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中有多少修飾?

詩歌中有多少修飾?

詩歌欣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句、借代、對仗、誇張、襯托、典故、翻譯、互文、重復等。1.隱喻是壹種修辭手法,使用另壹種本質不同但有相似之處的事物。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隱喻的作用是把未知變成已知;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易懂;能把平淡變得生動傳神。如:李賀《馬史》:“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當妳是金腦,去踩清秋。”平沙的萬裏,就像月光下覆蓋著白霜白雪的戰場景象。大多數人可能只會感到悲傷和寒冷,但它對決心報效國家的人有著不尋常的吸引力。鉤是彎刀的壹種,與來自明月的兵器形象聯系在壹起,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的意思。這首詩運用了比喻,使畫面更加生動,也更容易突出詩的主題。再如:劉禹錫《遙望洞庭》“湖光月色,池面明鏡未磨。遠遠看洞庭山水,銀盤裏有壹只青螺。這首詩巧妙地比喻了“蝸牛”,把明月下的銀輝比作壹只銀盤子裏的綠蝸牛。色彩淡雅,山水壹體。全詩充滿了純粹的風景,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讀起來很有意思。2.比起把事物描述為人,這叫擬人化,或者把人描述為莊稼,這叫擬像。通過使用類比,我們可以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恨情仇。可以使敘事生動,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妳可以生動、形象、有聲地描述無形的抽象事物。如唐代何的《唱柳》中“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二月的春風像剪刀。“與前面的寫法相反,這首詩並沒有用柳的纖弱形象來描繪美人的苗條身材,而是用擬人化的手法,讓柳化身為美人“碧玉”,生動地刻畫了柳的婀娜容顏。韓愈《晚春》:“壹草壹木知春回不久,萬紫千紅爭方菲。華陽宇莢沒有天賦和思維,只會解決漫天飛舞的雪花。“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壹幅生機無限的晚春畫卷。“草樹”是個沒心沒肺的東西,但它能“知”能“鬥”,也有互相較勁的“人才”;花開是為了芬芳,仿佛是為了留住春天;就連原本色香味俱全的柳絮和榆莢也不甘寂寞。快來湊熱鬧,隨風起舞,化作雪。3、隱語(諧音),雙關在壹些詩詞中,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經常使用隱語和雙關。如唐代李白的《春思》:“北草碧如玉,桑葚曲青絲枝。當妳回家的時候,我的心都快碎了。春天的微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分開我床邊的絲綢窗簾??“這是壹首著名的描寫男女之情的詩,寫了壹段對秦地女性的思考獨白。詩人壹語雙關,表達大自然的春天,推理男女之愛;還用“絲”(思)與“枝”(知)的諧音,將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之情串聯起來。唐朝的劉禹錫寫了壹首支竹詞:“江水平柳綠,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東邊下雨西邊下雨,路上風和日麗卻陽光明媚。“在這首詩裏,“清”和“清”是同音字,是雙關語。這是作者用民謠風格寫的壹首情歌。從前兩句詩情畫意的句子來看,大概是女子在柳飄飄、波瀾不驚的河岸上航行,聽到岸上愛她的年輕人在給她唱情歌,但那份愛是含蓄的,“比愛更美好。“4、借代借相關的事物代替妳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可以使表達得到生動、形象、具體、形象的效果,也可以使語言簡潔含蓄。比如杜牧的《赤壁》說:“我要在失去鐵之前,金盆洗手。東風不與,銅雀臺春鎖二喬。文中的“東風”指的是赤壁的“火攻”;二喬”是指大喬和小喬。大喬是東吳主將孫權的弟弟孫策的妻子,小喬是東吳統帥周瑜的妻子。他們的命運代表了東吳的命運。”本文中的“鎖二喬”是指大喬和小喬被曹操俘虜,意味著吳棟的覆滅。用“鎖二橋”作為吳棟倒臺的借口,既委婉又深刻,同時又能給人聯想和思考。5.誇張是以放大或縮小的方式描述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對事物有較突出的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表達說話人和作者的強烈感情,諷刺或贊美,感染讀者。