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有些文言文包含了關於三國的問題。

有些文言文包含了關於三國的問題。

1.簡述以下情節的大致內容

這個問題應該在三國演義裏

(1)刮骨療毒

羽毛中的曹仁有毒,需要治療。沒有麻醉,關羽壹邊下棋,壹邊讓華佗給自己做手術。

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被感染...所以不建議患者選擇這樣的環境進行手術。

(二)煮酒論英雄

打敗呂布後,劉備隨曹操回到許都,被狄鹹視為叔侄。有壹天,梅子熟了,曹操回想起前年看梅子解渴的故事,邀* * *煮酒。席間,談及天下英雄,曹操以為只是自己和劉備。劉備靠打雷混過去了。然後找借口回徐州了。

(3)空計劃

馬蘇失街亭。蜀國被迫撤軍。就在這個時候,仲達的軍隊發起了進攻。諸葛亮下令大開城門,沒有士兵出現。在講臺上彈鋼琴。司馬懿猶豫不決,怕有埋伏,就去了。之後殘城的士兵成功撤退。

(4)單刀赴會

魯肅想奪取荊州,就請關侯吃飯。關羽在兒子和周倉的陪同下,乘船赴宴。席間,我假裝喝醉了,壹手拿著龍刀,壹手抱著孩子。吳怕誤傷了太守,不敢進攻。關羽來到岸邊,安全離開。

2.簡述關羽、張飛、曹操、司馬懿任意三人的故事。

(1)關於溫酒華雄

華雄連殺13關東軍大將,關羽請戰,袁紹對其身份不屑壹顧,不予理會。曹操懇求道,並獻上壹杯酒。關羽不想喝酒,發誓要溫酒斬華雄,然後出營。只壹合,斬華雄於馬下。酒還是溫的。

(2)張飛在長阪橋大鬧。

劉備敗於孫。長阪坡前,激戰正酣。趙雲抱著竇,單槍匹馬地抵抗了的83萬大軍和51位將軍。他砍倒了兩面旗幟,奪取了三面。如果馬掉進坑裏,那就是浪費生命。在山頂上,曹孟德看到壹個年輕人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頭盔和白色的旗幟,騎著白色的馬龍,手裏拿著明亮的銀槍。他真是壹位勇敢的將軍。我想,如果我接受了這個將軍,何必擔心成不了大事,我心中也會有愛。徐庶暗中保護趙雲,徐庶進入曹操陣營,但是壹個計劃也沒有制定出來。今天看到,我趕緊說,總理,有沒有愛它的意思?曹操說,正是。徐叔說,不要暗箭傷人,可以從他身上恢復過來。曹操聽了,連忙下令震山,好讓三軍聽得清楚。我要趙雲活著,不要子龍死。如果壹兵壹將損害趙將軍的性命,83萬大軍51名士兵就要單獨對抗他。所有的士兵聽了都不敢上前,將軍聽了也不敢上前的那種。趙將軍單殺法非常勇猛,只殺了七進七出,突破了重圍。曹操見之,勇往直前,無法釋懷。緊跟在後面。追到當陽橋後,張飛趕到,叫四弟不要慌。期待有家人在這裏沒什麽壞處!讓趙雲的人過去後,曹操到了。他看到的不是趙雲,而是壹個黑臉大漢站在橋上。趕緊問,這個大黑臉是誰?夏侯賢說他是張飛的莽夫。曹操聽了大吃壹驚。我想起關羽在的時候,我說過他有個結義三弟叫張,名字叫易德。如果他在百萬大軍中,他會像在找什麽東西壹樣拍腦袋。今天看到,妳真的很勇敢。脫下羅清家的傘蓋,看看莽漢的武功如何?只見張飛豹子頭有眼,面滑如鐵,黑中有明,明中有暗。類似於按耳朵抓筆。海底的黑鋼胡子就像鋼針和鐵絲。頭戴鐵藝頭盔,兩條龍爭寶,朱穎漂浮,傘面嵌著八寶,花盆裏放著魚腸。他身穿鑲有大葉子和大綹的鏈甲,內襯肥皂袍,穿著紅色寬褲和虎頭靴,揮舞著蛇矛,從馬萬裏的迷霧獸上走下來。咬牙,捶胸,憤恨。罵曹賊,聽真話。現在有了張先生在這裏,妳就是壹個普通人,或攻或打或進或退或打或打。呼,曹兵回來了。喊兩聲,過河。喊三聲喝當陽橋。後人有詠天之詩,長阪橋前救趙雲,擊退曹操百萬兵。他姓張,字壹德,祖祖輩輩都是個莽撞的人。

