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使用的韻書是隋魯法言的《切韻》,也是後世所有韻書的鼻祖。宋人增編《切韻》,編成《廣韻》,200余韻。事實上,唐宋詩人所用的韻腳並不完全是以這兩種韻腳為基礎的。唐宋詩人用韻較好地反映在王進文煜編的《平雲水》中,後世詩人用韻壹般以《平雲水》為藍本。《平雲水》* * *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有30個韻部,分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為了編排的方便,兩者之間並沒有音調上的區別。現代詩只講究聲韻,我們就只看這些聲韻的每壹部分的聲韻(每個聲韻的第壹個字)吧:尚平聲:董藝、二東、三江、四知、吳為、劉玉、齊豫、八旗、九甲、石慧、史真、12文、13元、14漢、15刪平聲:第壹。有些在古代屬於異韻,現在看不出區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危,真和文,蕭,瑤和豪,鹹和鹹,庚和清,寒和刪,等等。如果具體看每個韻部的字,就會發現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韻的,今天根本不押韻。古典詩詞的韻腳可以和鄰韻的韻腳混在壹起,如董藝和二冬、四知和五味,稱為通韻。但是,現代詩的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韻的詞。即使這種韻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和其他韻的字混在壹起。否則就叫押韻,這是現代詩歌的大忌。但如果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第壹句話可以放也可以不放,妳可以通融壹下。
現代人寫現代詩當然可以用現代韻。如果我們要按照傳統使用平雲水,我們必須註意古今音的差異,尤其是在閱讀古詩時。這些區別有時候可以用方言來區分,但不壹定可靠,所以我們要多讀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