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歷史文化悠久。智人(名為姚)頭骨化石是在該縣南部姚關蒜園村小韓莊北側的萬仞崗發掘的,距今約8000年。從許多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碎片和動物骨骼化石的發現,說明大約在3500-4000年前,古代人類活動頻繁,各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活、繁衍。堯官出土了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展示了2000多年前人們從事原始農業、畜牧業和狩獵的情景,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據《雲南古代民族簡史》的文字記載,西漢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布維縣成立,縣令陳歷屬宜州郡。至南北朝(齊)(561-578)未設郡,隸永昌郡;元十壹年(1274)設施典龍官司,隸康祿鎮;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名施甸,劃歸永昌府;22年,設施甸巡檢司;嘉靖十九年(1540),姚關被置於守備道;清順治六年(1649),設立平邑郡;十八年,州並入保山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永昌府設施甸巡檢司。民國元年(1912)設施分縣,二十壹年分縣廢。1950,三、四、五、六、七區,隸屬寶山縣。1962 65438+2 1、施甸縣經國務院123次會議批準成立,隸屬德宏州;1963 65438+2月改為寶山地區。
據族譜記載,我們的祖先大多生活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元明清時期被流放,經商移民定居中國。哀牢部落生活在夏商周時期。雲南史家認為,永昌鋪即哀牢,故施甸當時的歷史文化可稱為“哀牢文化”,即棕、彜等民族文化源頭。南努瑪統壹雲南後,大量引進中國文化,漢語和民族語言逐漸得到詮釋。明朝萬歷十壹年(1583),鄧子龍率3000大軍南下,駐守姚關,修築了大觀、小關、離騷關、八角關、茨竹關五關。軍民大規模開發建設,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融為壹體。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原文化的結合,明代的古建築,天王廟、宣帝廟、玉皇閣、武侯祠、萬壽宮、戒月寺、財神廟、觀音寺效仿大陸,民國時期多達110。建築飛檐翹角,風格富有民族文化氣息。嘉靖二十八年(1549),永昌軍備副使魏創立了施甸、遙觀、木瓜郎三大社校。雍正十二年(1734),寶山縣令張福昌重修殿文昌宮、遙觀文昌宮、王猷宣帝寺三所義學。光緒六年(1880),少保書院由王和易紀勛創辦,墨倉書院由貢生朱彜人創辦。第十年(1884),施甸街陸家巷陳小元,在施甸街開辦私塾,姚關大武義、姜文池在大武義開辦私塾;三十壹年(1905),廢除科舉,設施為典典、遙觀、王猷高等小學。1912年,開辦了第壹所女子小學。13年(1924),河北人齊福山帶領雜技班在王宇、銀川、施甸演出。17年(1928),四川藝人梁文興來到王龍井寺教授雲南戲打擊樂技藝;18 (1929)年,貴州藝人範赴孝慈和銀川木瓜郎傳授雲南戲武藝技藝。19年(1930年)由民間藝術表演團體扶風社創辦,開始演出雲南戲,並於民國25、29、31年三次訪緬。民國二十八年秋,來自八鄉的教育紳士段自勉等在施甸街創辦了楊典中學。65,438+0,950,65,438+0,更名為廬江人民中學,創辦校刊65,438+0號。8月,王曲銀川成立了秧歌隊和歌唱隊。滇劇團於1954年在施甸街道成立,施甸放映隊於65438+10月成立,縣文化館於8月5日成立,縣新華書店於8月25日成立。11銀川何家寺第壹農業中學成立。1965,65438+2月成立山地文藝隊,開展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幻燈展示、圖書銷售等活動;1976,18,成立教師進修學校;1977,65438成立銀川文化站。1979 10 10月1,縣電影院建成首映,1980 10 10月,縣檔案館成立,9月7日,縣圖書館成立,藏書2萬冊。1983,65438+2月成立文化局,1995成立縣文體局。6月4-5日,1984,全縣舉辦首屆端陽花木交易會;8月,高級職業中學成立。1986年8月,西南文學筆會編輯部與正安皮業公司聯合舉辦了首屆“藍雪文學筆會”。10 10月30日,首屆縣青年歌手大賽演出開幕,為石鼓山地面衛星接收站破土動工。各種外來文化和各種文化機構的傳入和建立,給施甸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不僅有先進的生產技藝和文化知識,還有幾千年來培育的中華文明和禮儀,從而使施甸告別了蠻荒狀態,逐步走向文明進步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