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修辭技巧
壹、常用修辭
(壹)、比喻
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進行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詩“遙望洞庭山水,銀盤青螺”(劉禹錫《遙望洞庭》)巧妙地比喻“螺”,把明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青螺。色彩淡雅,山水壹體。隱喻不僅使詩歌中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而且體現了意象的情態特征。比如“涼月似眉掛六萬,中山鏡越看。”
(2)、擬人化
1,請看下面兩首詩:
“碧玉妝成樹高,萬年垂綠絲絳。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
“好雨知道季節,當春天來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暗,江船明。妳看那紅濕處,金冠城花重。”(杜甫《《春夜喜雨》》)
——第壹首詩,與前面的寫法相反,沒有用楊柳的纖巧形象來描繪美人的苗條身材,而是用擬人化的手法,使楊柳以美人“碧玉”的形象出現,生動地描繪了楊柳婀娜多姿的容貌。
——第二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壹個春夜的雨景,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雨夜的神奇,喜悅躍然紙上。
③、隱語(諧音),雙關語
在壹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為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經常使用隱語和雙關修辭。
《春思》(唐?李白)
草綠如貝絲,秦地區桑樹葉翠枝綠。當妳想念家鄉的日子,很久以前就想念妳和悲傷。春天的微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分開我床邊的絲綢窗簾??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寫的是壹段對秦地女性的思考獨白。詩人壹語雙關,表達大自然的春天,推理男女之愛;還用“絲”(思)與“枝”(知)的諧音,將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之情串聯起來。
(4)、借代
借相關的東西,而不是妳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
①“知道,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夢)。在詩中,分別用“綠”和“紅”來代替葉子和花,來形容葉子的茂盛和花的枯萎。
②“非弦非竹,整整壹年”和“絲竹”代替了詩中的音樂。
③詩《門前冷落》(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鞍馬代表“客”
(4)詩中“獨杜康解憂”(曹操短歌行),用“杜康”代替酒。
(5)、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的放大或縮小的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
如“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詩人誇張的寫出白發長達“三千尺”,可見愁之深。
(6)二元性
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似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比如“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往下掉,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杜甫《上山》)——從文章的結構來說,這首詩由四個八句組成,每壹句都是對句,圓潤自然,沒有斧鑿的痕跡。“無邊落木”和“壹望無際的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
(7)、類比
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或者把人說成莊稼叫擬像。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如對聯“霜鳥欲先窺,蝶喜相知”(林逋《山園小梅》)采用擬人手法。《先偷壹瞥》寫的是白鶴很愛梅子。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壹眼。“斷魂”二字形容蝴蝶對梅的愛,把蝴蝶對梅的愛誇大到了極致。
(8)、排比
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老藤幽幽啼,小橋流水人家,西風瘦馬落霞”(馬致遠《天凈沙》)純粹是名詞組合,構成了壹個典型的環境。
(9)、提出問題
先提問,再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如“問世界上的英雄是誰?河上有酒,與曹公平。”(元·蕭曲令,阿魯維著)——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主題,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
(10)、反問
用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比如“今日江東弟子雖在,可願為君東山再起?”(王安石《烏江上的亭子》)用的是語氣冰冷的修辭句式,強調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十壹)、典故:
