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七絕詩的妙處在於,淡如筆墨,卻又無處不在。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緊緊包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雖不理解,卻能給人以深刻的回味。有壹兩句采用了相反的格,這在絕句中很少見。它以這種方式用於對比和刷顏色,並增強風景的描述性。寥寥幾筆,就把山、水崗、風雨征程的畫面勾勒得惟妙惟肖。絕句中對仗要傳神而不滯,像“兩個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沖天”(杜甫四絕句),雖然色彩傳神,但並不在行家數。這裏就不壹樣了,它的筆法是正確的,像壹顆珠子在動,有壹種自然的循環。“沙沙”和“席”是兩個擬聲詞,是互文的,都是風雨。並寫“壹岸浦”二字寫風,無形,搖壹搖浦的葉子就能看見,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絕句講究百審中的魔,心中的趣,壹波三折,變化之極。這首詩的前兩句畫在外圍,呈現出壹幅淒涼的畫面。下壹步如何發展、深化、掀起感情漩渦?詩人把目光投向寒亭的雁陣,三四句虛虛實實,於是設問,頓時翻起波瀾,可謂妙筆生花。在立意上,它意味著:第壹,沿著洪飛的路線,人們的思想從眼前的現實場景延伸到遙遠的地平線,拓展了詩歌的畫面;第二,問到鳥的時候,我做了壹個比喻,很明顯地表現了旅途的孤獨和寂靜;第三,寄情於雁,體現了詩人有歸宿時的流離之苦。這些意義不是直接說出來的,而是嵌在景物中,讓人在暗暗的吟誦中體會。沒有字,而且很好玩。第三句轉得好,第四句就像隨水下船,自然停泊,風力無限。
“淩渡”,在長安西南,是詩人難忘的故鄉——樊川,就在那裏。“妳來淩渡了嗎?”輕輕壹問,就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對仕途的擔憂,對旅行的擔憂。
“範楠有壹種清秋的思想,不是為了夕陽,也不是為了蟬。”他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含蓄地表現臂膀,抒發感情,這是杜牧絕句的優點。許憲忠雲:“牧之的詩充滿了悲傷、情感和抑揚頓挫,尤其是它們的長處。”(《唐音貴錢》卷八)和這首詩相比,可以說都是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