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鄉愁。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似血的海棠紅
沸騰血液的灼痛
這是思鄉之痛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像信壹樣白。
等待家信
是思鄉的等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母親般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村的芬芳。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標題:
1.請找出這首詩的1 ^ 2小節的韻。
2.詩中的“長江水”、“白雪公主”、“海棠紅”、“臘梅香”所象征的“鄉愁”有什麽特點?(請引用原句回答)
3.()和()的修辭手法主要運用在詩中,使抽象的鄉愁具體化,突出鄉愁的深度。請模仿這兩種修辭手法,各造壹個句子。問題補充2008-12-23 19:48
我要的是(1。請找出這首詩的1 ^ 2小節的韻。
2.詩中的“長江水”、“白雪公主”、“海棠紅”、“臘梅香”所象征的“鄉愁”有什麽特點?(請引用原句回答)
3.()和()的修辭手法主要運用在詩中,使抽象的鄉愁具體化,突出鄉愁的深度。請模仿這兩種修辭手法,各造壹個句子。
)答案
味道,水;紅,痛,長江水”——“醉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雪花白”——“雪花白如信仰,待家信,海棠紅”熱血沸騰的灼痛是鄉愁的灼痛,母親的芬芳是故土的芬芳——3。這首詩主要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也使用抽象的手法。思念是牽連海峽兩岸的壹根線。愛是天使,可以消除人類的悲傷。
另外:水的味道又紅又痛。8.思鄉的滋味,思鄉的灼痛,思鄉的等待的芬芳。9.比喻重復。10.天空(因為鄉愁無邊無際,就像天空壹樣。);鳥鳴(因為鳥鳴好像來自故鄉,就像故鄉壹樣,讓人魂牽夢繞。);黃連(黃連的苦就像鄉愁的苦);滿月(月圓之夜,家人團聚,離家的人更想家。);大海(因為大海的波濤能表現出詩人對家鄉的強烈向往。)等等。11.如:李白(唐),靜夜思,仰頭望去,發現已是月色,再往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王綰(唐)“北堡山下壹泊”“終於可以派我的使者了嗎?大雁,歸巢洛陽。”馬致遠(袁)《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等
另外:1。劃分閱讀節奏。
2.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麽特點?
1.給我/壹瓢長江水/長江水。
酒香/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的/想家的味道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似血/海棠紅
沸騰血液的灼痛
是/想家灼痛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給我/壹片雪/白雪公主。
字母狀/雪花白色
等待家信
是/鄉愁在等待
給我/壹片雪/白雪公主。
給我壹枝臘梅
母親般的/蠟梅
母親的芬芳
是的/鄉村的芬芳
給我壹枝臘梅
2.圖片:長江水,海棠,雪花,臘梅。
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向往!
3.他通過風景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極度向往。
此外:第壹,文本分析
讀《鄉愁》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余光中內心壹種持久的主導情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顯然,這首詩在形式上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四個小節。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即:童年——成長——後來——現在。這些表示時間的短語清楚地出現在這首詩每壹節的第壹行。
我們可以看到,壹首詩的每壹段其實都對應著人生的某壹個階段。作者把空間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 * *同壹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她死後的母子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鄉愁的每個階段找到了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時空的隔絕和變化,促進了詩歌的深化。年少離家,給母親寫信,鄉愁被釘在壹張小小的郵票上。成年後,為生活奔波,與愛人相聚,船票就成了表達思鄉之情的媒介。後來,壹座矮墳把我和我媽永遠分開了!詩中至此,讀者不禁在想,世上還有什麽樣的別離比死亡更令人心碎?對,就是鄉愁!壹條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對故鄉的思念上升為對家國的思念。全詩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長。
鄉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和神韻。從內容上看,“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雖然余光中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但他骨子裏卻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當他的詩歌觸及到心靈深處的“中國意識”時,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鄉愁”這壹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都有通過詩詞歌賦表達家國之思的傳統,而這首詩在這方面可謂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繼承。從形式上來說,這首詩恰當地運用了現代漢語,使它具有了古典詩歌的韻律美特征。詩歌從壹節到壹節,從壹句到壹句,都是平衡對稱的,但工整程度有差異,長句短句隨意變化;詞在同壹位置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營造出壹種類似音樂的旋律,三唱三嘆,為全詩營造出壹種低沈的音調。
二、問題研究
“鄉愁”原本是壹種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鄉愁》中,它被轉化為有形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種轉變的?
