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精神內涵及其優美的藝術形式壹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
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再到現代白話詩,詩歌優美的藝術形式及其精神內涵,壹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詩歌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社會、自然、生活等事物的認識和感受,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在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社會正義感、親情友情等精神內涵的傳承與提升。同時,詩歌也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美感給人們帶來愉悅和靈感。
總的來說,詩歌是壹種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形式,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欣賞詩歌的方法
1,關註時代背景。
不同的朝代和國力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甚至形成相應的詩歌流派來表達相似的思想感情。比如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初唐時期,創造清新雄渾的詩風成為詩人的追求。盛唐時期,唐帝國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出現了細膩的田園詩派和豪邁的邊塞詩派。
中唐詩人面對現實,興利除弊,依然向往盛唐的強盛。晚唐,興國無望,詩人悲涼的心境籠罩詩壇。
第二,掌握作者的生活經歷。
正所謂知人論世,詩歌中表達的誌向和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所以通過詩歌表達的思想傾向也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的生活經歷入手進行突破。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獨住博山王石廟》,把老鼠餓死在床的周圍,蝙蝠拿著燈籠跳舞。屋裏吹著微風,雨下得很大,我在破紙窗戶之間自言自語。我壹生在大江南北受凍,歸來時臉色蒼白。壹陣寒冷的秋風吹過薄薄的布被子,猛然驚醒,眼前還是夢裏的鄉村。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壹生堅持抗金復辟,卻沒有得到重用,抱憾而死。他的詩大多表達了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了他的悲憤。這個詞表達了他的遠大誌向,表達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極大關懷。
第三,註意註釋。
詩註是在壹首詩後,由提議者所作的補充註釋。可能是對作者寫詩時相關時代背景的介紹,對詩中難詞的解釋,以及詩中涉及的典故。對於全詩的閱讀和後面的答題非常重要,壹定不能輕易放過。仔細思考註釋的內容,找到註釋與全詩的聯系。
比如:“兩句絕句(上)”(杜甫)
江山沐浴在春光裏,多麽美麗,花香送花香。燕子忙著在濕泥裏築巢,成雙成對地睡在溫暖的沙灘上。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風景?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壹下。
學生們可以從這首詩的註釋中獲得重要的信息,這首詩是詩人在旅行之後寫的。這對學生準確分析作者在詩歌中的思想傾向有重要作用。
第四,找出“詩意的眼睛”。
閱讀內容,找到與試題相關的詞語,提取詩意的眼神。了解了詩歌的意象,再回去探索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意趣。
比如趙師秀的《過客》:“子夜不過來,敲棋子落鼻煙。”第壹句表達了對客人失約的強烈不滿,而“閑叩”二字看似“閑”,卻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等人的巨大焦慮。
比如王建的《山雨過山村》中的“壹兩間房子”,就準確地描述了山村聚落分散、人稀的特點。“婆婆喚蠶浴”過後,只有中庭的梔子花在悄悄開放。人在哪裏?他們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借景寫人,以閑為襯,以靜為襯。全詩意境展露無遺。
總之,找出詩歌的意象是欣賞的起點。理解詩歌的意境是鑒賞的關鍵。
五、加強書面表達,註意邏輯順序。
考生往往對壹首詩有壹定的看法和感受,但壹旦描寫語言,學生的思維就大大降低,寫出的鑒賞詞缺乏邏輯性和組織性,不能準確運用相關的詩歌鑒賞術語,表達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