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中庭,白樹有烏鴉,冷露桂花無聲濕。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

“中庭,白樹有烏鴉,冷露桂花無聲濕。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

十五夜看月亮

作者:王建年:唐

中庭有白樹的烏鴉,冷露的桂花。

今晚,人們很期待。我想知道誰會在秋思倒下?

題目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句話,應該是指中秋之夜。詩名《全唐詩》,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姓名不詳,是他的朋友。這是唐代中秋節的壹首著名的詩。

“烏鴉棲息在白樹的中庭”。月光灑在院子裏,地上似乎覆蓋著霜和雪。在小森的樹蔭下,烏鴉和喜鵲的喧鬧聲漸漸平息,它們終於適應了明月的刺眼和擾人,陸續進入了沈睡的村莊。

詩人只用“地白”二字來寫中庭的月色,卻給人空蕩如水、靜謐、純凈、清冷的感覺,讓人想起李白的名句“我床腳壹線那麽亮,豈會已有霜?”沈浸在美麗的意境中。

“樹棲烏鴉”應該是聽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當空的夜晚,人們也不太可能看到烏鴉和喜鵲。而烏鴉和喜鵲從壹開始的驚恐和月影裏的喧嘩(周邦彥《梁山伯與祝英臺》裏有壹句話就是寫這個意境)到最後的安穩睡眠,都可以通過聽覺感受到。“樹棲烏鴉”這幾個字簡潔、凝練、凝練,既描述了烏鴉和喜鵲在樹上生活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而潮濕的桂花”。這首詩讓我想起了冷空氣襲人,桂花宜人。因為夜深了,秋露打濕了庭中的桂花。如果我們進壹步琢磨,甚至會認為這個桂花可能指的是月中的桂花樹。這是詩人偷偷寫月亮的筆,這是整篇文章的重點。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仰望明月,沈醉其中,感到壹絲涼意,輕輕襲來。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加悠遠,耐人尋味。妳看他選擇了“無聲”這個詞,細節上表現了冷露的輕盈與缺席,也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久久不散。而且,只是桂花,樹下的大白兔,手持斧頭的吳剛,晴空夜心的嫦娥。美詩帶給我們的聯想是多麽豐富啊。

明月當空,只有詩人壹個人在嗎?天下之大,誰不在低回賞月,而在遠方?結果就順其自然的來了,高喊著“不知道今晚誰會倒在秋思”。前兩句描寫風景不帶壹個“月”字;第三句話,看月亮很清楚,而且擴大了看月亮的人的範圍。但是人和人不壹樣,因為兩個人都是在看月亮,意味著感受秋天,對別人有感情。詩人對家人失望,所以月宮的悲傷導致了他深深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誠的。然而,在表演的時候,詩人不在。而是用了壹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道遼闊的秋思會倒在誰的壹邊(“誰的家”就是“誰”的意思,“家”是後綴,沒有實際意義)。顯而易見,他正懷著某人,但他只是說“秋思落在了誰的家”,這表明了詩人對月亮的深厚感情。似乎秋思是詩人所獨有的,盡管其他人也期待著月亮。

在文字提煉上,1。“羅”這個詞,新穎、貼切、不凡。它給人的感覺是壹幅動人的畫面,仿佛秋思已經帶著銀色的光輝墜入了人間。

這首詩的意境很美。詩人通過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賞月的特定環境和氛圍,將讀者帶入壹種遠離月亮、深思的意境,並以壹聲嘆息和無盡的結尾,將離別和思念合二為壹的感覺十分委婉動人。

這是思遠的中秋賞月七絕。壹開始給人的感覺是風景如畫。在殷的《越江英雄集》中,王維詩被譽為“畫在墻上”,用蘇軾的話說就是“詩中有畫”。這個評論也可以轉移到對所有有意境的唐詩的評價上來。正因為如此,唐代歷代畫家都喜歡畫詩畫。天空中有壹輪明月。圖片的中心是壹個靠近水的景點。蜿蜒的圓柱周圍是竹子和太湖石。壹棵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烏鴉,樹旁長著秋天的月桂樹。樹下有五個人,兩個人在談論月亮。談興是厚的。壹個頭戴鋤頭揮舞扇子的官員和壹個站在方巾上的老人正全神貫註地聽著。相當生動。但這幅版畫只是藝術家構思的意境,並沒有完全表達出全詩的點睛之筆——秋思,實在是美中不足。在這壹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