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講授“蠶的生命發展變化”時,我們可以用“春蠶到死,夜燭盡燈芯”的名句來問學生:是不是“春蠶死了?”?其實是“春絲未死”
再比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壹節的時候,老師可以用學生在小學學過的“每天做早操”的詩句:“雞叫了,天亮了,早晨的空氣真好。小學生,上學排隊做早操。”提問:早上空氣真的好嗎?事實上,根據生態學家最近的研究,早上的空氣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好,每天下午15到17是空氣的最佳時間。
比如在教授嚙齒動物和老鼠傳播疾病對人類的危害時,學生對舊社會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認識。這時候我們就巧妙地用上了史道南的《死老鼠》:“東死老鼠,西死老鼠,人見死老鼠如見虎。老鼠過幾天就死了,人也死得像個塞子。壹天中死去的人,莫問的數量,這壹天的暗淡顏色。三人行之後,突然看到兩個人在過馬路……”這首詩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瘟疫疫情的悲慘景象,通過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瘟疫的認識。
比如在講授猛禽“鷹”的內容時,學生對鷹的兇猛性情和食肉生活習性缺乏深入了解。這時候,我們巧妙地用上了詩人高月的《鷹》:“雪爪與星辰世所罕見,摩天大樓獻給振動的毛衣。不要怕撒網,平原不飛。”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鷹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說明鷹爪造型奇特,鷹眼異常明亮,有壹對可以起飛戰鬥的翅膀。告訴獵人不要用盡全力,到處投網,因為鷹的目標是四面八方,目標是天空,不在平原淺草中飛翔,羞於與雀同遊。當學生們學完這首詩,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在講授《啄木鳥》的相關內容時,我們用了詩人朱清玉的《啄木鳥》:“丁丁夜焦慮,猶稀,啄滿庭。終日與妳消害,我飛無怨。”這首詩不僅詳細描述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清楚地顯示了它們的勤奮和應變能力。告訴人們啄木鳥,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夜以繼日,鍥而不舍地啄食滿院的槐樹,為的是給人們掃除害樹的飛蛾。這種精神品質是多麽可貴,它能給學生有益的啟迪和教育。
比如在講授“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這壹內容時,可以用老作家高士奇的壹首詩來概括所有生物細胞都具有的十種主要元素:“碳是主要元素;氫氣、氧氣和氮氣;鉀、鈣、鎂、鐵次之;磷和硫排在後面。”再比如,在“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的內容講完後,可以用宋代理學家朱的壹句著名詩句來概括,警示人們:只有壹個祖國,只有壹個地球。只求眼前局部利益,不顧長遠整體命運,自毀家園而不早悔改,終將鑄下千古恨。這樣的總結,脈絡清晰,學生學會了生活,記住了。
比如在講授關於遺傳性疾病的“遺傳與變異”這壹章時,在課的最後,我們留下了老詩人艾青的壹首詩《海水與眼淚》:“海水是鹹的,眼淚也是鹹的。海水變成眼淚了嗎?是眼淚變成了海水嗎?億萬年的眼淚,匯聚成海水。有壹天,海水和眼淚都是甜的。”我們試圖讓學生從遺傳和優生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解讀這首詩。課後有同學回答“海水”可以理解為人類的生存環境(自然的和社會的),“眼淚”可以理解為人類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現型)。到現在,環境和人類本身都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各種弊端,所以都是“鹹”的。是環境決定者?還是人決定環境?兩者是什麽關系?這正是遺傳學、優生學、生態學要探討的課題。可以預期,在不太遙遠的未來,無論是人類還是人類環境,都將變得無限美好和“甜蜜”。同學們回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