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為什麽叫白居易?

為什麽叫白居易?

白居易(772 ~ 846)是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音先生。祖籍太原(今陜西),曾祖父柏文遷居夏□(今陜西渭南),成為夏□人。晚年官太子年少富貴,謚號為白父、白文公。祖父□和祖父陳潤都擅長詩歌。父親吉梗,出任彭城縣令,與徐州和襄州告別。明代紹興縣鄉村聖賢石刻

白居易生於大歷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鄭州新鄭(今河南)人。從小聰明,5、6歲學寫詩,9歲熟悉音韻。11歲時,因兩江之戰,從滎陽逃到徐州富裏(今安徽省蘇縣北),不久南下越南,在杭州做了縣令的堂弟。在五六年的漂泊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了民間疾苦,受到了當時蘇杭刺史魏和方汝孚兩位詩人的影響。寫有《因江南寄客北寄徐州兄弟壹封》、《送別古草》等詩。在他65,438+05,65,438+06歲的時候,他決定做壹個讀書人,努力奮鬥。後來父親去世,母親生病,我就靠大哥白幼文微薄的薪水生活,奔波於鄱陽和洛陽之間,日子過得很艱難。

仕途之初,從貞元十六年(800)被貶至元和十年(815)。貞元十六年,白居易二十九歲,秀才。十八年(802),又與元稹同考“優書判官”。兩人的訂婚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後來他們在詩壇小有名氣,被稱為“白元”。十九年春,授省校書記。雍正(805)年,王、魏之義進行變法,白居易上書魏,建議開放思想,選拔人才,懲惡揚善,任用人才,任用人,不失時機地迅速變法。但不久,王、魏相繼被貶,變法失敗。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他寫了《寓意》等詩表達自己的遺憾。元和元年(806),他停學寫了75篇《策林》,對重大社會政治問題提出了治理方案,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這壹年,他因《觀割麥》和《長恨歌》被封為□□(今陜西周至)縣尉。元和二年,他被派到集賢理學院。11月,授予翰林院學士學位。次年,我被授予左補。五年,京兆府居民曹參軍,均仍任翰林學士。起草詔令,參與國家機密。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寫了壹系列論述事物的書,如奏中音邀伽德之計,論制度之人形,論裴之形,論和合之形,奏鄉縣之獄形,這些都是對國家治亂和人民生活同時重要的, 他還自覺地以詩歌為武器“審時度勢”、“宣泄人情”,推動新樂府運動,並寫下大量諷刺詩,與他的政治努力相輔相成。 然而,由於日益腐敗的國家事務,他的戲劇和詩歌吸引了當權者的嫉妒和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在侍奉完母親的喪事後,作為太子左贊善的大夫回京。元和十年,兩河地區割據勢力聯合反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地區割據政權的宰相吳。白居易率先除掉兇手為國報仇。但他因越權而遭到腐敗官僚勢力的打擊,捏造了“損害宗教之名”的罪名,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壹個沈重的打擊。

被貶江州後,從元和十壹年(816)調到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了《琵琶行》。詩通過長安壹位擅長彈琵琶的名妓的不幸人生經歷,寄托了她政治失意的苦悶。在此之前,他已經見識過朝廷的黑暗,有了盡快離開的想法。經過這次打擊,思想從“兩全其美”急劇轉變為“只做好事”,決心做到“仕途從此不同,人間從此無聲”(《重題》);“表面上消除了悲喜,胸中消除了是非”(《詠懷》)。但他並沒有辭職退休,而是選擇了壹條“仕隱”之路。壹邊掛著閑職,壹邊在廬山建草堂,結交僧人、朋友、戀人,以求知足、安寧。與此相適應,描寫幽靜境界、抒發個人情感的閑適詩、感傷詩開始增多,而前期戰鬥性較強的諷刺詩相對較少。元和十三年,任中州刺史。十五年,被召回京,拜尚書大臣為外臣,遷主客大夫,學聖旨,入中書舍人。由於國家大事,朝中親信互相傾軋,屢不聽言。長慶二年(822),他請求駐外,外出做杭州刺史。之後做了短期的蘇州秘書處。我在杭州的時候,修了壹個湖堤,蓄水灌溉田地壹千多公頃。並在城裏挖六口井飲用。離開蘇州的那壹天,縣城裏的人互相含淚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訪司。次年,調任刑部侍郎。

