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前四句旨在說明桃花源的由來。詩壹:趙高指鹿為馬,說明秦時政事昏黃,權力旁落,黑白顛倒,混淆是非;長城建起來了,人民死了,說明人民沒有危險。下面引出桃源隱居的敘述。《萊萊》的四句話描述了桃花源裏的社會生活,與世隔絕,平靜安逸,沒有等級和壓迫。《余浪》下面的四句話,描述的是漁民誤入桃源,桃源裏的人互相感嘆世事變遷的情景。最後四句,借用桃園人的話,感嘆世態炎涼,不得安寧,太平盛世壹去不復返。最後壹句既反映了朝代的滄桑,又暗示了歷代君主國與殘暴短命的秦朝相似,與前兩句遙相呼應,體現了作者對堯舜的崇高理想,所以全詩的意義超出了歌頌桃花源的範疇,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自晉末陶淵明詠桃花源以來,文人詠桃花源的文章層出不窮。王安石的《桃花源記》就是利用這壹傳統題材來發揮,用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了再創造。全詩與桃源詩壹貫以情景描寫為主的傳統相矛盾,主要論述。也洗去了不朽的氣息,專註於歷史的興衰。既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又表達了對簡單平等社會的向往,體現了作者對堯舜的理想,充分體現了政治家詩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