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設計”讓生活中的美與實用合二為壹
美與實用的聯系在於美的東西被有效利用,區別在於被有效利用的東西不壹定美。目前,人類已經從農耕經濟和工業經濟步入了宏大的審美經濟。這種新興經濟已經超越了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以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具有越來越高的審美價值,逐漸滲透到我們的審美趣味、審美積澱和審美理想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美學。因此,美育的落地要從審美回歸大眾,從美中逐漸引入真,在創作中發現美與功利合壹的人生智慧。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需要被發現的美好,都可以通過“設計”充分發掘。兒童教育節目《啊!在設計中,我們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去欣賞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和驚喜,通過基本的設計原理和多樣化的視覺呈現來啟迪孩子的思維和審美教育。比如小孩子喜歡喝的茶壺、醬油瓶、可樂瓶,為什麽都是彎腰的?這是因為壹個小小的弧線變化,方便我們用手拿著拿起來,方便馬上拿起來。壹點點設計上的匠心也讓器皿看起來更加柔和美觀。用“設計”來感受創作的智慧,實現審美的積累,同時也在每壹位觀眾心中種下了“未來設計思想的種子”。這個“種子”是審美和觀察,是壹種設計思維。只有懂得欣賞美的人才能創造更多的美。生命美學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工具,生命美學的創造也成為檢驗生命美育的試金石。
通過“設計”,環境中的美和文化中的美可以相互匹配。
在環境美學、建築形態、城市基調、規劃設計、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創造。不僅受人們審美標準和審美素養的影響,而且反作用於人們的審美認知和文化積澱。無論是盛世長安的“千蝶門邊吟花,萬色綠樹銀臺”的詩句,還是西湖的“天上荷葉無限藍,陽光下荷花別樣色”的六月詩句,這些詩句都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環境的美好,也能感受到作者以景抒情、以物造型的精神世界。所以美育的落地要從審美壹步步回歸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去感受環境造就中美對比和文化的風土人情。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與物質生活的現代化同等重要。從物理空間環境到人文社會空間環境,都需要經過科學系統的設計和規劃。除了“拆了修”的物質改造,也不能忽視“以美育人”的精神追求。近年來,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相繼啟動社會創新項目,打造“創新、創業、創造”的“美好生活”,通過“設計+技術”改造社區和鄉村,實現社區和鄉村建設“從亂到美、從美到智、從智到富”,最終實現* * *與繁榮。從“欣賞”中孕育出的創造力,不僅讓城市和鄉村走向美,也幫助城市居民和村民發現和留住美,“我屬於這裏”的認同感油然而生。當今,環境美學已成為實施美育的主要陣地。環境美學的創造關系到社會美育水平的提高,關系到城市和鄉村的發展質量,關系到發展的人文內涵和人們的生活體驗。
通過“設計”,生態文明和人類文明中的美可以適應自身的需要。
生態美學的核心任務是欣賞自然美,保護生態文明。與人工創造的物品相比,大自然的美並不是在形式上給人看的,而是真的蘊含著宇宙感、歷史感和生命感。從季節的變化到生命的變化,萬物都有自己的和諧與成功。因此,將生態美學引入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在人類與自然的不斷互動中,人類逐漸認識到,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彎路,人類文明才能延續。兩千年前修建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因勢利導,無壩引水,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利形式,催生了成都平原蜀文化的繁榮發展。其設計思路的背後,隱藏著靈活運用、隨機應變的智慧和勇氣。因此,美育的落地要從審美回歸到人類越來越美好的* * *夢,實現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的和諧與可持續。
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不僅為世界呈現了壹場精彩的冰雪盛宴,也向世界展示了壹套綠色奧運的中國實踐:推動能源結構改革,用張北的風點亮冬奧會的燈;通過“水冰轉換”,將國家遊泳中心打造成兼具遊泳池和冰壺館功能的場館;以氫氣為燃料實現火炬零碳排放...“綠色奧運”的中國計劃圍繞“零能源供應、綠色出行、清潔環境”的重點任務,在實踐中牢固樹立並切實踐行“碧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的生態理念,兌現人類對自然做出的“* * *構建地球生命同體”的承諾。生態美學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哲學命題,是孕育和滋養美育的生命搖籃,是從“人與自然和解”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在探索實施美育的道路上,積極發揮“設計”對美育的推動作用,用審美觀察生活,用美育滲透生活,邁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
(作者梁存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編;羅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實施路徑研究”[21AZD056]的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3月22日第9版。
作者:梁存壽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