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托派詩歌

托派詩歌

近年來,對聯的創作可以說是繁榮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大型的傳統對聯收藏已達十萬副之多,已稱得上蔚為大觀。但僅“沱牌杯”國慶貢品征集壹項就突破了10萬,每年的全國對聯創作總量肯定會是壹個更高的數字,可以說是非常強勁了。與此不壹致的是,楹聯的創作理論和鑒賞理論極其滯後,這就導致了楹聯創作壹方面只是泡沫般的繁榮,缺乏精品,另壹方面也難以進壹步提高楹聯作者的創作水平。總之,迫切需要社會各界在楹聯鑒賞理論上有壹個大的進步,來啟發和指導楹聯創作。

雖然近年來出現了壹些鑒賞楹聯的好文章、好書,但從整體印象來看,指導楹聯創作的只是壹些求聯活動和許多民間成立的“病友醫院”的評價結果。就像競技體育和健身體育是有區別的壹樣,機械的競聘評價標準也不能全面指導對聯藝術創作。由於強調硬指標的可比性和主題的功利性,招聘活動的繁榮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形式主義的泛濫和大量獲獎佳作被“克隆”成為陳詞濫調的負面影響,而許多無證經營的所謂“帶病附屬醫院”只是對壹些初學者的作品給予“啟蒙”層面的董冰先生的指示,甚至對壹些優秀的古今聯想作出武斷的判斷,從而誤導了大量作者。

對聯欣賞是壹個主客觀互動的審美過程。雖然對壹幅對聯的評價會因人的審美取向和欣賞水平而有很大差異,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壹般規律的。對聯作為壹種審美對象,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欣賞。

從宏觀上可以欣賞對聯的形式美和內涵美。

對聯的形式美可以包括對仗、語氣、節奏、修辭、書寫形式、生產載體等等。就形式而言,要明確對聯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對仗。工副和寬副在對偶上是有區別的,對於大量的聯合運算來說可能只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但必須糾正的壹個誤區是,工副並不比寬副優越,它們應該是等價的。不同於對工作對子過於刻板而造成的缺乏張力和創造力的“死對子”,賈立安以形式服務內容為原則,重在意義,寬以工作,變化奇妙,壹心壹意大師對聯往往設置在重要部位、數字、顏色、方向等。用精確的對仗,而次要部分則更為寬松甚至看似對錯,既保持了擺放整齊的美感,又充分保證了語義的流暢性。除了寬大勤勞,對偶也有異同。上下兩部分聯系到同壹個東西上,就是雙手交叉到極致,上下兩部分聯系到不同的東西上,就成了對,沒有聯系到極致。大師的功力在於能夠在這些矛盾中巧妙的遊走,比如書法中看兩筆的關系,又像壹部長調的電影,有很大的飛躍,但又保證了脈絡的連續性。從某種角度來說,只有認識到“在對與錯之間,在聯系與不聯系之間”的美,我們才能把詞與詞聯系起來。

音色的和諧也是對聯創作和欣賞的基本要求。這方面最大的壹個誤區在於對聯壹定要說“聯律”,聯律只說旋律,旋律只說押韻式的平仄格式,把人壹個個引向墻角。現在這種思維方式造就了壹大批這樣的對聯“鑒賞家”:在他們的字典裏,所有的漢字只有“平”和“諾”。他們每看到壹副對聯,都先(或者可以說是從頭到尾)拿出他視為至寶的韻腳“扁擔”,然後逐字標註,最後得到對聯。實際上,對聯從直接衍生出來的格律詩和駢文中繼承其韻律要求是很自然的。然而,自從這種風格形成並開始發展以來,它就受到了其他風格的“侵蝕”。有人以字為對聯,有人以歌為對聯,有人以賦為對聯,有人以古文為對聯,甚至有人以白話文為對聯。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永遠不會真正形成壹套統壹的類似格律詩的“對聯”。正如陳所說,“古詩詞裏沒有對聯這種東西”。今天的“對聯”校勘,只能幫助初學者,也就是說,壹開始只能是學者的敲門磚,進屋後就沒人當回事了。當壹個著名的藝術家是大師,怎麽會有壹套不能越線的平面格式?他們只是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語境、風格、節奏靈活運用。他們在變化中有自己的法度,也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法無定法”。正因為掌握了學問,所以能“為所欲為而不逾矩”。讀者多選擇名家名作,細細品味,會美得久久不散。近年來出現了所謂的“格律聯”和“非格律聯”,似是而非,但其實所有的對聯都能找到,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把連詞按照不同的語言風格和節奏分為“規則句”和“不規則句”,對那些拘泥於規則詩甚至詞的人還是會有壹些啟發作用的。