引用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壹種表達方式,可以起到暗示、提煉、委婉、聯想的作用。既增強了作品的意義,又對閱讀有壹定的影響。對於鑒賞者來說,如果不理解典故的含義,就讀不好這些詩詞,更談不上欣賞了。2002年的高考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所以壹定要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壹個初步的了解,然後通過典故的原意去理解使用典故後所表達的新意思。壹般來說,古詩詞中的典故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指出前人的句子,如《孟子》中的“狗吃人食不知檢,途中饑不知發”,為杜甫指出,並在《詠五百字》中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2)引用神話故事,如李賀的《李平奏風雅》,有“江浙唱竹與愁,李平奏風雅與華”,有“女媧煉石補天,石破天驚秋雨”,有“吳不眠倚好樹,露足飛濕寒兔”。引用神話傳說可以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形成奇特的藝術境界。(3)利用歷史故事,比如中國文帝(劉恒)愛惜賈誼的才能,從長沙招他到宣傳室相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窮半夜空席,莫問全民問鬼神”的詩句諷刺中國文帝不可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中國文帝與賈誼相見的反面。通過反向使用,其實是在感嘆自己的才華。
第二節表演技巧
壹、抒情方式
(1)論情與景的關系:詩人寫詩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場景——自然或周圍的景物,來喚起感情,向讀者傳達感情。感情和場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當,他會激起讀者的感情,讓讀者跟他壹起唱。這樣的詩寫得很好,很感人。對情感和景物的處理不僅僅是詩歌的事情。其他藝術,比如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愛情和風景是配合的。以電影為例。當災難即將發生時,電影往往讓我們看到閃電和風暴,讓觀眾做好心理準備,預見未來的災難。電影裏兩個男女談戀愛的時候,或者情侶新婚的時候,都會去公園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壹派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這種場景協調類似於電影或其他藝術中寫詩。這被稱為“場景襯托”或“場景融合”。在中國和西方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找到詩人成功處理情感和風景的協調或融合的例子。下面這兩句話,感情和風景結合的非常成功。
漁父的驕傲(秋思)(宋)範仲淹
秋來的風景是不同的,衡陽鵝不為人知。四個邊相互連接。千裏之外,長煙暮合。壹杯濁酒是萬裏的家,而冉彥還沒有回家。管強被霜覆蓋著。人不眠,將軍白發淚。
【解析】當時範仲淹被派往延安鎮守邊境,保衛西夏。這個詞是他的親身經歷。時間是秋天,地點是霞霞,具體地點是谷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兵人員。他們在萬裏之外離開了家,看到了塞外南飛的大雁,聽到了傷心的吱嘎聲和羌管聲,自然而然地就想家了,可是沒有成功就回不去了。喝混濁的酒使妳失眠。詞中所寫的悲情場景充分契合了當時百姓的心情,情景交融,讓讀者體會到這些戍守邊疆的人的心情。
(2)抒情手法的分類:
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指詩人在詩歌中袒露胸臆,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激情、愉悅或秋意。
【技巧】抒情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直接抒情,壹種是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以第壹人稱“我”作為抒情主體,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壹種寫作風格。也叫直接表達心意。例如,李白在《天目劉玲別》中夢遊的中心句:“唉,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爆發的激情表達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又比如陸遊的詩《示子》:“死而知萬物空,不見九洲合。王師在北方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奈翁。”前兩句以議論開頭,表達了詩人至死不渝的復辟中原的愛國情懷。山中詩:小鳥出山的時候,我在它嘴裏塞了壹片花瓣,告訴住在谷口的姑娘,山裏的花開了。這是壹首直接表達愛情的情詩,卻又含蓄耐人尋味。
間接抒情,又稱委婉、含蓄,詩人往往借助各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配情,持物表意。如李白的《贈王倫》和劉禹錫的《支竹詞》,都是在敘述的基礎上采用間接抒情的方法。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深千尺”比喻“王倫送我情”,後者則巧妙地運用諧音雙關,表現戀人之間微妙的愛情。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抒情:當詩人對壹個場景或壹個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就把自己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放在這個場景中,通過描寫這個場景和這個事物來表達。這種抒情方式被稱為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第二,描述技巧
1,對比對比
壹、概念:襯托分為正對比和負對比。正反差通常被稱為反差,它遮蔽了月亮。襯裏作為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對比是中國畫中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來渲染和襯托壹個物象的輪廓,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歌創作中,指刻意從側面描寫,作為襯托,使所需要的東西明顯突出。可以是人對比人。比如在《秦羅浮》中,秦羅浮的驚艷之美是通過“行者”和“少年”的反應來對比的。也可以用物體來襯托,如“蟬使林更靜,宮山更靜”,“和尚敲月門”,“月出驚鳥”。更多的是用風景來襯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河中月,分別襯托出琵琶美妙迷人的音色和人物蒼涼、孤獨、悲涼的心境。還要註意古詩詞中壹些常見的“藝術辯證法”手法。比如我們在描寫事物或景物時,常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結合起來,形成對比,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杜牧在祁安縣後池上的詩最後兩句:“終日不見人看小雨,鴛鴦共浴紅。”壹對對“鴛鴦”烘托著人們孤獨的心情。這種對比也叫做反射。主體與襯相對,襯從反面作為背景來襯托主體。
