去,可以看到柏樹林,郁郁蔥蔥,氣象非凡——那就是諸葛武侯。

10,比喻:通過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較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相似的聯想。然而,它對決心報效國家的人有著非同尋常的吸引力。鉤是彎刀的壹種,與來自壹彎明月的兵器形象聯系在壹起,也寓意著參與戰鬥的願望。壹物比壹物是基於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隱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

11、類比:將事物A寫成事物B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模仿。它把事物人格化,把無生命的事物搞活,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啟發人們去聯想,使人感到生動有趣。同時也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讓可愛的更活潑可愛,讓可恨的更可恨。低臉深藏青傘”(楊萬裏《暮遊荷塘》),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化描寫,寫出了荷花羞澀柔嫩的情態,清新活潑,情景交融,趣味盎然。”我怕船載不了多少心事”(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

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的原名,而是借用與人或事關系密切的人或事的名字來代替。通過轉喻,可以突出對象的特征,引起讀者的聯想,使其印象深刻。比如李賀的《南園》:男人為何不拿請妳暫去關山五十州淩煙閣,若文人“吳鉤”是古吳產生的壹種彎曲。

13、對偶性:對偶性又稱對偶,是指詞語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詞組的對稱排列。對偶性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明確;它使旋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可分為嚴格對和寬對兩種。嚴格配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同、結構相同、詞性相同、平仄,詞語不能重復使用,如“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五六句,後者是七句。四句)和第三句(五六句)必須是對句。這兩個案例完全符合嚴格配對的要求,形式工整,節奏和諧,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格律詩講究遣詞造句的平衡,所以比較嚴謹。寬大的要求就沒那麽嚴格了。寬大不是用在格律詩上,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上。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互補。比如“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兩個對仗相得益彰,描述了從室內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是相反的或者相對的。比如“梅許遜雪三分白,雪必失壹段梅香。”條件和其他關系),例如“但是妳通過上壹段樓梯開闊了300英裏的視野”,“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前者是假設關系連接,後者是繼承關系。

14、誇張:故意誇大或縮小表現對象的某種特征或性格,以增強文字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達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物的情感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 * *聲。還能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比如學齡前的孩子會背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15、抑制:把消極的壹面和積極的壹面同時說出來,只強調其中壹面,達到抑制壹面,促進另壹面的目的。抑制按形式可分為先抑後揚兩種。比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傳室求賢訪臣》,賈生的語氣更是語無倫次。它似乎熱情地贊美了溫蒂對聖賢的渴求、開明的態度和對賈生的欽佩。但看了最後兩句,我突然明白,認真求賢,虛心求教,甚至“半夜靜坐”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而是為了“問鬼神”!這種求賢到底是什麽,對聖賢意味著什麽?諷刺、刻薄、感情深厚、不抑制都達不到這種效果。

第壹,詩歌意象的分類

意象是詩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元素。詩歌意象是指詩人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可感的物體或畫面。可以是人,可以是花,可以是草,可以是蟲,可以是魚,可以是其他東西。高考主要考察對形象的識別,對其象征意義的感知,對其特征的把握,對其社會價值的理解。

理解和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是詩歌欣賞的關鍵。詩歌中的意象大致有三種:①詩歌中主人公的意象。比如《詩經》就描繪了壹對年輕戀人的形象。男青年激情癡情,憨厚,女青年美麗活潑。唐代詩人張塑造了壹個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他不必在細雨中歸家。通過對山村美景的描寫,我們也壹窺詩人的隱逸形象。③詩中描寫的景物和物體(意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孤城荒漠等。,都是詩中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山中漫步》,描寫的是山中的景色,包括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這些都構成了意象,而

具體來說,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有以下幾種:

(1)大膽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就業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入酒》)表現了他淡泊富貴、鄙薄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

②襯衫被淚水打濕,表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杜甫的詩,“有千千萬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的窮人都是幸福的...我的茅屋只有凍死破”(《茅屋被秋風吹破》),詩人不能只停留在個人的悲哀中,更要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