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往往來源於最真實的生活,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社會交融。文字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而詩歌則來源於對生活的歸屬。
但他風格不同,文瘋狗即命。對生活的解讀是詩歌的藝術,記錄是最真實的生活方式。食指的普通語言,也在記錄和展現著壹種強烈的人格和精神魅力,精妙的融合在壹起。
“我不再把自己當人了,好像變成了壹條瘋狗。”
在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把自己的經歷和創作以最工整的方式結合起來,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和壹個動物的形態以平行的軌跡進行想象性的詮釋,從而賦予詩歌低起點,文字貴在平凡的真實,活潑的親近,靜態的流動。曲線能給人壹種深深的氣息,此時的流暢是讀者接受和理解詩歌藝術的跳板,再好的文字,如果沒有給讀者壹個層面的跳板,那麽呼吸就是浪費!
“我還不是壹只瘋狗,所以我不必為饑寒而冒險。為此,我希望做壹只瘋狗,更深刻地體驗生存的艱難。”
寫作最重要的是靈活性。“還沒有”是對前壹篇文章的縮寫。“不必”其實是假設的,想象的。這裏有壹個藝術的角度。美之所以美,在於真實的排版和虛擬的立意。那麽“不必”就真正體現了想法,想法終究是想法。如果從虛擬延伸到排版更好,那就有“希望”了。雖然給人感覺還是虛的還是理想的,但是這個時候作者心理的寫法是生動的,所以我想說這就是引申。這樣的文字淋漓盡致地描述和傳達了作者的心靈,讓讀者覺得詩歌應該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文貴傳達感情,文貴思考。壹個“更”字,展現得淋漓盡致。有時候藝術不壹定要那麽廣泛,壹個靈感就說明了生活真正的吸引力。這裏的“更”字,道出了文本本質中的旋律。可見作者希望提高人權的意義,而人權的版本往往是殘酷而豐富的。
“我不如壹條瘋狗...我比壹條瘋狗還辛酸。”
詩中第三段和第壹段是呼應。這就是曲度,這就是第壹段剛剛提到的“呼吸”。“我還不如壹條瘋狗!”把作者心中的無奈之痛寫出來,這裏是生活將雕琢的現實,這裏是坑坑窪窪,這裏是最原始的曲折,從字裏行間解釋。更能體現壹種深沈的吶喊的是“有多”,有多少就是多少,沒完沒了,沒完沒了。這是《屈》這是其中之壹。“更”賦予了平面壹種舞蹈,仿佛繪畫的構圖不是最精彩的結束,而是思想認識和表達的最初延伸。這和做人是壹樣的。人不能止步於壹個框架和模型,而要把未來的邊緣提升到世界,提升到做人的深度。這是“屈”的第二個層次。再看第三首《歌》。越來越多的是引導人們去懷疑和思考,誰能說思考不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是當生活變得苦澀而艱難的時候,就像壹個食指詩人,思考是壹種無形的動態的扭曲。
“如果我真的變成了壹條瘋狗,能夠掙脫這條無情的鎖鏈,那麽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所謂神聖的人權。”
這句話不需要從藝術的角度去評價壹個最有藝術感覺,最有生動機制的吶喊。在這裏,很多讀者都能感受到詩人那種垂死掙紮,永不放棄的精神。因為這裏強烈的情感書寫,我不得不拋棄外表的束縛,達成壹種直接空靈的心理來寫下對詩人的理解。壹張紙荒涼,壹個地方冷。壹句希望的話傷了這壹生,壹條坎坷的狗瘋了壹輩子。食指平凡而深刻,天真無邪,續寫壹個故事的開始,無異於融合了壹個思想的集合。把瘋狗想成自我隱喻,超脫於瘋狗的凡人之身,這才是藝術之道。壹切都是有形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有形中理解無形,成就無形。
瘋狂的不是那種可以用生命寫詩的“狗”,而是以正義和人權為幌子自相殘殺的“人類”。詩人最終不是瘋狗,而是無法用筆的真實表達那些人不如狗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