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拜旦的演講始終圍繞著對奧運精神的詮釋,給人壹種為奧運精神而在場的感覺。此外,他在演講中使用了第壹人稱“我”和“我們”,將自己置身於觀眾之中,拉近了演講者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強烈感受到奧林匹克運動是壹項共同的事業。
2.詩意的語言
優美的語言表達了我對加入奧林匹克事業的真誠和堅持,洋溢著強烈的樂觀情緒,鼓舞著人們的心靈,給人以無限的期待。在演講的最後,顧拜旦用隱喻和象征性的抒情方式表達了他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堅定信念。
創作背景
顧拜旦是當之無愧的“奧林匹克之父”。他把壹生都獻給了奧林匹克運動。為了給祖國引進壹個充滿活力的新教育體系,顧拜旦從少年開始就致力於研究不同的當代教育體系和古希臘的歷史。1894年,他召集了第壹屆國際體育大會,成立了國際奧委會,提出了“體育為大眾”的口號。從那時起,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
1912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顧拜旦發表了著名的散文詩《體育頌》。在這首詩中,他激情謳歌了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高度評價了奧林匹克運動在現代社會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諷刺和批判了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種種弊端。他的主導思想是“體育就是正義”、“體育就是進步”、“體育就是和平”。
本文是顧拜旦於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的演講。他奠定的理論基礎,使奧林匹克運動經受住了百年風雨的考驗,發展成為持久的青年運動與和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