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禮記》的內容是什麽?

《禮記》的內容是什麽?

禮記-引言

主要記錄和論述禮儀制度和禮儀。它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道德規範和文物制度,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儒生的文章選集,是儒家思想的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壹個,成書時間也隨之而來。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的著作,廣秦其他經典也有收集。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錄和討論先秦禮儀制度、禮儀、解釋禮儀,記錄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問答,記錄修身養性的原則。其實這本九萬字的書內容廣泛,門類多樣,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學藝術、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它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是用散文寫的,有些章節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來說明某壹個道理,有的結構瑰麗精密,有的言簡意賅,有的善於心理描寫和人物刻畫,書中還有大量哲理格言警句,精辟深刻。相傳《禮記》是西漢禮樂學家大德和他的侄子戴勝共同編撰的。《大德選》八十五篇,稱為《大戴李記》,但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唐代只剩下三十九篇。戴勝選的四十九篇,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小戴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選擇,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對《小戴禮記》作了極好的詮釋。後來這本書開始流行,從解釋經文的作品逐漸成為經典。它被列為唐代“九經”之壹,宋代“十三經”之壹,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

從散文藝術的角度來看,《禮記》議論文的某些篇章,如《李雲》、《樂記》等,文質彬彬,氣勢磅礴,結構嚴謹。記敘文的某些章節,如《玉藻》、《季芳》等,言簡意賅。尤其是《譚公》和《仲尼鹽劇》中的敘事小品,都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佳作。如《譚公》中的“晉獻公將殺其太子申生”、“曾子將病倒”等篇章,以簡潔的文字,生動的場景,多變的筆法,傳達了不同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心理。《孔子過泰山》壹章描寫暴政比老虎兇猛,令人震驚。“齊大饑”這壹章只有80多字,卻把錢敖的倨傲、饑民不屈,寫得惟妙惟肖,包括衣著、神態、語氣的描寫,都接近小說。《孔子跳蚤作品》、《給文子壹個房間》等篇章中還嵌有詩詞、對聯和句子,為文章增添了生動性和情感性。《譚公》中很多篇幅是想象的混合,而不是對歷史的信仰,這壹點很多前輩都有揭示。可見《七十子後學》也對老師的理論做了文學加工。

《禮記》在唐代被列為“九經”之壹,在宋代被列為“十三經”。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對後世的思想和文學有壹定的影響。主要註釋有:漢代鄭玄註、唐代孔編的《禮記正義》。現存宋三年(1192)本,宋元時期浙東茶鹽公司所刻。清代朱斌有《禮記》,孫希丹有《禮記》。

《禮記》與《儀禮》、《周立》並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人們都在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此,歷代對《禮記》進行註釋的書籍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所選原文以清代阮元主編的《十三經註》為基礎,註、譯廣泛參考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準確、簡潔、易懂。所選章節由作者冠名(原文只有標題,每篇原文較長)。原則上以所選文本的第壹句話作為標題,註釋只註明選自某篇文章。

《禮記》-思想成果

理論反思的思想集中在李雲、李奇、薛集、嶽集、大學、中庸、儒興等。,並且也有借助孔子問答充分發揮儒學作用的篇章,如《曾子文》、《哀公文》、《表記》、《季芳》,在這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後學不同派別的保留,包括子遊派、夏紫派、曾子派、子思派、孟子派、荀子派等儒學內部的諸多派別。由此也可以看出墨家、道家、農民、陰陽等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滲透其中。所以反映出《禮記》是在壹個諸子百家求同存異、百家爭鳴的時代編寫的。《禮記》中的思想理論內容深刻而豐富,以禮樂為核心,涉及政治、倫理、哲學、美學、教育、宗教、文化等思想理論。因此,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有必要研究《禮記》所包含的思想和理論。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綱領:道德、親民、止於至善。

學習過程的五個步驟:博學、質疑、思考、辨別和忠誠。

人的完美八步:紀、知、誠、廉、持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取長補短,學別人之長,學別人之長,學別人之長,學別人之長,救輸,啟發誘導,藏資互補,因材施教。

三種教學方式: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個錯誤:輸多了,輸少了,輸多了就輕松,輸多了就止步。