作者巧妙地物化了“鄉愁”這壹情感,即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壹個階段,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都別著“鄉愁”,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會被附上。在余光中的其他詩歌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持物和抒情技巧。比如:
整個大陸的愛情都在壹個苦瓜裏。
靴子被踩過,蹄子被踩過。
重型戰車的履帶踩在上面。
不留疤痕。
——《白玉苦瓜》
臺風季節,巴士峽的水非常擁擠。
我的血液系統裏有壹條黃河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很多酒精。
漂浮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嘿!再來壹杯高粱!
——《五嶺少年》
林肯解放的雲下|
惠特曼在草地上慶祝。
坐下來面對美味的野餐|
中國,中國,妳哽住了我的喉嚨,難以下咽。
東方悲觀主義
——《跳動的音樂》
“整個大陸的愛情都在壹個苦瓜裏”是詩人參觀完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後唱的名句。他巧妙地把對大陸的愛與壹個晶瑩剔透、幾經劫難仍完好無損的白玉苦瓜聯系在壹起。而詩人在異國求學時因孤獨寒冷而飲酒過量的感受,則被巧妙地喻為“黃河太冷,需摻入大量酒精”。
還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我會心平氣和地睡,睡在整個大陸上...這是最放縱最寬敞的床/讓壹顆心心滿意足地睡覺,心滿意足地思考”(《當我死去》),“在這裏,在壹杯國際雞尾酒裏,/我還是壹塊不肯融化的冰”(《我的凝固》),等等。這些詩都體現了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感。
第三,詩人的評論:在意象中化解悲傷(流沙河)
這是臺灣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寫於1972)。這首詩我用四川話背了好幾遍,聽眾反應強烈。詩寫得好,壹目了然。誰要我給詹湛寫詞?我很想說,但又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壹顆水晶珠,裏面沒有瑕疵,外面也沒有紋路,而且很通透。妳壹眼就能看穿,讓我說點什麽。我看到的,別人看到的,要我告訴妳嗎?看來這顆水晶珠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工匠打磨出來的...
不,這是壹首詩,某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絕對不會壹蹴而就,肯定有壹個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講,我們會聽,或者對以後寫詩有幫助。可惜隔海相望,同胞難相聚。可惜了。然後,參照寫詩的壹般經驗,我將冒昧地猜測余光中是如何寫這首詩的。
故鄉,故鄉,故土,人民的愛,古今中外壹視同仁。翻閱唐宋詩詞,遊子寫出思鄉之作,令人驚訝。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中國人,幾乎都讀過或聽別人讀過李白的“舉頭望去,發現是月光,再往下沈,我忽然想起了家”。恐怕三四十年代的學生都唱過或者聽過別人唱過這首歌:“想念家鄉,想念家鄉,家鄉真可愛。天空晴朗,寒風凜冽,鄉愁陣陣襲來。家鄉人,今日之所為,念念不忘。在異鄉,我孤獨淒涼……”只是這首歌的曲調借用了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不壹定所有的演唱者都知道。至於40年代那些不想當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人不會唱流亡三部曲。“我家在東北的松花江上……”我在臺上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都哭了,很感人。余光中肯定會唱這首歌。他還會唱《長城謠》:“萬裏長城長在萬裏,故鄉在塞外……”因為他在壹首詩裏提到了這首歌。祁年所唱的,令人難忘。那些遙遠的記憶不可能與他的“鄉愁”無關。壹首小詩裏藏了多少年的感情!
