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涼州宋
王誌煥(唐)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翻譯:
黃河仿佛從白雲中奔湧而出,玉門關孤懸在群山之中。
為什麽士兵要抱怨柳樹不發芽,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這首詩是壹幅西北邊疆壯麗景色的畫卷,也是壹首對出征將士充滿同情的哀歌。兩者統壹在短短四首詩中,耐人尋味,耐人尋味,讓人對盛唐邊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千古奇絕。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和邊城的遼闊景象,聽著《斷柳》這首歌,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抒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情懷。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據王之渙墓誌銘記載,王之渙於開元十四年(726年)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二首》視為15時期,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壹組詞。首詩以特殊的視角描繪了俯瞰黃河的特殊感受,同時展現了邊塞地區壯闊蒼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散發著壹種豪爽的精神。邊塞的寒冷,折射出邊防軍回不了老家的悲哀。這種悲傷不是壓抑的,而是豪邁的,寬廣的。
第二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漢唐時期,詩中描寫了壹個邊塞首領來唐朝尋親未果。通過描寫他的行為和心理,從側面襯托出唐朝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