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舉例說明古代神話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應用及其功能意義。

舉例說明古代神話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應用及其功能意義。

從19世紀下半葉到本世紀初,現實主義統治了英國文壇。狄更斯、薩克雷等早期作家用筆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後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和資產階級的虛偽。哈代和伯納德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蕭、高爾斯華綏等大師運用社會心理小說和社會諷刺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然而,現代主義的出現和繁榮打破了現實主義的統壹。20世紀上半葉,英國文學人才輩出,佳作競相問世。可以說,現代主義是這壹時期文學的主流。這壹時期湧現出壹批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如詹姆士、葉芝、T.S .艾略特、伍爾夫、勞倫斯、喬伊斯等,可謂群星璀璨。他們勤於探索,創作認真,他們的作品給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英國文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雖然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即將結束,但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起源、內容和本質,以及現代主義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都需要進壹步的審視、研究和思考。

1.現代主義文學是壹種反傳統的文學思潮,萌芽於19世紀末,興起於20世紀初,並迅速傳遍西方世界。它是各種反傳統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征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黑色幽默、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其主要特點是反對以理性為基礎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崇尚現代人道主義精神,在藝術中廣泛運用象征、寓言、蒙太奇、夢境、意識流等手法,運用多層次、多線條、多視角的表現手法。

任何文學流派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壹個孤立的現象,它總是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歷史背景聯系在壹起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出現也有其社會根源,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出現也不例外。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進壹步激化。資本主義的擴張粗暴地踐踏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壹直是西方精神支柱的理性和人性原則,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開始分崩離析。19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下,英國對內高度工業化,對外貿易殖民化。可以說,英國是壹個日不落的帝國,倫敦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但即使在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鼎盛時期,這個社會的另壹面也會立刻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虛偽、欺詐、痛苦、幻滅和絕望無處不在。我們要感謝那個時代的藝術家,感謝狄更斯、薩克雷、哈代等文學巨匠,他們用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給我們留下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和倫敦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到了19世紀末,統治英國半個多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奄奄壹息,大英帝國開始從巔峰走向衰落。英國也像其他西方國家壹樣充滿危機。此外,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異化,出現了許多用常識無法解釋的“非理性”或“非理性”現象。整個社會充滿了悲觀和絕望,這必然會在文學創作中反映出來。舊的文學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新主題、新感情的表達,於是反映悲觀絕望的現代主義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快速增長的物質文明使得社會趨於壹體化。“整體”成了壹種無孔不入、至高無上的東西,以至於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因為它的壓迫,再也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整體”對個體的取代,又讓人感受到了自身意義的缺失和虛無。另壹方面,巨大的“物質膨脹”使得事物的力量覆蓋了整個存在領域,人在被事物擠壓時顯得非常卑微、微不足道甚至畸形。對物欲的追求在更高意義上取代了對精神的追求,過去被人們熱烈推崇的美好、崇高、真誠、愛情等精神理想遭到了排斥和貶低。與此同時,西方各種反理性哲學如叔本華的意誌論、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大行其道,他們主張本能、意誌、直覺、潛意識、荒誕的存在來代替對世界理性的把握。人們迫切需要重新認識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層結構。新舊觀念的交替必然導致新的文學形式和文學流派的產生,這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根源。

2.說到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成就,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小說。事實上,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在詩歌、戲劇和文學理論等其他領域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詩歌方面,應該提到第壹位現代主義詩人T.S .艾略特(1888-1965)。他是英國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成員,為現代主義詩歌做出了艱辛的貢獻。他在詩歌創作中引入了現代主題、現代口語體和心理描寫。1922出版的《荒原》是20世紀西方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是現代主義詩歌的裏程碑,是詩人的成名作。全詩涉及六種語言,參考或借用了大量歐洲文學中的情節、典故和名句,用生動的形象象征、暗示、聯想。全詩很少用押韻,大部分是節奏自由的。這首詩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但因為難讀而備受詬病。詩人後來寫的《四重奏》,因其形象生動,語言節奏感強,讀來自然流暢,被認為是詩人最好的詩。

另壹個應該提到的是愛爾蘭詩人兼劇作家w·葉芝(1865-1939),他被譽為“20世紀英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由於葉芝深受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影響,他的詩歌語言精煉,富含象征意義和哲理,因此他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壹。代表作有《鐘樓》、《螺旋樓梯》、《駛向拜占庭》等。

上面提到的兩位詩人分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傑出的英國現代主義詩人和斯蒂芬?斯賓德,迪倫?托馬斯等。

