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文學理論的分支之壹。闡明文學和作品構成的本質、特征、創作過程、發展規律和社會功能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的科學。它是對文學運動、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經驗的科學總結。本文主要研究文學理論和美學課程的道德導向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人文學科體系下的文學理論和美學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文學、藝術、美學的特殊性使得它們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許多特點。總而言之,他們總是用影像反映生活,用審美傳達思想。正確把握和運用文學理論與美學課程教學過程的這些特點,對於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利用文學理論與美學課程進行道德教育開辟了新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文學藝術的隱性渠道作用,提高受教育者對社會導向的道德價值的認知;發揮文藝的隱性渠道功能,深化受教育者道德意誌的形成和情感的培養;充分發揮文藝的隱性渠道作用,有助於引導受教育者踐行道德行為。同時,試圖用新的思維為素質教育註入壹些新的活力。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美學,道德指導價值
壹個
只要壹切文學藝術都以真善美為其反映內容和表現方式,就必然與道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必然體現和宣傳道德觀念。在中國文化中?詩言誌?、?文字帶字?思想傳統使文藝與道德、審美、倫理的結合更加緊密。因此,借助文藝之美提高個體的人格素質和道德修養是可行的,也就是說,道德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它的傳播和教育方式與文藝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新時代,以培養創新型、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為目標的素質教育作為知識產業的基礎,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現在重新提出和討論道德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善與惡、對與錯、正義與非正義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1]。就道德教育而言,壹般有兩種形式,即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專門的道德學科,我國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來進行的。而這並不意味著這是唯壹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美國當代道德教育家托馬斯?李克納認為,各種學科的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壹個問題。沈睡的巨人?歷史學科中偉大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文學理論中英雄的高尚品格,數學中的嚴謹,美學中對真善美的追求,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壹些積極的道德價值。古往今來,有效的道德傳播註重發揮文學藝術作為載體的力量,單純的道德說教往往難以奏效,但道德教育與文學教育的融合符合道德引導和文學發展的規律。課程教學是德育的有效途徑,因此研究課程教學尤其是文學理論和美學教學中的德育導向價值顯得尤為重要。討論之前,先從以下幾點說起。
1.文學藝術的本質和功能。
文藝是美的體現,依靠典型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傳播知識,其主要功能是認知、審美和教育。這些功能的實現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生動形象和具體事件所體現的思想、精神和道德形式來實現的。這也是它作為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區別。具體來說,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對象上,還體現在目的和成就上。首先,文藝反映的生活主要是生活中的美,當然也有醜,這裏的醜是在審美語境中考察的;其次,它把壹切生活中的美提煉升華為藝術之美;最後,兩者都以完成各自任務的美好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這樣看來,它除了本身的任務是教育學生掌握文學藝術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之外,還由於它本身的法規,利用它寶貴的道德養分和資源來引導和培養道德,而不是人為地給它增加額外的負擔。
2.文學理論和美學課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從人文學科大家庭中各學科緊密的內在聯系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藝本身與道德具有血肉相融的特點。文藝是人們建設精神文明的特殊精神產品。文藝作品壹旦問世,就凝結了作家、藝術家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是他們思想感情的表達和流露,必然凝結著他們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感受。它包含著思想、精神和道德,是思想和精神的升華,是美善的體現。這是因為?文藝主要是關於人和人的社會生活的。那麽,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是文藝必須反映的重要內容之壹嗎?。[2]也就是說,只要是真正的文藝,只要是優秀的作品,就應該具有弘揚美德的性質,也可以起到強化人的精神的作用。相反,這才是真正優秀作品的基本素養,也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能被大眾接受和認可,才能在歷史和時代的美術館中留下輝煌的業績。否則,面對時代的變遷,面對新時代、新社會新價值觀的形成,只會留下思想上的喧囂和精神上的糟粕。
3.文藝學科道德引導的優越性。
