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表現在字數的工整,另壹方面表現在相對的押韻和平仄。
從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古詩詞都有相對固定的語言形式和嚴格的韻律要求。這讓各種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壹般來說,古詩詞的各種形式都有很強的節奏感和節奏感。這種節奏感和節奏感與人的思想感情相結合,形成特定的語言氛圍。
至於現代詩,其美主要體現在意象的新穎,更符合大多數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更容易營造氛圍。此外,中國現代詩歌起源於五四前後的白話文,並與之壹起成長。現代詩歌打破條條框框後的自由形式壹直是其創作的基礎。
詩歌的意義和真實是壹個很大的話題,我們這壹代的業余作家談這個話題有些可笑。談這個話題,需要對詩歌本身的歷史進行認真而深刻的思考、研究和思考,詩人本身也要有深厚的詩歌理論修養。?有人說詩歌是寫給自己的,我不太贊同,但也不是完全反對——人是社會人,詩人也是,詩人永遠是社會的壹部分。沒有壹個詩人能不脫離實際寫出優美的篇章。水、沙、雲只是大海或溪流中的壹滴水,沙漠中的壹粒沙,天空中的壹朵雲。詩人是壹個社會,也是他自己,壹個個體,他有著獨特的生命體驗,與這個社會* * *的東西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壹粒沙子的大小和質地是不同的。這些都可以在壹句詩人的詩裏表現出來——“危樓百尺高,伸手可摘星,卻不敢大聲說話,怕驚擾人。”據我所知,這首詩純粹是個人的靈魂,是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它的社會價值並不積極,在這裏也沒有客觀的體現,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壹首優秀的詩歌流傳後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尋找光明."純粹凝練的現代詩,類似於真理的詩,在這首詩中並沒有充分顯示出它的社會價值,但它對心靈的啟迪卻是不容忽視的。兩者對比,誰能明確回答古詩詞優秀還是現代詩詞優秀?不管詩人是極度孤獨,有著非凡的氣場,還是高瞻遠矚,展望未來,本質上還是屬於這個社會,屬於個人的。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是最明顯的,也是最根本的,特別是在強調平仄,甚至寫法上。在意形式,即固執地認為寫詩壹定要精通格律,按照規定的格式完成,是有害的,弊大於利。現代詩歌為什麽崛起,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現代詩歌創作是這個時代乃至未來詩歌創作的主流,這從詩歌在網絡和傳統刊物上發表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來。另壹方面,如果不對古代體詩的主流地位加以限制,恐怕現代詩的水平早已超越古代詩了。細說來,我覺得古詩和近體詩在時間意義和歷史意義上沒有區別。妳是喜歡古詩還是掌握近體詩,跟作者的個人愛好和創作方法有關,跟詩歌本身的好壞無關,或者說有沒有,跟詩歌創作的要求沒有沖突(格律詩和近體詩都需要音樂美、跳躍性、辯證法和壹種可以觸摸到的生活體驗)。?中國古代就有現代詩歌萌芽。屈原的《詠懷》、《懷沙》、《離騷》、《橘子》、李白的《夢裏登天目山》、《入酒難行》、杜甫的《秋風破草堂》、陳子昂的《幽州城樓上》哪壹首又講究格律了?其中無論是內容還是音樂節奏都同樣優秀。無限制的格律是否影響其作為千古名作的地位?究其原因,是這些詩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成就了它們的偉大。為什麽我們總是對此視而不見,對中國古代銦詩的博大精深自以為是,沾沾自喜?遺憾的是,不受形式限制的中國詩歌,在唐以後直接衰落,沒有得到深化和發展,這與當時的政治、文人思想中的禁銦及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格律詩在中國銦的長期統治,極其殘酷地制約了現代詩歌的發展,以至於自由詩的創作最終沒能形成氣候,幾乎銷聲匿跡,被古體格律詩的條條框框所制約和扼殺。到了清朝,幾乎完全衰落,看不到夕陽的余暉。在現代,壹個文明古國,現代詩歌居然需要從國外引進,可見其危害之深。然而,在1934年之前,誰看到了這壹點?當代詩壇真正的詩歌創作者都深刻體會到了這壹點。當然,從另壹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否認古典詩歌的創作有利於古典詩歌的發展。其嚴格程度和風格確實是世界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成為不可撼動的、只能仰望的超越高峰。我們不能否定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觀地否定它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但不能不說,它不是詩歌藝術的悲哀,它至少耽誤了現代詩歌壹千年的發展。當代詩人創作的古典詩詞幾乎無人問津,不是因為質量問題,就是因為缺少優秀的詩詞。深刻反映了詩歌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畢竟詩歌是需要發展的。
第二,擴大知識面:
1.古典詩歌概念:古典詩歌是古代漢詩的總稱,指1840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的角度來看,古代詩歌可以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以唐代為界,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後來,古體詩逐漸衰落,消亡。古詩詞也叫古體詩或古風;現代詩也叫現代詩。從《詩經》到南北朝時期的庾信,都是古體詩,但唐以後的詩不壹定是近體詩,具體是根據韻格區分的。
2.自由詩的概念:自由詩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它的詩性結構是自由的,沒有規定段落、行數和字數,語言有壹種自然的節奏,沒有韻律。這種詩風也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流行起來。自由詩也叫新詩,是相對於舊詩而言的。在章、步、韻上自由靈活,沒有格律詩那樣嚴格固定的限制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