晚年退居洛陽,驕陽三年(829),會昌六年(846)。白居易58歲開始在洛陽生活。歷任太子、河南尹、少府太子等座上賓。會昌二年(842),隨刑部尚書入仕。在洛陽,他過著飲酒、彈琴、作詩、遊山玩水、“交代家人”的生活。他經常和著名詩人劉禹錫合唱,人稱他為“白柳”。在他舒適的晚年,他仍然經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挖龍門八石灘,方便航海。兩年後他去世了。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見河南洛陽白居易墓彩圖)。詩人李商隱寫了壹篇墓誌銘。它已經變成了壹個旅遊景點。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集儒、釋、道於壹體。它以儒家思想“貧窮是保護自己的唯壹途徑,而成就是幫助世界的最佳途徑”為指導,獨立行事。他的“濟民兼施”的誌向,主要是貫徹儒家仁政,但也包括黃老之論、治蕭之術、申韓之法。他的“獨善其身”之心,吸收了老莊的知足、齊壹、自由等觀念和佛教的“解脫”思想。第二首《覺悟之歌》說:“聽說浮圖教,有出路。”求心安,全力以赴,難受。受皇帝信任時,政治上直言進諫,敢作敢為,所以詩歌創作積極反映民生疾苦,服務於彌補時事。當他失去信任,無法有所作為的時候,他就要求被解除職務,或者做壹個遊手好閑的官員。他非但沒有避禍,反而以詩、酒、禪、遊自娛,詩歌創作主要表現個人情感。不管他是富有還是貧窮,他都離不開詩歌。白居易《西村》詩插圖選自《明萬歷集雅齋六字唐詩畫》。

白居易壹生不僅留下了近3000首詩歌,而且提出了壹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壹棵果樹,提出了著名的“根感、苗語、華生、真意”(喻元九書)的論點。情感是詩的內容,和諧是詩的表現,義是詩的社會效果。他分析了詩歌創作中的情感活動,說“當壹個偉人感到無用時,他必須在情感中感動,然後他會嘆息,歌唱,並以壹首詩的形式”(策林,69)。他還說:“樂師以聲為本,聲樂家以情為本,情以政為本”(《策林》64)。認為情感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於社會生活中的“事”,與當時的“政治”密切相關。因此,詩歌創作不能脫離實際,而必須來源於生活,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為基礎,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白居易繼承了中國傳統的以《詩經》為中心的詩學理論,強調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功能。他說:“文章寫及時,歌詩寫物”(《九書同元》)。他說,“那詩歌呢?六義互傳;風雅飄逸,未曾嘗過空話。”(讀張繼的古樂府)所謂“為時”“為物”,就是“幫助人治病,彌補時間的不足”的意思。所謂“六義”“風雅”,指的是詩中所指的陳的美刺效應。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他在《美人刺》中更加重視“刺”的壹面,強調詩歌在批判社會政治中的作用,要求“唯歌使人惡心”,“句句必規”(《送》),“自上教君”,“自下存諫”(《策林》68),指出“不可不為也”。在他看來,詩歌創作只有起到了這種作用,引起了掌權者的註意,對國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壹點作用,才算達到了寫作的目的,否則只是“嘲雪弄花弄草”的“空談”。本著上述理論,他在詩歌表達方法上提出了壹系列原則:①“言質有度”,言簡意賅,不加修飾,表達直白而不迂回;(2)“直言不諱,開門見山”,就事論事,不遮不掩,貼近事實,講得透徹;3“事實”,內容真實,經得起檢驗,不空談,不浮誇;(4)“體順流暢”,用詞通順,易背易曲(《新樂府序》)。正是在這個方向上,他自己的壹些詩歌被付諸實踐。