現代主義在戲劇上的成就屬於荒誕派戲劇。由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懼和焦慮感是荒誕劇的主題。劇作家刻意不用邏輯結構和睿智的理性來說明人的生存處境的不合理和荒謬,而是直接用意象來表達對理性的懷疑和否定。荒誕劇裏,沒有確定的時間地點,沒有戲劇性的事件,沒有情節,動作被壓縮到最低限度,甚至劇中人物連名字都沒有,就用字母代替。比如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多戈》,情節很簡單:兩個臭烘烘的老流浪漢在壹條荒涼的鄉間小路上用夢幻般的語言交談,他們焦急地等待著壹個叫多戈的人。第壹天,等了壹天,第二天(第二幕),繼續等。壹個孩子來了,自稱是多戈的信使,宣布多戈先生不來了。但是這兩個人仍然絕望地等待著。至於Dogo是誰,為什麽要等他,劇裏沒有交代。有人問貝克特杜高是什麽意思,他回答說:“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劇中說的。”貝克特可能很神秘,也可能他真的不知道,但這部劇的真正含義很明顯,那就是人們對自己生活的世界和自己的命運壹無所知。該劇在巴黎上演並引起轟動,連續演出超過300場。貝克特也以1969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皇家瑞典學院的代表在頒獎典禮上發言,稱貝克特的戲劇“具有希臘悲劇的凈化功能”[②]。

此外,上面提到的兩位詩人和劇作家艾略特和葉芝都致力於恢復英國詩劇的輝煌,而約翰f?以奧斯本為代表的“憤怒的青年”為英國現代主義戲劇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小說方面,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人才濟濟,各領風騷,包括詹姆斯、康拉德、伍爾夫、勞倫斯、喬伊斯、戈爾丁,震驚世界文壇。這些文學大師的作品,讀者壹般都比較熟悉,這裏不做描述。但這裏我想提壹下他們使用的意識流創作手法。

“意識流”原本是壹個心理學術語,意識流小說是在現代哲學尤其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形成的。面對當代世界和人的復雜場景,壹些敢於探索的作家認為,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和敘事結構不足以表達公認的復雜性,只有找到新的表達形式,才能恰當地表達光怪陸離的外部世界和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意識流小說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單壹的敘事結構,按照故事事件的先後順序直線發展,通過人的自覺活動和聯想來組織故事。小說的情節安排和故事的銜接壹般不受時間、空間、邏輯或因果關系的限制,令人耳目壹新。20世紀20年代,意識流小說成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流派之壹。意識流小說中最傑出的作品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和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他們與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壹起,被譽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創者和20世紀西方現代小說的先驅。

3.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是什麽,它與傳統文學作品有什麽不同?這是壹個復雜而龐大的課題。從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來看,許多問題需要進壹步思考。或許,我們可以把19世紀之前的整個文學,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稱為古典主義,對應的文學當然是現代主義。因為他們在思想傾向、審美趣味、創作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是壹個“反”字——用非理性主義反對理性主義;用現代主義反對現實主義;用相對的時空觀反對絕對主義的時空觀;荒謬的反邏輯;超驗主義反對實證主義--展示對傳統的絕對否定。換言之,否定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從現代主義文學創作的內容來看,其最大的特點是絕望的悲觀主義,或者說危機意識,這主要表現在對人、對處境、對未來的看法上。與19世紀文學相比,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不再對現實世界抱有改良主義的幻想,也缺乏以往作家那種意氣風發、以拯救社會為己任的英雄氣概。原因很明顯,因為在現代社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壹系列關系嚴重脫節。社會被“物化”,成為抑制人性正常發展的邪惡力量;自然被工業化破壞了,不是浪漫主義的本來面目;人與人之間很難溝通;人和自己是分離的。葉芝在本世紀初寫的壹首詩中說:“萬物皆散;世界充滿了混亂……”(3)勞倫斯宣稱:“我們生活在壹個深刻的悲劇時代……”(4)艾略特在《空心人》中感嘆:“世界就是這樣崩塌的,不是砰的壹聲,而是壹聲嘆息。”他們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作家對現實的悲觀失望的看法。生活在這樣壹個危險的社會,任何壹個作家只要沒有喪失時代的良知,沒有麻木不仁,都會感到壓抑、迷茫、失落甚至絕望。開放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荒誕的社會,精神的荒原,總是失敗的主人公,充滿悲劇意識,這是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最重要的特征。

現代主義文學在創作形式上不同於現實主義,主要是因為敘事角度的內向性。現代主義之前的文學作品主張按照現實的本來面目來寫真實。作者在描寫客觀現實的過程中,就像壹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上帝,知道人物的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有時還會走進作品去評價人物的行動,意圖是要求讀者和作者保持壹致的意見,享受壹個* * *現實。而現代派作家則認為,“現實”不僅是客觀存在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是人們的主觀意識和心理活動。新的現實觀動搖了傳統的現實觀。在現代主義作家那裏,社會和倫理的公正觀察者和公正評論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物主觀感受和心理過程的微妙描寫,讓讀者發現人物內心的奧秘,因為這也是真實的、更高層次的真實,這就是所謂的敘述角度的內傾。