(3)曹操剪胡子棄袍

馬超為父報仇,來到潼關。曹操領兵前去阻止,敗給了馬超的勇猛。西涼軍在逃跑過程中,罵“長胡子的都是他媽的”,把他們的長胡子都剪掉了。然後聽說“紅袍人是他媽的”,就棄袍了。最後,他逃離了混亂。

(4)司馬懿受辱,衣不蔽體。

五丈原、舒威對峙。孔明知道他的生命不會長久,他急於戰鬥。仲達不會打。因此,仲達被壹個女人打扮,以激勵他去打仗。司馬懿欣然收下,不予理會。

3.請寫出兩個成語的由來,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和故事

(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要用火。但那天是冬天,刮的都是西北風。在這種情況下,孫俊處於劣勢,即使有火,也只會燒到自己。孔明見天象,知東南風將起,遂假借借東風,上壇祈福。從而逃離吳棟。

(2)草船借箭

我想以殺孔明為借口,做壹支箭。諸葛亮趁著大霧,把船只和魯肅壹起領到了曹的營地。船上全是稻草人。懷疑敵人襲擊曹操大營,放箭迎敵。所以箭是賺來的。諸葛亮按時完成了任務。

(指少婦之美)使月亮藏在雲後,使花朵自愧不如——美得令人著迷

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裏的花草樹木就不開花了。夜晚出生,月朗星稀。但當她出生時,厚厚的雲層突然遮住了月亮。

桃花源

1,請補充“文章第二段內容”,否則無法回答。

2,無非是地理上的隔絕,所以不受外部戰爭的騷擾。只是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夢中的壹種生活狀態。

3.比起虛無縹緲不可能的桃園,我個人更喜歡弱肉強食的現實社會。只有競爭,生物學才能進步。但競爭最終必然會變成鬥爭,最終會演變成戰爭。而發動戰爭後勝利和征服的快感是任何人類都無法拒絕的。畢竟男人的浪漫是星辰大海...

其他:

1,自行求解

2.陶淵明(約365-427),字梁,謚號無柳先生、境界先生,後改名錢。東晉末南宋初詩人、文學家、詞家、散文家,山水田園詩派鼻祖。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他做了幾年小官,然後辭職回家,然後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歌的主題,他的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Xi詞》、《桃花源詩》等。

陶淵明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左右,生於壹個破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他是八國軍務統帥傅的官員,荊、江兩州是長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親陶藝都是總督。

小時候家裏沒落了。九歲那年,我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妹妹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孟佳是當代名人。“不共戴天,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永遠不會幸福。”。好酒,多而不亂;至於忘了驕傲,沒有人。”——《晉代西征將軍孟頫傳》。元明“刻意活在世上,許多人模仿他們的祖先。”——捉秦的。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很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宗,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年時就有“逃盡天涯,愛思遠”的誌向——《雜詩》。他孝太元十八年(393)。懷著“濟世”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那時候的門閥制度比較嚴格。他出身平民,被人看不起。他覺得自己“當官受不了,沒幾天就自首了”——金淑·陶謙傳。他辭職回家後,國家又叫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七月走歸江陵夜遊》對石歡宣有壹種惋惜之感。“妳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呢?”——《庚子五月中旬兩首詩,從京師到執政林》為俯首稱臣之人的官場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在隆安五年的冬天,

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與世隔絕。”看看周圍,誰知道,匪警是正常關閉的。“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離家從軍於劉裕麾下(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從軍)。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因我的車而出名,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相當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廢百官”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後,先以威脅(事先禁止)的方式加以禁止,“海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性格、才華、成就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入幕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斷絕異己,殺了桓玄有功的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憑借他的風流韻事,任命了大家都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擔任錄事、主事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最終還是要回歸階級,住進魯。”然後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我不能為了五鬥米向村裏的孩子彎腰。”他得到了離職的許可。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濟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嘗試,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快樂而謙遜。"丈夫在前面耕地,妻子在後面鋤地。"* * *與勞動人民壹起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李濤羅塘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然後對客人說:“我醉得可以睡覺了。”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真誠的話可以學,違背了就不入迷了。還有* * *好好享受這壹杯,我不能開車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謝絕了老農的勸告。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幫他,有時候他也忍不住要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生在文明世界,妳為何受罪?”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神誌清醒時,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法是什麽?說明他看待死亡是那麽的自然。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自己63年的人生歷程(陶淵明的生年尚待考證,所以這裏的63年論還有待考證),去世了。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佳公墓,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幸子縣交界處的綿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三塊碑組成,壹大兩小* * *。楷書中間“晉公靖捷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去詞”,為清乾隆元年陶後人所作。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派詩人”。他的創作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從古至今,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堅守清冷寂寞,抒發田園情懷,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沖淡距離,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隱居鄉村的原因及其隱居生活進行了關註或分析。本文試以陶淵明的詩作對此進行探討。