中唐時期,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這壹詩學理論對促使詩人正視現實和關心民病具有積極意義。對大歷以來詩壇逐漸強調形式的詩風也有批判作用。但他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有時把詩歌變成押韻的訓誡是不妥當的。有時他用這壹理論來批評謝靈運、陶淵明、謝、李白等著名詩人,不免顯得偏頗和狹隘。連杜甫也只有三四十首好詩(九書同袁)值得肯定。同樣,如果壹味地強調詩歌的表現方法,如“重於文字的質量”,勢必會束縛詩歌藝術的創造和詩歌風格的多樣性,必然會產生淺薄之弊,從而受到晚唐詩人杜牧和宋代部分詩人的批評。

白居易在江州時,曾整理匯編過自己的詩歌,分為諷諭、閑適、感傷、雜法四類。據他自述,諷刺詩是“取其所適而感之者,感其美色之者,因其武德而感其和諧者,題之為“新樂府”,閑適詩是“退公職而獨居者,或移病而隱居者,安於太平,歌唱性”;感傷詩是“物由外引,理由內動,以情嘆形”;雜詩是“五言、七言、長句、絕句、從百韻到二韻”壹般來說,前三類是古體詩,最後壹類是近體詩;前三類,內容差異很大,但有些是交織在壹起的。在這四種詩中,白居易更註重諷刺詩和閑適詩。他認為諷刺詩體現的是“助人之誌”,閑適詩表現的是“獨善其身之意”,這些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詩是“或被壹物所誘,或被壹笑壹曲所寄,自發而生,不在人生”(元雜劇《九書》)。

白居易詩歌創作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諷刺詩,包括《新樂府》、《10秦中吟》等50首代表作。這些詩歌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集中反映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如《守望割麥》、《地黃采摘》、《重賦》、《淩渡錯》等。《紫蘇歌山北村》和《賣炭翁》描寫了宦官的囂張跋扈和宮廷市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輕胖,歌舞,紅毯,二諸葛等。揭露富人和貴族的奢侈;新豐斷臂翁、賓容滿、成彥周、西涼慈等。反映邊防問題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松底劍、勝世鈞、悲走、余有等。為家族地位制約下的人才壓制而憤憤不平;《井底銀瓶》、《求婚》、《母親的別》、《商鞅的白毛人》控訴了女性在禮教束縛下的悲慘命運。《損友》、《和雉》、《天道可量》抨擊世風日下,人情淡薄;《長海》和《夢仙》諷刺了迷信神仙的虛假和愚昧。這些作品被稱為努力和直截了當。詩人在廣泛反映現實的基礎上,對不合理的現象進行了批判,如“拿走我的溫暖,買我眼前的寵愛”(《重賦》);“不知道冷的人要不要暖和,就拿人家的衣服,少做地衣”(《紅毯》);“如果妳虐待人,傷害東西,那就是狼。為什麽非要抓牙吃人肉?”(《杜靈措》)措辭犀利,毫無顧忌,突破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框框。這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詞中非常突出。

在表現形式上,諷刺詩大多采用直接賦事的方法。賣炭翁、新豐斷臂翁、賓容滿、井底銀瓶等。,有完整的敘事和生動的情節,生動地刻畫了人情和事物,為我國敘事詩傳統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諷刺詩的另壹部分使用寓言托詞,依靠自然意象來表達作者的政治感情。比如《黑龍》寫的是家家殺豬祭祀龍王,酒肉其實都餵了狐貍,而住在第九位的龍王卻壹無所知,生動描繪了飽和的百姓在皇帝耳目和官員的腐敗中被剝削的情形。另壹方面,《海上畫屏》通過在海上興風作浪,造成了“萬裏無活鱗,百川倒流”的景象,對割據政權和聯合反叛唐朝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實的寫照。還有鶴、鳥、松、竹等擬人化的動植物,用來表現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物及其關系。比如晚年寫的《鳥蟲記》第十二章,就屬於這類寓言詩。無論是直接作業還是寓言故事,壹般都深刻、典型、主題集中、形象生動、語言清晰。有的新樂府還采用了“三、三、七”的句式,顯示出詩人借鑒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