敘事角度的變化必然導致作品結構的變化。傳統的敘事手法和時空概念(即按照時間順序、空間聯系、因果等邏輯)可以用來描述外部現實,但用來描述主觀意識和內部現實時,不足以表達現代人復雜的精神世界。所以喬伊斯和伍爾夫等大師另辟蹊徑,不理會外界的程序,而是根據主人公的心理過程,依靠人物的自覺活動來尋求文章的布局。詩歌中的意識流,戲劇中的內心獨白以及許多象征也是這種結構的體現。英國現代主義作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創作形式的創新密不可分。

4.雖然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是消極,但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取得傑出成就的作家,在努力創新的同時,並沒有斷然拋棄傳統,而是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正是基於這種正確的態度,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得以繁榮。

T.S .艾略特在蘭斯洛特寫的?在《為了蘭斯洛特·安德魯斯》(1928)的序言中,他畫了壹幅自畫像:“文學上的古典主義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國天主教”[⑤]這句話從三個方面指出了他與歐洲文化傳統的密切聯系。艾略特的詩歌藝術壹向以創新著稱,但他對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欣賞和推崇卻是眾所周知的。他將是壹個重視智力和情感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被視為典範,這使得壹向被忽視的多恩成為二十世紀英國詩歌的寵兒。他用現代口語體寫詩是壹個創舉,但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啟發;他率先將人物心理描寫引入詩歌創作,但這與19世紀英國詩人勃朗寧的戲劇獨白有關。創新與傳統密不可分,這在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大師艾略特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葉芝也是。這位偉大的詩人壹生都與愛爾蘭民族文化傳統和民間文學密切相關。他早期的詩歌和戲劇與古代神話主題密不可分。即使在他現代派創作的全盛時期(1910—1930),他也沒有離開它們,同時借鑒了法國象征主義的優點。在創作生涯的最後幾年,他又壹次從古老的民謠中學習,寫出了簡單而雄辯的現代民謠歌詞。我國外國文學專家袁可佳先生認為,葉芝和艾略特是西方現代派藝術中最早把創新和傳統處理得最好、產生最大效益的大師。他說的很有道理。

喬伊斯想用現代筆法改寫荷馬史詩;勞倫斯以哈代為師,以男女關系為線索,探索社會和人生。弗吉尼亞?伍爾夫非常崇拜笛福和哈代,甚至認為現代主義實驗小說(包括她自己和喬伊斯的作品)只是過渡的產物,只是兩座高峰之間的峽谷。我們可能不同意她的觀點,但我們不能懷疑她真誠的態度。艾略特在她的紀念文章中說,“她寫得非常仔細和出色,至少繼承了英國文學中的壹個偉大傳統。”〔⑦〕

即使是被視為“唯壹現代創作方法”的意識流手法,也不是二十世紀的創造。舉個例子:“註意——南方先生們——教堂墓地——呼喚冷死的名字——看見壹頭牛在壹座墳墓上吃草——靈魂的轉生——誰知道這頭牛是不是壹直在吃我某個祖先的靈魂——讓我苦思冥想了十五分鐘;人在種白菜——他怎麽能種得這麽直——捉鼴鼠的方法……”【8】這不就是意識的流動嗎?但這段話出現在意識流小說成氣候的壹百年前。還是那句話,創新和傳統密不可分。文學的發展表明,具有新的、反傳統特征的文學流派必然會從傳統中汲取營養,並最終融入傳統。那麽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融入傳統,為什麽還要創新呢?”讓新小說作家羅布·格耶來回答:“既然每個人都要死,都要給活著的其他人讓路,那我們為什麽還要活著?”傳統讓文學不間斷,但傳統需要創新,創新又豐富了傳統。這是文學發展的辯證法,文學在這種繼承和超越中發展前進。

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各個流派都承擔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今天,現代主義文學就像昨天的黃花,奮力散發著她最後的芬芳。當反文化、反道德、反理性、反審美甚至反文學本身風起雲湧的時候,反傳統的現代主義也成為了壹種傳統,壹種“現代經典”,現代主義作品也成為了文學遺產。然而,由於我國對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壹些研究領域還是空白。比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直到去年才開始翻譯,同時有兩個中譯本,壹個是80歲的翻譯家蕭乾先生和他的夫人溫潔若翻譯的,另壹個是著名翻譯家金Dī @ ①先生翻譯的。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對於在中國的外國文學工作者來說,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仍然不時流露出誘人的清新魅力。

M. H .艾布拉姆斯主編的《諾頓英國文學選集》(W. W .諾頓公司,1979)第1956頁。

②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I) p.128。

③《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上海文藝出版社,第壹卷(壹)1989,《基督的降臨》。

④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矮腳雞圖書公司,1983,第壹章,第1頁

⑤引自黃、葉主編《二十世紀藝術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192頁。。

⑥現代與傳統,袁可佳,文藝學,1989,4期。

⑦向法國讀者“介紹”弗吉尼亞?伍爾夫,艾略特,《伍爾夫研究》(瞿士敬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8引自華萊士?《當代敘事學》作者馬丁,吳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第166頁。這段話出自華盛頓?歐文早期編輯的雜誌,Salmagu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