如李白《秋蒲之歌》:“白發三千尺,愁似長。不知道秋霜能在鏡子裏找到哪裏?“在這首詩中,作者對白發的擔憂,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來有“三千尺”那麽長,可見哀愁之深。6.對偶是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似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如杜甫《登高》中的“樹葉如瀑沫般飄落,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由四句八句組成,都是對句,圓潤自然,卻無斧痕。”無邊落木”和“壹望無際的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7.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壹致的短語或句子組成。它的作用是濃縮內容,增強氣勢;條理清晰,講解透徹;結構工整,節奏分明。在詩歌中,表現為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如:馬致遠的《景甜沙?秋思,“老藤隱隱啼,小橋流水,舊路疏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小說中“壹株枯藤老樹昏啼,壹座小橋流水人家,壹條古道西風瘦馬”用純粹的名義組合,構成了壹個典型的環境。8.先提問,再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比如元代阿魯維的詩《天下英雄是誰?近江有酒,橫於曹公。紫蓋黃旗,更應借,赤壁東風。更震驚於南陽臥龍,在八陣圖中壹舉成名。鼎中三分,西蜀壹分,江東壹分。“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主題,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再比如杜甫的《書香》:“名相殿在何處?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裏。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第壹句話就引起了詢問。祠堂在哪裏?錦官誠,萬裏之外,遠遠望去,早見柏樹林,郁郁蔥蔥,氣象非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這首對聯,開門見山,自由落體,兩句壹問壹答,自開自合,帶動全篇。9.反問句無疑是在問,但答案在於問,即否定意義用肯定形式表達,肯定意義用否定形式表達。它有加強音調、情感、使人思考的作用,以便歌唱。如:王安石《叠烏江閣》:“百戰累之勇者哀,壹敗難回中原。今日江東弟子雖在,但願為君東山再起嗎?“最後兩句用了反問句,語氣冰冷,強調歷史的必然性。10,比較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互相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地突出出來,揭示本質,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或者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深刻印象。比如李白的《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貴,將士盡華服歸。宮女就像滿春宮,但今天只有鷓鴣會飛。”詩人給我們看了兩幅畫:壹幅是越王打敗了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都脫下戰袍,穿上“錦衣”,向中國人民炫耀戰功。宮女們都打扮得像花兒壹樣,在宮裏盡情歡樂;另壹個是“今日只剩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城市的舊址上飛來飛去,往日的勝利和興奮早已煙消雲散。詩中對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蒼涼做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跌宕起伏的心情。對比的運用突出了主題,讓人深思。再比如高適的行:“我們在前線的戰士犧牲了壹半,但還有壹半活著,在營地裏還有漂亮的姑娘為他們跳舞唱歌。“把士兵在戰場上的死亡和將軍的放縱相比較,形象生動深刻。11、互文性、互文性又叫“互說”、“互解”、“互悟”等。