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艾青天生就是詩人。在巴黎讀書的時候,他原本是學繪畫的。他有敏銳的感覺和深厚的感情,文筆松散流暢。最重要的是,他的詩歌都來源於他對現實語境的直接體驗和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真誠關懷。他秉承了壹些浪漫主義的思想,強調詩人首先要有強烈的感情,更直接地表現自己的熱情,從而達到肌膚相親、氣息交融的效果。艾青本人也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這樣壹種詩意的觀點:“妳要真誠地說話,就必須對妳所贊美和贊美的東西真正產生強烈的感情。不說出來就難受。這絕不是鸚鵡學舌,而是發自內心的心曲。”艾青詩歌裏的主題是日常,語言也是口語。他寫出了千百萬人的情懷,讓千百萬人用他詩歌的節奏感受著時代的變遷。1.認識現實的悲劇,喚醒民眾,是詩人現實主義創作的初衷。五四運動後,隨著民族危機感的增強,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深刻而緊迫的民族生存危機感。1932年,“十壹·二八事變”後,艾青從馬賽啟程回國,從色彩斑斕的歐羅巴收集了壹支蘆笛。艾青懷著壹顆飛揚的心,含著淚,關註著她的祖國。她是壹個憂郁的詩人,很快就感到“祖國還在屈辱中呻吟”,“論詩,在長嘯聲中”,(7)同年。在監獄的三年裏,他寫了許多詩。1936年,也就是他出獄的第二年,他出版了他的第壹本詩集《大研河》。詩中寫道:“妳用妳的大手掌將我擁入懷中,撫摸我;/在妳架起爐子之後,/在妳拿起圍裙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