b對比就是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或者同壹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比較。比如何張之的“少年離家,老人歸來,鄉音未改。”高適的“我們在前線的男人有壹半被殺了,但另壹半還活著,而漂亮的姑娘們還在營地裏為他們跳舞、唱歌”等等,相比之下,揭示的矛盾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元代王冕《白眉》前兩句:“此身在冰天雪地林中,桃李異混。”通過將《雪林》中的白色梅花與混有香塵的桃李相比較,表明梅花的高貴與忠貞,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2.現實與過剩的結合
A.定義:在詩歌鑒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就像書上說的,有的是真的,沒有壹個是空的;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客觀是真,主觀是虛;具體是實,隱者是空;行動是真實的,但言語是空洞的;當下是真,未來是空;已知的是真的,未知的是假的,以此類推。
B.概念:首先介紹詩歌中的“空”。具體來說,詩歌中的“空”包括以下三類:A、神仙鬼怪的世界和夢境。詩人經常用這種虛無來對比現實。這就是所謂的用虛像表現真實。比如夢裏登高的天目山仙境就是虛像。詩: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了金銀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老虎為他們的琵琶演奏者,鳳凰為舞蹈者,壹排排,像麻的領域,排列著仙女的形象。李白畫了壹幅美麗的圖畫,反映了現實的黑暗。b,死者的領域。這種虛擬場景是作者在歷史上經歷過或發生過的場景,現在不在視線之內。比如李漁的《於美人》中“雕玉欄應猶存,朱妍改之”,“故國”壹句中的“雕玉欄”是存在的,但此時已不在眼前,也是虛像。作者把《雕玉欄》比作《朱妍》,有故國蒼涼之感,物是人非。再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雲:“談笑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所以也是虛擬場景。c,設想的未來。這種虛擬的環境還沒有發生,它的感覺會繼續延伸到未來。所以寫哀樂,會使其哀樂倍增;寫樂會玩得更開心。比如柳永的《雨霖鈴》裏寫著“今日酒醒何處?楊柳岸有壹個殘月。“這是離別後的壹幅想象中的風景:壹葉扁舟離岸,詩人酒後醒來,只見壹陣微風吹拂著楊柳,殘月高掛楊柳。在西廂?崔鶯鶯在《長汀別了張生》中的許多送別詞都是對未來的想象。今晚在月中,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因為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年輕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再看詩歌中的“現實”。在中國畫中,真實是指畫面中細致豐富的筆觸。在詩歌中,“真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形象、事實和現實。比如天目山黑暗的現實在夢中升天;《幼美》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在《赤壁懷古》中,尚缺寫到赤壁的險峻情況。尚缺在玉林嶺寫的“寒生悲,對亭晚”和“牽手含淚相視”等兩人離別的情景,無言以對,哽咽難言。“等等。
C.關系:“虛實結合”是指虛實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豐富了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擬場景和真實場景的關系有時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比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指的是“十裏春風”,描寫的是過去揚州城十裏長街的繁華;真實的場景是“麥綠了”,這是作詞人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從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中,傳達出詩人對過去繁榮和衰落的感情。虛擬場景與真實場景的關系有時會相輔相成,形成渲染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比如歐陽修的《走在沙上》:“亭中待梅花,溪橋柳疏,草暖搖曳。悲傷越來越遠,遠方如春水。壹寸壹寸的,我的心是溫柔的,我的眼裏滿是淚水,建築的高度還沒有接近危險的圍欄。平兒盡頭,有春山,行人在春山外。”尚缺是寫實的,通過初春的場景來烘托“行人”的離別。下半部不足。通過設置壹個“行人”思念妻子的欄桿和“行人”的悲傷形象,寫出憂郁的思想,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
3、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壹種常用的景物描寫方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獨樹壹幟,“字字珠璣”,“境界盡出”。比如像“小鳥在池邊樹上停留,和尚在月下敲門”的“推”和“敲”的選取,《綠春風的江南岸》中“綠”的形容詞作為使役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例子,在動詞的使用上也做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景物,它往往在壹個意境中描繪動與靜,往往以靜為主,以動襯靜(這裏的“動”包括動與聲:如“洗衣女歸竹吟,漁舟前荷葉收”,“鬧”是聲,“動”是動),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也不能完全脫離陪襯。
4.點面結合
壹切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描述的風景也是壹樣的。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在寫風景的時候,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還要圍繞主體寫聯系,點面結合,這樣才能讓主體形象更飽滿,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