它們的特點是語境相呼應,互為補充,修辭功能簡潔含蓄,節省了詞語,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在古代分為以下幾類:單句互文,指的是同壹句話中的兩個詞相互交織,意義互補。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我,主人已下馬,客人已登上他的船》,其實說的是:“主人從船上下馬,客人從船上下馬”。王昌齡《出塞外》“秦之月,漢之關,長征路上人未歸。“從字面上看,這首詩的意思是‘秦時明月照,漢時交通閉’。其實應該理解為“秦漢明月,秦漢門戶”。互文性是指下壹句包含了上壹句已經出現過的詞,上壹句包含了下壹句將要出現的詞,所以對句和句子的意義是互補的。根據上下句之間的關系,對偶互文性可以分為同義詞和反義詞。同義對句是互文的,如:“當窗飾雲,鏡為黃”(《木蘭詩》)。對著窗戶,對著鏡子,把頭發梳得像雲壹樣,把黃花貼在臉上。反義對偶互文性如:“我的道路上滿是花瓣——我沒有為別人清掃它,我的茅草門已經關閉——但現在為妳打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後句是對立的,但在意義上,兩句都有詞外音,是正反結合的。那就是“我的路滿是花瓣——我掃了不為別人,這是君掃的開始;我的茅草屋門已經關閉,但現在為妳打開,從未被客人打開過。“這種互文的句子,用詞更簡單,含義更豐富。互文性是指兩個互文的句子被其他句子隔開的壹種互文句式。比如:“十天八天,勝友如雲:千裏相逢,喜事。”(王波《王騰亭序》)。這裏“十天假期”和“迎萬裏”是單獨的句子,“勝友如雲”和“婚禮”是互文的。”贏友”、“尊貴的朋友”、“如雲”、“滿屋”交織在壹起,是補充說明。應該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婚禮,朋友如雲。12.通感是壹種連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修辭手段。這種修辭手法不僅表現在具體事物相互比較時的感情挪用上,也表現在抽象事物物化時的精神交流上。如郎世遠《聽吹隔壁笙》:“鳳凰吹如彩霞,墻外不知是誰家。厚重的大門緊鎖,無處可尋。疑有千樹萬花。"這首詩中的"鳳吹彩霞之聲"是說,笙曲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極為了不起。作者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以更加生動具體的感受,間接襯托出笙音樂的明快清新。林逋《山園肖梅》:“香人皆抖落其獨美,占壹小園。"斑駁的影子斜掛在清澈的淺水上,在月光的黃昏,它們的芳香安詳地擴散。"寒鳥欲飛,先窺梅花;蝴蝶,若知梅花之美,便會妖嬈。好在有微韻可講,不需要金像。“詩歌生動地描繪了《夕陽紅》中池邊梅花的表情意象:山中碧水映梅枝疏,黃昏朦朧月色襯托梅香的幽靜悠遠。在《月夕暗香飄》中,作者用視覺上的“暗”來形容氣味“香”,突出了梅花的特點,清晰而巧妙地表現了梅花美麗、高貴端莊、恬靜恬靜的氣質魅力。13、陪襯為了突出主要的東西,先描述與之相關的東西。作為襯托,這種修辭方法叫襯托。這種修辭方法根據主體事物與背景事物關系的不同,可分為正對比和負對比。用壹個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叫做正對比;用壹個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叫做對比。比如王績的《入若也溪》中的“蟬林更靜,Tonamiyama更靜”,就是以靜的動態對比,描寫森林無與倫比的靜。蘇舜欽《夏意》:“別院夏深清,石榴開滿簾。到處都是樹陰,說是中午了,夢見壹只鶯鶯,就會尖叫。“黃鸝婉轉的歌聲,烘托著正午深院的寂靜與寧靜。14.反復重復壹個單詞或句子,以突出某種意義和強調某種感情。重復的運用可以使詩歌吟嘆婉轉,歸圓婉轉,增強詩歌的抒情效果如:李清照的《如夢》“常記西亭落日,不知歸途,喜夜歸舟,誤入荷花深處。爭渡,爭渡,開壹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復,表現了主人公急欲快速劃槳的心情,寫出了少女熱情活潑自由嬉戲的自然情態。15、頂真相“頂真相”又叫“頂針”和“朱利安”,是指用上壹篇文章的結尾(壹個詞或壹句話)作為下壹篇文章的開頭,使句子相互銜接,緊湊流暢,生動活潑。如:《漢宮秋色》第三折【梅花酒】“啊!我向著這荒無人煙的地方難過,草已經黃了,兔子早就迎霜了。狗蔫了,男人舉起纓槍,馬裝了彈藥,車載著糧食,在圍場裏打獵。他,他和他,傷心地辭去了漢主;我,我,我,在河梁上攜手。他從貧窮到饑荒,我回鹹陽。回鹹陽,過宮墻;越過宮墻,繞過回廊;回廊周圍,胡椒房附近;近椒室,月朦朧;月明夜涼;夜很冷,我冷的哭;哭冷了,綠紗窗;綠紗窗,別想了!”回鹹陽,過宮墻;越過宮墻,繞過回廊...".既使這首歌具有了跌宕起伏的節奏美,又表現了漢元帝王留下仇恨、相思、曲折的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