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對中國南北文化差異的看法

對中國南北文化差異的看法

由於我國南北方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歷史文化和政治經濟活動的差異,我國南北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古代的交通方式,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地表河網密布,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應運而生。而北方氣候幹旱半幹旱,草原分布廣泛,畜牧業發達。馬除了提供奶和肉制品外,由於耐力好、速度快,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交通工具,成為北方土地上的交通工具。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面食,這其實和南北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氣候炎熱多雨,耕地多為水田,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種植高溫多雨生長習性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宜旱抗寒小麥生長。所謂“種什麽吃什麽”,長此以往,會養成南北方的飲食習慣。

就人口生物學特征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東北、華北地區男性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為1.647米。從南北溫差來看,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新陳代謝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所以大多個子不高。北方由於氣候寒冷,體內酶的活性受到影響,新陳代謝緩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寒冷,人們戶外活動少,體內積累的營養物質多,所以長得更高更大。

中國語言的南北方地域差異表現在南北方,即南方語言復雜,北方語言相對單壹。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屬於北方方言區,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公裏。雖然兩地語言有差異,但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即使是同壹個方言區,比如閩方言區,南方也分為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彼此差別很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關。壹個是中國北方有很多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便利,人與人之間有很多交流和融合的機會,所以語言差異不大。二是南方丘陵山地多,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的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方言”。

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到北逐漸變緩。南方屋頂高而尖,因為南方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高而尖的屋頂不僅有利於排水,也有利於通風散熱。北方因為降水少,屋頂多建平頂,既能節省建材,又能作為曬莊稼的地方。此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細長,雕刻精美,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拙政園就是其典型代表。北方的園林建築溫柔嚴謹,厚重古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的風景園林師陳從周總結說:“南方是壹個有許多開口的棚子。北方是窩,比較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和居住舒適的角度來看,南方建築註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有利於保溫保暖。

總的來說,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壹直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為都城,長安(今安)、元、明、清為都城,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為中國人民的首都,進壹步確認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代,由於西方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強化了其經濟文化優勢。所以這兩句“北官南商”更能體現南北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由於資源和區位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具有南輕北重的區域特征,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發達。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北方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從而逐漸形成了以采礦、冶金、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利,資金技術實力強,所以揚長避短,發展原材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所以輕工業比較發達。

中國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在南方,不僅雨季持續時間長,而且由於夏秋兩季降水集中,經常發生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地區降水偏少,加上過度開墾和放牧,蓄水抗旱能力差,因此面臨嚴重的“缺水”,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矛盾,既可以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以解決北方的水危機。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詞來形容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異,比如南拳北推,南院北,南強北調,南柔北剛,南天北現等等。

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成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壹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該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創祖國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