藝術是通過美的中介和享受,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達到理解和教育的目的,產生情感的聲音。特別是審美課程,借助美的形式,通過審美教育進行德育教育,使美感、藝術感、道德感融為壹體,理智、意誌、情感共同作用,使人在接受教育時徹底消除戒備、枯燥、乏味的學習心理,並借助?用美揭示真相?、?美化道德?來誘導和影響觀眾。這就為文藝課的德育教育創造了條件。首先,借助藝術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增強道德觀念的吸引力,激發主體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使個體狹隘的欲望和功利的內心在瞬間得到凈化。同時,借助於審美因素,也可以消除以往單純理論灌輸道德教育時受教育者的枯燥乏味的抵觸情緒,可以用以情動人、以理明人的方法加以引導和約束。這些都使它在道德引導上變得輕松、自由、無聲、娛樂和微妙;另外,文學理論和美學課程的教學對象多為高層次群體,這些課程大多是真正在教育教學的中高級階段開設的。這群人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經在自己的世界裏形成了壹套價值觀,在給他們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能用道德說教。其次,在德育的實現方式上,文學理論和美學課程也可以通過情境來實現,這種情境不需要精心創設,因為它們本身就是混合場景的學科。它可以簡單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為這種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提供前提條件。最後,文藝總是來源於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的道德生活。文學是描述人、人的心靈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學科,而道德是調整人與社會關系的規範體系。因此,道德是文學不可或缺的內在要素。反過來,道德作為壹種文化現象,當然與作為精神文化的藝術更為密切相關。
4.道德價值觀在文學理論和美學課程中的體現。
在中國的文學理論中?溫柔?。?溫柔,然後紳士?,說話?善良忠厚?可廣泛應用於藝術批評和社會人事批評;論詩,有哪些?詩言誌?。比如《毛詩序》中有:?詩人,有誌向的地方,心中有誌向,說話如詩。?鐘嶸《詩序》有:?齊之獸感人,故搖其性情而舞。?工作是什麽?摸東西?的產物,是吧?事情?德國世界的再現又對了?人?道德心靈的表達。孔子?興、關、群而怨?說也是為了強調《詩經》的用處?紳士?成人的德育功能。在藝術理論上?性格,情操?,在歌劇裏?臉書?,在音樂和其他方面?人文關懷?、?愛國情懷?等等。在古代美學理論中?漂亮?是壹樣的嗎?好嗎?有親密關系。?美與善的統壹?。而且在古代美學中,善是比美更高的範疇,善是倫理學中的道德。邵又美又好。,並說:?“武”是完美的,但不完美?就能說明問題。《孔子詩論》中?天真的認為?,在後來的《石矛序》中提出?教把它變成什麽?理論,藝術有嗎?結婚,孝順,倫理,教化,移風易俗?[3]道德的感染功能。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將詩人驅逐出理想國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詩人?迎合人性的劣根性?,?培養人性的劣根性部分,摧毀理性部分?[4]實際上是倫理批判的壹種表現。道家審美?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的環境道德觀都是從正面積極的道德角度出發的。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最終都是對人性或教育的壹種指導價值,目的是引導人性的善、藝術的升華和人際關系的完善。
二
從上述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學理論與道德教育之間的天然聯系。在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價值觀念日新月異的今天,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高等院校學生,對於受眾道德意識的培養、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意誌的鍛煉、道德信仰的堅定、道德行為的引導,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文學理論與美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正確把握和運用這些特點,對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利用文學理論與美學課程進行道德教育開辟了新的思維空間。
1.發揮文藝的隱性渠道作用,提高學生對社會導向的道德價值觀的認知。
認識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在思想上認識了,才能在行動上表現出來。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準備,是相應道德情感的基礎。學生的道德認知越深,道德情感就越強烈。而這種情感會形成其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構成道德行為的動機,也是實現道德知識向道德行為轉化的基礎。文藝是社會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精神世界的生產力,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文藝理論家正確而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挖掘提煉這些珍貴的精神食糧,通過隱蔽的渠道輸送到受教育者的頭腦中,是很容易的。?藝術的確可以為我們提供道德知識,這與其內在價值密切相關,美學也是如此?[5]。這壹點上面已經討論過了,這裏就不贅述了。社會的主導價值反映了壹個社會的需求和追求。人不僅作為個體生命而存在,而且作為社會的壹員而存在,所以他的行為必須符合他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利益。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都離不開社會,所以每個人的道德觀都應該反映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只有充分認識到什麽是應該做的,什麽不僅會危害社會,而且會使自己絕望,我們才能找到實現我們在社會中的追求和理想的金鑰匙,為我們和諧地融入社會提供保障,確保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大學生而言,當前大學生的道德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部分學生在道德價值判斷上界限模糊,道德意識淡薄,特別是在自尊方面,在是非善惡面前缺乏判斷力,缺乏原則性,缺乏壹定的奉獻精神,誠信降低,缺乏社會責任感,節儉等,這就要求我們從多角度針對此類問題進行道德教育。大量實踐表明,只有將顯性方法和隱性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得到預期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結果。
2.充分發揮文藝的隱性渠道作用,有助於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