白居易的閑適詩大多是用來表達他的閑適,表達他對隱居清靜生活的向往和對清正廉潔生活的興趣。很多章節還宣揚知足常樂的消極思想。但也有壹些引人註目的警句,如“客難,臣尤甚”“我直時特快,遇奇則非我誌”(二服)“形勢太僵,難與世同塵。不僅不貴,而且怕災”(《自寫直》)等。,還是從側面反映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說明他對休閑的追求只是無奈的自我解放。閑適詩中也有壹些描寫自然風光和田園風光的佳作。如《看莊稼》、《歸田三首》等,寫農村場景簡單清新。《遊舞鎮寺詩130韻》以遊記的風格依次敘述了五天的遊山之旅,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白居易的感傷詩,寫的是壹時的感受,但往往有很深的寄托。其中如著名的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唱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貴妃楊玉環的婚戀故事。是感傷,是深深的寄托。中國的皇帝,渴求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寫在詩中,導致對國家的無知和誤解,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他甚至寫道“大地長存,蒼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種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表達了作者的同情。唐·洪辰說白居易“深於詩,多於情”,《長恨歌》的創作“既感事,又欲懲尤物,窒亂而懸前程”(《長恨歌》)。琵琶旅行有憂患意識。這兩首長詩敘事曲折,感情細膩,描寫生動,氣氛多變,節奏和諧,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童子解長恨歌,胡二能唱琵琶行”(唐玄宗陳麗吊白居易),正說明這兩首詩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因此,阿清人趙翼指出,白居易“雖無全集,但其兩首詩不朽”(《甌北詩話》卷四)。有許多感傷的詩歌得到了親友的獎勵,如《送別哥哥後的月夜》、《江南天寶的快樂蘇》、《畫竹歌》、《醉酒後給小銀的贊美》等。,都是真心誠意的。這壹類的詩,多是哀嘆老人的病,悼念老人的死,如“恐老轉逼,憂病纏”,“哭在心上,愛在黃昏”(二自覺)等;厭倦了世俗的煩惱,他試圖擺脫,聲稱要“擺脫生死之輪”,“永遠洗去煩惱的塵埃”(同上),明顯帶有佛教思想的烙印。

雜詩是白居易詩歌中數量最多的。其中有《別了草原》、《錢塘江春遊》、《別了西湖》、《木江歌》、《給朋友劉的壹個建議》等。,都是幾筆就能畫出壹幅生意興隆的畫面,壹直廣受歡迎。而壹些鋪陳真情、比較聲韻的長行,壹杯酒、風情萬種的小碎章,也是頗有效果的,只是還不夠。

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簡單、明了、通俗。平淡就是用普通的文字寫出普通的東西,理解自然,讓每個人都能欣賞。所謂“人之重無痕跡,仙之衣無痕跡”(劉禹錫《翰林白二十二子寄詩百首答之》)就是對這種質樸自然的詩風的高度贊揚。簡單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劉熙載《藝概》曰:“俗語易,奇語難,此詩亦在開頭。怪語易,俗語難,所以這首詩也重要。香山常用奇,此情不易。”趙翼的《甌北詩》也認為“元、白率真灑脫,人言其所想”,並指出“率真灑脫者,多觸景生情,顧全大局,前途光明,口若懸河,能爽口有嚼勁”。白詩的平淡也是與情景的直白敘述聯系在壹起的,是指筆隨,寫得自由。“情誌引曲終,入肝脾,隨物而形,充滿了危險和生機”(王若虛《蘇石楠話》),極具感染力。這樣的簡單是提煉的結果。趙翼又說:“他的筆鋒快如剪刀,鋒利如昆刀,沒有壹點隱意,沒有壹點略帶陰郁的文字;努力工作,鍛煉幹凈。看似簡單,其實很純粹。“宋朝有個叫惠洪的和尚,他講述了白居易寫詩讓老婦人明白的傳說。雖然不壹定是真的,但他的作品用詞簡單,很少使用典故和奧古語,讀者很容易接受,這是事實。他還喜歡把民間諺語提煉為詩歌,增添詩情畫意。唐音貴潛引《余庚錄》曰:“白太傅詩:‘衣幹於夏,潮生舟行’,吳中以漲潮為舟動,采入詩中,成佳句。"龔義正《藏芥菜筆記》也說:"詩中,用今,似馬,多壹點點,冷心,嫉妒他,欺我,可恨,不留,勝,柔,皆喜於天。"