余光中應該清楚地記得,他早年成為壹名流亡學生,逃到大後方求學。學校裏有壹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裏讀兩次。我的心緊繃著,掃視著那壹長排信封隊列,看有沒有熟悉的筆跡——母親的筆跡,上面寫著我的名字。在多次失望之後,收到了壹封信,比在食堂牙疼還開心。反復讀,我也能背出來。然後檢查信封上的郵票,這是郵戳。小圈子裏有大城市,我媽住的地方。看的見,摸的著,就是回不去那個小圈子。萬裏,浩蕩的長江,他在這壹端(上遊),他媽在那壹端(下遊)。這枚印有孫中山先生肖像和家鄉郵戳的小郵票,給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十多年後,他寫下了“郵票”:
壹塊小巧的綠色魔毯,
壹天可以飛幾千裏;
妳的乘客墜入愛河,
和慷慨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妳的崗位,
妳壹年四季都在其中跋涉;
直到有壹天他們相遇,
妳可以休息壹會兒。
郵票、郵戳、家信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他把它們寫在壹首詩《梅雨筆記》裏,直到1981:“方形郵票/圓形郵戳/只有輕輕壹敲/平淡的情懷(河註:薄薄的家信)/留下了烙印。”《鄉愁》第壹段抓住了壹枚郵票的形象,說的是壹個孩子的鄉愁,壹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我母親從遠方寄來的壹封信所附的郵票。他這樣寫不僅方便,而且非常合情合理。
少年時匆匆離世,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40年代末隨父母移居香港,隨即前往臺灣省,入讀臺大外語系三年級。1952畢業後,出版了第壹本詩集《周子挽歌》,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振,並在部隊服役。65438和0954與未來妻子咪咪的戀情,有壹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1956退伍,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後去美國深造,應該算是新婚吧。臺灣省基隆港登船,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港。身在異國,心在故鄉,擺弄著那張即將到來的旅行的窄窄的車票,我想家了。但此時鄉愁的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慈愛的母親讓位給了新娘。少愛母親,多愛妻子,這是人之常情。《鄉愁》第二段抓住船票的形象,說壹個在異國他鄉孤獨的陌生人長大後的鄉愁,就是引誘他遠離新娘的船票。他這樣寫也很合適。他寫自己的真實感受。
1958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盒放在窗臺的花盆裏,寫詩喚起母親的靈魂,呼喚她善良的靈魂趕快回來,回到這個“大火後的小城”,回到這個“四面八方的空城”。在這首《短笛招魂》裏,他對母親善良的靈魂說:“春天來了,我踏著濕冷的清明路,/把妳埋在家鄉的小墳裏,/把妳埋在江南的小城江南(註:他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垂到妳的墳前,/當春天來臨時,妳應該夢見壹個女孩和妳的母親。”余光中是個孝子,有很多悼念母親的篇章和句子,非常感傷。把母親的骨灰盒送回老家安葬的孝心,20多年來壹直沒有實現,雖然春天來了。骨灰盒肯定是埋的,大概在臺北郊外的圓通寺,因為他在壹首詩裏說,他在清明節的掃墓日,聽到母親在圓通寺叫他。按照常理,那裏應該有個小墳。
郵票、船票、墳墓,這些影像裏隱藏了多少悲傷!它們象征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墓,陰陽的距離,生死的距離。薄薄的壹層混凝土,把內外隔開,那麽遠,甚至比錢山還遠!《鄉愁》第三段抓住了墳墓的對象,說母親去世後留給他的鄉愁,壹個孝子的鄉愁,是那個讓他後悔死的人的墳墓。這時,鄉愁的內容又發生了變化,心愛的妻子讓位給了死去的母親。這壹段是高潮,意外的勝利。讀者驚嘆,細想,悲從中來。我念到這裏聲音都顫抖了。
人到中年以後,經歷了很多,五味俱嘗,漸漸看透了世間的種種畸形,所以不再好奇;我漸漸明白了事業的艱難,於是我的野心消失了。他的頭腦期待著更少的日子和更多的回憶,越來越像壹只反芻動物。他經常把舊聞嚼在肚子裏,有種甜甜的感覺。所以“鳥倦飛而知之”,有返本之欲。我白天很忙,但我不這麽認為。晚上老家會經常來睡。早上醒來,夢已經沒了,還在臺北廈門街巷子裏的壹個古院子裏。鄉愁難寄。翻看中國地圖,我徜徉於太湖,溯流而上,到達重慶江北縣悅來場,順流而下。看著“江,秦淮碧”的南京城,我記得過去那裏有許多美麗的表親...最討厭的是海灣海峽只有兩指寬,淺層海水比紙還薄,我就是過不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變成了討厭的海峽。或許鄉愁的靈感來源於此?
海峽。我在這壹頭。大陸在那邊...