文藝理論課的基本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文藝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幫助受教育者用藝術的眼光看待世界、解讀人生,提高藝術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水平,這是文藝教學的三維目標,也是壹個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文學理論總是通過作品來呈現的,而文學作品作為文學活動的三極之壹,必然會通過欣賞者的消費來陶冶、豐富、升華、激發、轉化和完善欣賞者的審美心理結構和主題精神狀態,從而為接受者註入積極的思想因素,深化道德體驗,鑄造高尚情操,激發向上進取精神。在文學理論課教學中,我們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並將其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這樣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情感* * *。以音樂藝術為例。音樂作為人類古老的藝術形式之壹,是情感的藝術。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礎,這種感情是通過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音樂的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義勇軍進行曲》、《中國軍魂》、《青年團之歌》、《勇敢的心》都是人們情感表達的真實寫照。當人們後來演唱這些經典歌曲時,壹定會被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所感動。這是藝術嗎?情緒* * *音?。試著回想壹下。5?12?地震時,被埋在廢墟下的孩子們齊聲唱國歌和《團結就是力量》。難道它們不能喚起個人的良知、責任和使命嗎?可以肯定的說,沒有人不感動和震驚。歌曲給廢墟下的孩子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帶來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也喚起了整個社會的道德情懷。再比如北京奧運會升旗儀式那壹刻,國歌響徹鳥巢時的震撼,奧運健兒奮力拼搏的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文藝作品中塑造的偉人形象和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跡,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良好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用生動、形象、富有激情的教學方法打動學生,使教材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具體可感的形象,感染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感內容豐富,包括階級情感、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自尊心和羞恥感。其中,集體主義可以緩解個體集體意識的薄弱,義務感和責任感可以影響缺乏責任感的個體,自尊感和羞恥感可以在壹定意義上阻止個體做出違背社會道德的不良行為。這裏需要補充什麽?情感教育?只是輔助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僅此而已。
3.充分發揮文藝的隱性渠道作用,有助於引導受教育者踐行道德行為。
無論哪種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指導實踐。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發揮實質性的、應有的社會作用。否則,所有的前期教育都只能算是壹句空話,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也不例外。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應該在道德行為中得到體現和檢驗。文學理論中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文學作品中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典型形象,可以起到引導學生實踐道德行為的作用。這就要求在傳授文藝知識的同時,還要善於組織壹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課,讓受教育者走進生活,初步體驗和內化道德認知;然後進入實訓等專業實踐,進壹步體驗、體悟、強化道德認知;最後,在職業實踐中,把已有的道德認知、信念和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並且知道怎麽做,也準備這麽做,讓受教育者認識和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做壹個有道德、有文明的人的人格魅力,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道德是壹件光榮的事情,是壹件會被人稱贊和贊美的好事。這樣,道德知識才能真正轉化為道德行為,教育的目的才能達到。當然,道德實踐不是壹勞永逸的事情。並不是說要像文藝作品中描寫和歌頌的英雄人物壹樣,做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具體行動中,總是采取?不做惡小,不做善小?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綜上所述,既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道德和文學藝術具有性質和目的的壹致性,那麽在文學理論和美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道德,充分發揮藝術美等各種審美形式對道德建設的特殊滲透和影響,必將提高學生乃至更廣泛的公民的素質,對學校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對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都將產生切實而持久的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1]路捷,王鳳仙編輯。道德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賀喜來,杜書瀛。新時期的文學與道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於敏。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壹)[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彭繼祥。藝術美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