白居易詩歌的創作風格壹直為後人所詬病。有人說他“俗”、“淺”,甚至“強怒”(司空圖《與王甲詩評點》)。這些批評表明,白居易的壹些作品光彩奪目,魅力四射,有格調低下的庸俗壹面;晚年“更知足,同”(《詩源義理體例》引王士禎方言),“其中,腐朽的唐朝中的惡俗,居第六、第七位”(葉燮《原詩》)。在藝術上,他也有相當數量的詩歌,意義過於詳細,語言過於露骨,缺乏含蓄的韻味和抑揚頓挫。但他的成功作品大多能做到“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言明”(薛雪《壹瓢詩》),以簡單而緊密的形式蘊含著深遠的思想意趣,有力地展示了白詩在普及和大眾化方面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張煒在詩人的主客圖中稱白居易為“廣義的教育家”,恰恰說明了這壹點。深刻的內容和樸實的風格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他在世時,詩已廣為傳誦,“禁廟墻上無書,諸侯嬪妃口無去路。至於那些寫寫鼴鼠,拿去市場上賣,或者用它做酒做茶的,更是比比皆是(《元氏縣長青集序》)。他和元稹合唱的所謂“元和體”,“他把自己打扮成壹個文人,讒言俚語,學會了諷刺”(《舊唐元稹傳》)。白居易的名聲遠播海外。當時有個韓國商人來尋白詩,拿回去賣給國家總理。其中壹個值壹百美元。日本高僧惠娥也在蘇州南禪寺臨摹了壹部白集,帶回國內。後來又有人陸續抄回來。日本至今有三種手稿,相當於宋元,被視為國寶。

白居易的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晚唐的皮日休、聶、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虞□、梅、蘇軾、章雷、陸遊,清代的吳、黃遵憲,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白居易詩風的啟發。此外,元、明、清時期的許多劇作家根據白居易作品的故事寫了歌劇。如白樸的《雨》演變為《長恨歌》,洪的《長生殿》,馬致遠的《衫淚》演變為《琵琶行》,蔣世全的《四弦秋》等。白詩中的許多詞語也被宋、元、明三代的劇本所采用。

除了詩歌,白居易的文章也很有特色。他雖不屬於韓愈、柳宗元文學集團,但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推動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論天下大事,自覺遵從賈誼的“治安政策”。其中有些篇章,如《騙術》、《清官》、《除賊》等,不僅內容實用,而且前車之鑒,分析深刻,語言生動,文字直白,是議論文中的佳作。《為丞相書》和壹系列政事劇,分析細致、直截了當,開了北宋王安石寫事的先河。《元九書》是唐代重要的文學批評文獻。但寫山水,如《草堂集》、《冷泉亭集》、《三遊洞序》、《荔枝圖序》等,是有意義的,也是寫屈子詞這種文體。他的詩《憶江南》《浪淘沙》《花不是花》《長相思》,為文人詞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這份收集和研究資料白居易生前曾數次整理自己的詩作。初名《白常青集》,後改稱《白文集》。* * *收集了3800多首詩,75卷5冊。它藏在廬山、蘇州、洛陽以及他們的侄孫家中。唐末動亂,文稿散落壹地,寫了壹遍又壹遍,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文集是南宋紹興刻本(1131 ~ 162),只有71卷,3600多首詩(包括其他人的幾十首)。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馬遠雕再版《白常青集》71卷,與紹興本基本相同。另壹部日本博納道元1618活字疊加宋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分前後集,內容與紹興版基本相同。清初王黎明刻本《白象山詩集》40卷,只有詩沒有正文,包括編佚補遺2卷,並在原註上加了註釋。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顧校勘的《白居易集》,以紹興本為底本,參書修訂補充。他還編纂了《外集》兩卷,收集了失傳的詩文,並附上了《白傳》、《白集重要序跋》和《年譜略》。

在研究資料方面,唐代新舊書都有白居易的傳記,陳、都有編年史。、陳的《詩話》和岑的《白居易長慶集偽作》對白居易的詩歌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今王集白居易生年,朱錦程集白居易年譜。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陳友欽主編的《古典文學研究資料集白居易卷》,收集了中唐至清末的相關評論資料。另外,日本花屋秀樹秀樹的《白居易研究》是研究白居易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