總之,對聯文學在其壹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壹系列以對仗為主的靈活規約,包括聲調和節奏,這些規約決定了對聯文體獨特的形式特征。它也構成了對聯欣賞的形式要素。

對聯的內涵美是指作品的思想、誌向、情感、情趣,以及對人物、山水、事件的詳細描寫。內涵真的是對聯的靈魂。詩詞抒發誌、情,對聯也是如此。優秀的對聯能充分表現作者的思想、胸襟、情操和感情,感人至深。即使等待,我們也能被難以描述的情況迷住,比如目前。或者把人物的生活濃縮成幾個字,讓人物的形象在紙上生動地展現出來。對聯和詩歌壹樣,也是語言的藝術。作者要運用壹切可能的修辭手法,創造出完美的意境,選詞造句要考慮到整體的和諧。比如隊列裏有個瘸子,風景就很可怕。可以說,古今佳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有含蓄的美,有洗滌的練,有崇高的神韻,有千變萬化的狀態,但它們都會基於壹個根本,那就是感與發。從這個角度來說,對聯的創作和欣賞壹定不是為了對聯,而應該追溯到中國詩歌發展乃至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有從這個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對聯藝術的精髓。

同時也要看到,對聯的形式和內涵是相對的,是不同層面上的相互形式和內涵。比如聲調和文字是彼此的形式和內涵,文字和思想是彼此的形式和內涵。了解這壹點將有助於我們的欣賞活動。

同樣,從宏觀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欣賞對聯的文體特征:

壹、從對聯的最高境界來說,首先,它是壹種抒情的文體,具有傳神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欣賞它的文學性。它與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壹脈相承。明清以來,對聯繼詩、詞、歌之後,成為文人經常采用的創作形式。因此,可以全面移植壹套成熟的古典詩詞鑒賞理論體系,然後結合對聯獨特的文體特征,開展對聯文學鑒賞活動。

第二,從壹般層面來說,對聯是壹種服務於生活的實用文體,我們可以欣賞它的功能性。春聯、禮聯、喜聯、挽聯以及各種行業對聯都在壹定程度上表現出實用文體的特點。要欣賞對聯的這壹審美特征,需要把握好關聯性和得體性這兩點。給某個場合的對聯要附上並進壹步烘托這個場合的氣氛,給某個人的對聯要實事求是地評價,同時對聯要非常適合書寫者的身份。

第三,從對聯的基礎層面來說,還是壹種強調技巧的遊戲風格。我們可以體會它的樂趣。對聯充分發揮了漢語的特點,運用各種手法,使對聯呈現出有趣、生動、引人入勝的特點。還有壹類作品叫《橋堆》,不表達任何主題,只以文字技巧取勝,也給人壹種趣味感。

我上面說的只是從大的原則出發。如果從這個高度來總結對聯的欣賞,那就是對聯要以立意為主,境界第壹,風格第壹,這是對聯文學的上位和大道;形式技巧不可偏廢,但不為主題服務,終究是小眾;如果妳為了技巧而賣弄技巧,以惡心為樂,那妳已經陷入魔道了。

如前所述,對聯的欣賞是壹個主客觀互動的審美過程,需要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具備相當的文化素養和鑒賞能力。提高鑒賞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全面提高古典文化素養的同時,多學習優秀對聯。只有最大限度地沈浸在於佳的精彩對聯中,才能脫離世俗,即使不能馬上提高創作手段,也會逐漸提高欣賞眼界。把“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天”全都背下來的人,最後也不會明白“是非”之美,而“生意興隆”的人,更是分不清“空靈”與“堅實”的區別。這恐怕也是這本書編輯的初衷。但由於時間的限制,這篇文章比較粗略,只是空談,沒有引用實例。對道教壹無所知的人應該嗤之以鼻,不著邊際,懂道教的人應該怪太神神秘秘。既然都是塑造出來的文字,那就讓讀者壹起“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