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文學的主要表現手段之壹。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沈龍四》中明確提出了“想象”這壹命題。其實,無論是寫詩,還是寫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都離不開想象力。對於詩歌來說,想象力無疑是詩歌的特性之壹,也是詩人寫詩最重要的道具之壹。謝冕老師說:“文學的欣賞是用無處不在的語言符號進行的,是壹種從符號到豐富世界的再創造。詩歌欣賞在確切意義上是壹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其實就是通過想象來把握詩歌的意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意象。
如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
“如果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片被風暴襲擊的土地,/這條悲傷和憤慨的河流總是洶湧澎湃,/這憤怒的風無休止地吹著,/還有來自森林的無與倫比的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了地裏。//為什麽我經常熱淚盈眶?/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讀這首詩,要從這幾個問題入手:詩中寫了哪些意象,它們的含義是什麽?詩歌表達的主題是什麽?為什麽要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聲?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想象和詩意的語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