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西瓜視頻中國詩歌史

西瓜視頻中國詩歌史

我心目中的端午節

我出生在離成都只有80多公裏的壹個小村莊。我在山區長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那裏端午節壹定要喝雄黃酒(第壹年中藥雄黃泡在酒瓶裏,第二年端午節可以用),小孩子要在額頭上抹點雄黃酒。同時,當天中午要在家煮鴨蛋。記得小時候我們每年都要吃兩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很少有機會吃雞蛋。那時候我很喜歡這個節日,因為我不僅可以吃鴨蛋,還可以吃粽子。雖然我從小沒見過我媽包粽子,但我和我姐也沒少吃過。每年,我們都吃我奶奶送的。

記得我家剛蓋完房子的那壹年,因為家裏所有的積蓄都用光了,還欠了很多債,父母只好從攢錢開始。那壹年,老婆也去姨媽家度假,我肯定吃不下。結果鄰居阿姨特意給我們兄妹送了幾張。從此,我對粽子和鴨蛋百吃不厭。即使是現在,我也喜歡吃這兩種食物。條件好的時候,。我有能力買我喜歡吃的東西。也就是去年,我壹個蘇州的朋友結婚了,第壹次去她家真正的看粽子,因為他們結婚的時候在那裏有個吃粽子的習慣。

還有壹次,是在我生日那天,我壹個人在外地學習。那天真的很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買了壹些粽子和鴨蛋,同時邀請同學壹起吃。他們還嘲笑我,說過這樣生日的人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還說我小氣,沒請他們吃大餐。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是我不能吃粽子,雖然好吃的太多了。

學生作文:小時候過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壹個盛大的民間節日。粽子、茶蛋和艾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端午節提前壹周就興奮了,因為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那時候生活單調又苦,根本吃不下東西。說起粽子,不僅好吃,在包粽子的過程中也很有趣。每年端午節到了,頭壹天晚上我媽就跑去做壹鍋糯米飯,第二天早上我和我媽壹起包好。粽子的綠葉用糯米和大棗包裹,然後放在大鍋裏煮3、4個小時。之後,我媽把粽子泡在兩個準備好的桶裏,放涼後小心翼翼地撥開竹葉,咬在白嫩的糯米上,紫棗就冒了出來。

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把山上采集的艾葉貼在門上,說是為了辟邪。我們的孩子只是跟風,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那天早上,媽媽起床後,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纏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以後會壹直戴著。據說我們可以驅除疾病和邪靈。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顏六色的絲線就是我心中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還花壹些錢給他們的孩子買香包隨身攜帶。我媽媽用小布片自己做的,裏面塞滿了棉花和香草。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很開心。

童年假期的回憶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比現在更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作文

戰國時,楚秦爭霸,詩人屈原被列為右大夫,受到楚王的高度重視。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晉商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也逐漸疏遠了屈原。誌存高遠的屈原深感痛心。帶著難以抑制的惆悵和悲憤,寫出了《離騷》《天香》等不朽詩篇。

在吳公之前的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個城市,然後派遣使節邀請楚懷王與秦國媾和。屈原識破秦王的陰謀,冒著生命危險入宮陳述自己的利益。楚懷王沒有聽從,而是把屈原驅逐出了首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楚懷王悔恨交加,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國。襄王倉皇退兵,蚩攻取京師。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了突然死亡和郢被襲的噩耗,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嘆了口氣,縱身跳入洶湧的古洛河。江上的漁民和岸上的人們聽說屈原大夫投江了,都來到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把粽子和雞蛋也帶進了江裏。有的修行者還把雄黃酒倒進河裏,這樣藥就可以鎮住龍和水獸,防止屈原大夫的身體受到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要去江邊劃龍舟,拋粽子,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也叫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段”的意思和“初”壹樣,叫“段五”就跟叫“初五”壹樣;端午的“五”字也是和“午”連在壹起的。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午”月。因為正午是“太陽”,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稱五也是稱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迪拉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眾多別稱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情就是這樣。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三代夏至日節;邪月邪日驅離,等等。

迄今為止,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為了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系在壹起。據說屈原跳河後,當地人民把他打傷而死,於是開船去救他,因為有賽馬的習俗;他還說,人們經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數食物都被龍吃掉了。後來由於屈原的建議,他們用楝樹葉包大米,用彩色的絲綢包裹,後來做成粽子的樣子。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相連,“五”也是正數,所以端午節也叫端午、崇武、端陽、中天等。這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雖然每年都慶祝端午節,但是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很清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和》及北周《荊楚之時》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死後被蚊龍所困。

可悲的是,每到這壹天,都要把五色絲綢粽子扔到水裏去驅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河自盡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濤說。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第三,端午節說。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對祖先舉行圖騰崇拜的日子。主要原因如下:(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第四,惡日論。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出生於五月初五,他的父親曾以這壹天出生的孩子會害死父親為由,讓母親拋棄了田文。東漢《依桐風俗》中也有“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宋徽宗的趙菊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說的夏天。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著作《荊楚歲記》沒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夏季的至日節。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名著《歲歲年年》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明媚,正值盛夏。”也就是說,端午節在夏天,所以它也可以被稱為中秋節。從這個角度來看,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學說很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廣。由於屈原偉大的人格和高超的詩藝,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端午節的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是壹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鐘造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備祭品。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艾葉掛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把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我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吃粽子:荊楚的人們在五月五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祭祀屈原,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魚吃,逐漸用包在粽子葉裏的大米代替竹筒。

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