老師需要的:隱喻。

孝道思想

禮記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禮記》中的孝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不僅論述了孝的起源、地位和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系,而且在微觀細節上論述了孝、孝的整體和個體意義。據此,筆者認為《禮記》完成了孝道的理論創造,達到了中國儒學史上的頂峰。要得到這樣的評價,必然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禮記》中的孝道思想與《孝經》有什麽關系?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兩本書的時代,然後從內容的比較來討論兩者的關系。《禮記》成書於西漢,但各篇的成書年代並不壹致。壹般認為《大學》和《中庸》是曾子和子思寫的,所以本文不把這兩篇文章作為討論的對象。《禮記》中除了部分章節作者和時代有定論外,大部分章節都是秦漢時期的儒生所作,似乎是有定論的。關於《孝經》的作者和年代,眾說紛紜,筆者認同是漢代儒家之作。由此可以斷言,《禮記》是早於或與《孝經》同代的著作。從內容上看,《孝經》在許多方面與《禮記》相似,以至於梁啟超說《孝經》“意極膚淺,雖不必讀,猶不及戴戟《四十九條》。”的確,從上面這篇文章的討論可以看出,《孝經》和《禮記》是類似的。如《孝經》:“孝為忠君。”《禮記·祭義》:“不孝君之不孝”;《孝經》:“父愛與母同,父敬與夫同。”《禮記·喪制四》:“父尊同以事君”,“父愛同以事母”;《孝經》:“身有皮,患之父母不敢損。孝順始。”《祭禮》:“天之所生,地之所舉,無人為大。父母全生,子女全還,可謂盡孝。不喪其身,不辱其身,是孝。”就連《孝經》中五章所論述的五人孝道思想,在《禮記》中也可以看到:“君子孝也,引之以諫;士之孝,亦順於德;庶人的孝也是惡吃;單仁不敢為三德之臣。”(《戴中的孝道》):指君王的孝道。三德是三個老人。漢代設立了“三老更重要”的職位來養老,三老各自更重要。天子把他和他的父親、兄弟壹起養大。所以,王者之孝,在於“厚道而不敢奉三德。”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孝經》作為壹部專門研究孝道的文本,雖然在理論成果上鮮有新的創造,但在系統性和易傳播性方面要優於《禮記》。兩者都被列入十三經,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他們的影響有不同的特點。《孝經》不到兩千字,專著,加上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推動,影響要大得多。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布衣普通人,都可能讀《孝經》,而《禮記》只能影響有壹定儒家文化素養的士人。但由於《孝經》對孝道的無限概括,以及壹開始就以此為依據的論證,可能對“形而上者謂之器”這類細微的細節不屑壹顧,使得作為本文提及的“孝道”部分的孝道的許多具體道德要求被忽略討論。總之,由《禮記》創造、由《孝經》系統化的孝道理論問題和孝道的普遍原則,被《孝經》廣為傳播。《禮記》中的孝道來源於《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規》、《女兒經》等多部兒童教育和家訓書籍,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禮儀和社會交往,成為禮儀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不應該低估《禮記》對中國孝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

政治理想

壹個世界。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之公也。選擇天賦和能力,實踐信仰,培養相互理解。老朋友不僅是親人,還是獨子。老的壯的有用的,年輕的壯的,孤獨的有病的,都是家裏養的。男人有積分,女人有回報。如果貨棄於地,也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不必為自己而做。故稱“大同”求封而不興,盜賊而不為,故出屋不封。此大道隱,天下為家。各有各的親戚,各有各的兒子兒子,貨都是自己的。成人以為禮,郭城溝池以為實,禮義以為紀。做人要誠實,對父子要誠實,對兄弟要和睦,對夫妻要和睦,要立制,立田,要智勇雙全,把功德據為己有。所以,用即功,兵由此出發。於、唐、文、吳、、等,皆在此之列。這六位先生沒有壹個不願意講禮貌的。取其意,考其信。有過作品,刑有仁政,可見民有常。如果有不從這來的,當權的就去,大家都覺得會痛。是小康社會。”這種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誕生於2000年前的中國,是極其珍貴的史料。第三,《大學》、《中庸》和《學記》分別包含了許多合理的經濟和教育思想。《大學》和《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的兩本書。南宋時期,哲學家朱拿出兩本獨立的書,與《論語》、《孟子》並稱之為“四書”。從宋代到清代的六七百年間,成為青年學子應考的必讀書。《大學》說:“生財有大道,生的人多,吃的人少,有病的人多,用的人舒服,所以財富就夠了。仁慈的人靠金錢致富,不仁慈的人靠自己的身體致富。不做好事的人,不做好事的人,不做好事的人,沒有國庫財富的人,都不是他們的財富。”這是儒家理財思想的經典論述,也是古代金融經濟學的寶貴遺產。《中庸》中包含了孔子的名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