草案中設置的第壹個框架大概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框架,我會回到記憶的倉庫,尋找象征距離的物體,比如海峽。沒費多大力氣就找到了郵票、門票、墳墓之類的東西。所以這些物體被用作橫梁,模仿第壹幀,接下來的三幀被設置:
郵票我在這裏,我媽在那裏。
船票。我在這裏,新娘在那裏。
墳墓。我在外面,我媽媽在裏面。
這就是鄉愁的原型。第壹個框架,就其重要性而言,是最重要的。雖然先出來,但是結束了。除此之外,按時間順序,妳也要做個結尾。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看著壹條淺淺的海峽,憂心忡忡,這是全詩的落腳點。
余光中把鄉愁歸類為他所謂的“壹件簡單的工作”。他說的“簡單的作品”是指鄉愁等“易讀”的詩,而不是說“簡單的作品”就壹定不好。“簡”就是文字簡單,“易”就是好讀。他不反對“簡單”,但臺灣島內“很多讀者”都“要求壹首詩讀了就懂”,卻對他反感。他說:“如果壹個人只會讀簡單的詩,那他註定壹輩子是詩國匆匆的觀光遊客。”我擔心那太強了。除了寫詩的專家,普通讀者也有自己的事業。他們很忙很累,偶爾也有閑暇時間。不看電視,不看電影,不看賽馬,不看黃書,去詩國看看就很好了,哪怕是匆匆過境。對於這樣的讀者,磕頭感謝是合理的,過分指責是不合適的。況且《太道》中有壹些深奧的詩,不僅普通讀者抱怨,寫詩的專家也說看不懂。比如張默的《無聲歌》,戀人等大詩人居然說“這首詩我讀了很久,不太懂。”更何況普通讀者。要求簡單易行,看兩三遍就能明白,而不是越看越頭疼。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因為它的簡單。而它巧妙的構思和將悲傷化解在物體和意象中的能力,值得我們苦心經營的詩歌去借鑒,這是不言而喻的。
(選自《流沙河詩話》,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版)
四,思鄉賞析(李·)
鄉愁是中國詩歌的壹個普遍主題。多年來,余光中創作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歌,鄉愁是其中壹首感情深刻、筆調感人的詩歌。
正如中國的許多河流都是黃河和長江的支流壹樣,雖然余光中生活在壹個孤島上,但作為壹個熱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心感受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情感傳統,具有深刻的歷史感和民族感。同時,臺灣省和中國大陸長期被人為隔離、漂流到島上的千千人的鄉愁,客觀上有著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無法比擬的具體而廣泛的內容。作為壹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必然會打上深刻的時代烙印。《鄉愁》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段青春裏的壹枚郵票,那段青春裏的壹張船票,甚至未來的壹座墳墓,都蘊含著詩人對千萬海外遊子的思念,而這壹切,都在詩末升華到壹個新的高度:“現在/鄉愁是壹條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如百川奔流東海,如千峰奔泰山,詩人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對祖國、民族的大愛交融在壹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告白更因結尾燃燒的感情而令人揪心,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向的歷史感,橫向的地域感。縱橫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實感。”(《白玉苦瓜序》)詩人的鄉愁是中國傳統鄉愁詩歌在新時代和特殊地理條件下的變異,具有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提取和提煉上,這首詩有著樸素而豐富的美。鄉愁,這種每個人都普遍經歷卻又難以捕捉的情感,如果找不到獨特的美的形象來表達,要麽成為壹種普遍的平庸,要麽陷入壹種抽象的空虛。懷舊從遙遠的時空中提取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簡單,所謂簡單,絕不是簡單,而是清晰、集中、強烈,沒有散漫、混亂之感;他們有錢,所謂有錢,而且不是堆砌出來的,是隱性的。有張力,可以誘導讀者多方面聯想。在意象組合方面,懷舊將意象與時間的發展相結合,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種時序語言像紅線壹樣貫穿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人生歷程和對祖國的向往。前三首詩猶如洶湧的波濤,最後沖撞成全詩的九級波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是可圈可點的。它的形式美表現為結構美和音樂美。鄉愁呈現出結構上的多樣與統壹之美。統壹意味著相對平衡和對稱;段落模式和句式比較工整,逐段、逐句比較和諧對稱。變化是為了避免統壹走向極端,追求活潑、流動、充滿活力的美。懷舊* * *四個板塊。每段有四條線,各段都相當平衡對稱。但詩人註重長句和短句的變化和調整,使詩的面貌整齊而參差不齊。《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為往復、歌唱、嘆息的優美旋律。“鄉愁是——”和“這裏”的四次重復...那裏(在頭)”,再加上四個段落中相同位置疊詞的運用,使得全詩中“壹片”、“壹片”、“壹面”、“壹灣”等量詞的使用既顯示了詩人的語言功力,又加強了全詩的美感。
鄉愁,就像音樂中壹首輕柔而略帶憂傷的“回憶曲”,對海外遊子來說,是深情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