1.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受家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濟世濟世的誌向。但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出身平民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職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很難變成現實,他的理想夢想註定要破滅。陶淵明二十九歲才做官,但他的壹生,所做的只是獻酒,參軍,做壹個賢成那樣的小官。他不僅不能顯示他的野心,而且他不得不羞辱自己,以壹種妥協的方式與壹些官場人物打交道。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的歷練使他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他開始致力於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寧靜和孤獨。此後,他又為彭工作。因為不想為五鬥米彎腰,他上任80多天就回國了。從此,他結束了事業上的努力和仿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隱居田園之路。自從陶淵明四十壹歲歸隱農村以來,他真正享受了壹段“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壹縷青煙”的時光。深巷犬吠,雞鳴桑樹跳”。然而,出身書香門第的陶淵明終究不是壹個好農民,“南墾”的辛苦未必能讓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易在陶淵明第四年44歲,壹場災難讓他全家貧困。這年夏天,詩人“十余畝方屋八九間小屋”堆滿了生命,卻被無情的大火燒毀,全家只好住在船上,靠親友接濟。雍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人生已接近絕望,其處境在《會上工作》詩中有所反映,“弱則久饑。妳怎麽敢貪肥?“元嘉四年(427),詩人貧病交加。《挽歌》第二首,詩人幻想自己死後可以“不經思考就把肚子脹起來”,讓人心酸:“從前沒酒喝,如今空了。“春醪生蟻,何時能更好地品嘗?在食品箱裝滿我之前,我哭了又哭。”元嘉四年(427)十壹月,63歲的陶淵明閉目。

第二,關於陶淵明的仕與隱,人們習慣於從社會環境和他的儒道思想來解釋。其實,抓住陶淵明的五次仕宦經歷,分析他隱退笨拙的原因,可以得到壹些新的認識。可以歸結為兩點:壹是陶淵明的本性,二是社會現實。陶淵明人格的本質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閑雅。官場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處在壹個崇尚自由和神秘主義的時代。政治篡位和戰爭,很容易讓壹心避災的文人形成隱逸性格。陶淵明隱逸氣質的形成,應該說與東晉文人對隱逸的普遍羨慕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不無關系。正是這種崇尚自然、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天賦,讓他忍無可忍地“彎腰給村裏的孩子撿五鬥米”,最終掛職歸田。他寫了《回Xi詞》,其中他坦言自己是因為生計所迫才當上縣令的;他之所以辭職,是因為他“本性自然,沒有上進心,饑寒交迫,對自己有病”。超脫的性格讓他寧願餓著肚子也不願違心地混進官場。詩人在《歸園》中唱道:“少不適合俗韻,自然愛秋山。我溜進了仕途網,已經離開賽場十幾年了。鳥兒在愛老林,池裏的魚在思往事。”“我在籠子裏待久了,我回歸自然了。”短短幾句話,我對自己仕途的痛恨無以言表。視事業為牢籠的陶淵明,因為他的“自然”和“愛崗”,終於辭官歸隱,拋下塵埃,回歸自然。陶淵明隱居農村,既要結合他率真的個性來考慮,也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和他的仕宦生涯來觀察。他的入世,他的出生,可以說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陶淵明雖然最後被罷官歸田,但年輕時就有建功立業、濟世的想法。他在《飲酒雜詩》等詩中,曾說“少年人事窮,六經遊好”,“渴望逃離天下,喜好思遠”,“少年力壯,獨孤帶劍遊”,可見他當初並沒有出世的念頭。他出身於幾代官僚之家,在開國元勛之後,也期望在仕途上有所進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在東晉末年,局勢動蕩: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發血腥殺戮,甚至激烈爭鬥。這種社會動蕩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也引起社會上層的嚴重焦慮。這使得陶淵明的政治野心不得不降低。再加上在這場權力鬥爭中,壹切骯臟血腥的情節都是打著崇高道德的幌子,這讓真正本性純潔的陶淵明難以忍受。陶淵明,二十九歲,晉孝武帝太原十八年第壹次出來做官,四十二歲歸田,十三年。這壹時期,陶淵明壹直處於“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鬥爭中,這在他的詩歌中有所體現。辛醜《七月夜行江陵》等詩中嘆道:“何舍此地,遠至西京”“日月棄人,有意不聘”。詩中包含了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傷,可以看出詩人曾經對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猶豫,但畢竟“愛丘山”的夙願壓倒了“逃四海”,所以他的隱居是社會現實的結果,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