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杜牧兩首潤州詩的原文及賞析(上)

杜牧兩首潤州詩的原文及賞析(上)

杜牧

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千裏迢迢來到吳婷東部,唱歌,旅遊。

青苔寺沒有任何線索,綠水橋邊有很多餐館。

壹般南朝心胸寬廣,窮東晉最風流。

月明欲浣衣多在此,壹笛聞之,吹出愁。

這首詩是杜牧重遊潤州時所作。“潤州”是六朝時期江南重鎮,治所丹徒(今江蘇鎮江)。

第壹副對聯從亭子開始,指出地點和季節。“香霧亭”在丹陽市的南部。詩人再次登上亭子,居高臨下,向東望去:潤州的遼闊大地呈現出蕭瑟的秋色。沒落的草和稀疏的樹,寒風和清晰的風景讓他想起了他的憂郁。回想過去,我去拜訪的時候,歌聲嘹亮,躊躇滿誌,像現在這樣惆悵。杜牧直言不諱,自負,經常因被貶到較低的位置而郁郁寡歡。秋天登高,故地重遊,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歡樂;回憶過去只能加深思想的矛盾。這第壹句和第二句,壹前壹後,壹悲壹喜,形成鮮明對比。

對聯壹轉,他寫完步出亭子,再從殿上來到橋上。第三句是參觀寺廟。廟裏長滿了青苔,人的痕跡很少。它似乎是壹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按意思這句話應該是“寺內無苔痕”把“苔”字放在句首是練級的需要,也是強調寺廟的隱居。第四句是餐廳。潤州水陸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橋路口餐館眾多。綠水、小橋、寺廟、餐廳,既有安靜的地方,也有熱鬧的地方。詩人概述了江南城鎮的特征。

項鏈對聯由景物描寫轉向對東晉南朝風尚的評論,也反映了詩人自身的思想傾向。兩句之間的互文,從字面上看,重點在東晉。東晉南朝偏江南。當時佛道盛行,文人主張暢所欲言,喜飲酒,舉止不拘,言行曠達。生活在江南的杜牧肯定了江南文人的“曠達”和“風流”,但他並不打算效仿:他們氣質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時代。

尾聯是壹句古老的歌詞。這位詩人爬上吳婷,到處遊覽。他的內心充滿了起伏,他充滿了情感。“月光”二字點出了時間的流逝與變遷,營造出壹種悠遠寧靜的氣息,供聞笛與懷古。如果先寫聽到笛聲,再寫想起浣衣,那就顯得平淡了。如果先寫“想桓伊”,再說明原因,會突出桓伊,加強詩歌的感染力。“浣衣”是東晉刺史,擅長吹笛子。當時號稱“江左第壹”。曾參加決定東晉存亡的淝水之戰,擊破前朝建的南軍。《出塞外》,歌名吹跨漢朝,曲調悲涼。如“下馬吹笛,愁殺旅人。”(《梁橫吹曲詞折楊柳枝曲》)“羌笛滿喉,胡笳混水愁。”(張《龍頭水》)跨吹歌的歌詞多寫打仗和邊塞工作,如“中原仍爭鹿,是寫事。”不縱橫規劃,慷慨依舊。”(魏徵《走出去》)“寧知類遠,獨我壹書生。”(陳子昂《河堤》)由此,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詩人“懷念桓伊”,也想做類似桓伊的事,但太有才,得不到回報。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杜牧曾撰文《罪言》,主張消滅割據勢力。所以最後壹個“愁”字,既是曲調的愁,也是詩人的愁;不僅僅是個人的煩惱,更是時代的煩惱。

這七條定律寫的是妳壹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風景、抒情、議論相互交叉,“愁”字環環相扣,在曲折中深化。文筆跌宕起伏,綿密深邃,體現了杜牧詩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