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那邊的風景——尋找俄國的列賓

那邊的風景——尋找俄國的列賓

壹個

2065438+2009年7月,我乘坐的飛機從北京國際機場起飛,途經萬裏七個多小時,終於氣喘籲籲地降落在莫斯科機場,為了實現我從小就藏在心底的壹個夢想——去俄國,尋找19、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列賓先生,追尋列賓的足跡,了解他的創作風格和藝術人生。

這是我第壹次踏上俄羅斯的土地,也是我第壹次站在這個充滿列賓氣息、離列賓最近的地方。這壹刻,我能想象的激動,無法形容。列賓是我童年時代的兩位外國畫家之壹,第二位是法國的米勒。幸運的是,剛在莫斯科紅場附近安頓下來,我就收到了壹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陪同我的小翻譯雍超告訴我們,莫斯科正好有壹個“列賓特展”。展品幾乎囊括了列賓的所有經典,國內媒體上看到的列賓的原作幾乎都在這裏。他強調,這是自列賓逝世以來,這個國家首次為列賓舉辦的最全面、最盛大的展覽,真是上帝的保佑。

我激動得甚至可以說是“欣喜若狂”,因為這不僅彌補了我幾十年來期待已久的少年訴求,也給了我尋找列賓的願望壹把金鑰匙,我的心情似乎已經到了沸點。事實上,如果妳漫步在莫斯科街頭,妳會發現幾乎沒有人,無論男女,不知道列賓的名字。列賓是俄羅斯人的驕傲,也是俄羅斯的壹張名片。

對“俄羅斯”這個詞的記憶來自我在20世紀60年代的少年時代,而所有這些記憶都與列賓有關。我第壹次見到列賓是在我八九歲的時候。我在父親的剪報上看到壹幅彩印畫。下面標明的作者是列賓。他的油畫名為《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有簡單的情節介紹,說列賓是19世紀至20世紀偉大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是巡回畫派的主要代表。《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的故事真實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社會動蕩的生活現實。這激起了我童年的好奇心,同時也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畫面很奇特,很異質,尤其是畫面中的人物面孔都是我們生活周圍從未見過的外國面孔,他們的衣著與中國完全不同,他們的繪畫方法也與當時普遍見到的國內畫家的作品不同。其實我對俄羅斯藝術家和相關藝術作品的記憶不止這些,除了繪畫還有很多。

妳可能沒有註意到,在整個19世紀,甚至在20世紀初,所有頂尖的作家、畫家、音樂家、思想家和哲學家都和列賓壹起出現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作品及其作者,比如屠格涅夫、契訶夫、普希金、高爾基。高爾基的《童年》《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特別讓我著迷。再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琳娜,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電影《十月的列寧》、《1918的列寧》等等,都對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時候,在勞動領域,我們甚至可以在電影中學習列寧的標準動作,向同學們釋放我們的表演天賦。課間休息時,我們站在課桌上,久久地揮舞著手臂,背誦高爾基的《海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電影裏也有對白,比如“面包會有的,壹切都會有的”,至今記憶猶新。尤其不能忘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羅·卡察金和托尼亞。當我們想起書扉頁上那些至今讓我們深感感動的話,我們都被加強了。“生命是壹個人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只屬於他壹次。人的壹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為自己的平庸和虛度年華而後悔,也不會為自己的卑鄙和庸俗而愧疚。”兩位主角幾乎是我們青少年時期人生價值觀的正反選擇模式。我們要麽像保羅那樣為生活而奮鬥,要麽像托尼婭那樣欺貧愛富,在困難面前低著頭無所作為。

如今,從俄羅斯到蘇聯,再從蘇聯到俄羅斯的歷史變遷,已經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我相信,這其中的歷史原因,絕不是壹個10歲左右的孩子能說清楚的,而今天50歲以上的人,應該會稍微清楚壹些,有自己的基本判斷。時間可以改變壹切,但時間改變不了人類的思維,改變不了人類創造的藝術。藝術總有壹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在歷史中熠熠生輝。

因為離紅場很近,展廳也不遠,走路也就八九分鐘,所以迫不及待地大步走進展廳,急得像餓狼壹樣。找熟悉的面孔滿足好奇心的習慣立刻在我身上得到驗證,我“旁若無人”地走向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

油畫《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的尺寸不是很大,但是當這群腳踩地平線的追蹤者在黑暗中向我們走來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仿佛生活在伏爾加河的岸邊,踩在泥濘的沙地上,仿佛聽到了他們低沈的呻吟,仿佛感覺到了冷風從追蹤者背後吹來。看到那些身份不同卻命運相同的人,有兩個身影特別吸引我的註意。第壹個叼著煙鬥,戴著氈帽的桀驁不馴的男人,似乎在莫名其妙地盯著所有的觀眾。他冰冷的眼神和不屑壹顧的回眸,似乎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敵意。還有那個站在隊伍裏,已經被繩子勒死,肩膀無助的孩子,每天喊著不要哭的痛苦表情,證明他已經退學了;那些皮膚黝黑,衣衫襤褸,走在隊伍前面,擺脫不了命運的老人,可能就是他們的最終歸宿,我的心在顫抖。壹個稍微有點社會經驗的人,就能找出伏爾加河上的追蹤器裏每壹個拉纖維的人物的身份。當然,這不是100%的概率,而是生活經驗的概念性總結,放在壹件啞口無言的藝術品上也無可厚非。

讓我們回到那個皮膚白皙,站在壹群爺爺奶奶叔叔隊伍中的男孩,通過畫面的安排,繼續構建關於那個男孩的故事。這些追蹤者靠拉光纖賺點破錢,老老少少之間誰也不管誰。他們是在為自己可憐的生計扯纖維,這自然會讓我們在同情和愛護的時候去想壹想,以便找到畫面中每個人的故事,為他們預設結局。或許,這個骨瘦如柴的男生真的無法留在學校繼續學業。他的家庭生活還是不錯的,父親是壹家之主。然而,因為酗酒,失去家庭支持的母親無依無靠,他不得不照看年幼的妹妹和其他年幼的孩子。生活的重擔突然落在了男孩的肩上。他可能十四、十五或十六歲。在巨大的船和稚嫩的孩子之間,我們的心根本用不上。男孩的肉體經不起細繩的勒索,卻想掙脫。他用自己的手鉤住繩子,以減輕軀幹的疼痛。這壹經典的心理寫照,無疑成為伏爾加河上纖夫的點睛之筆。

列賓的許多作品都極其嚴肅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性,尤其是對細節的刻畫,往往成為理解其作品的關鍵,其藝術的戲劇性靈魂也體現在這些方面。列賓在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塑造都是通過深入的體驗和細致的觀察而獲得的,這在他的《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意外的歸來》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據說,列賓創作《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是受到了壹首詩的啟發,這首詩是俄羅斯著名詩人涅克拉索夫寫的。詩中寫道:“是誰的聲音在偉大的俄羅斯河上的伏爾加河上響起?這種聲音在這裏叫唱歌——是追蹤者在拖繩子!為了創作《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列賓竟然和那裏的苦力壹起在伏爾加河的碼頭上住了壹個夏天。列賓喜歡這些“像動物壹樣的奴隸”,他認為智慧、力量和英雄主義在這些追蹤者身上得到了真實的體現。那時候的人,老人,孩子,他們在作品中拉纖維,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都來自於畫家的生活積累和寫生勞動。表達現實生活,讓人們在畫面中的場景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維度,從而對時代做出基本判斷,是列賓和他的旅行藝術家們的初衷。斯塔索夫說,“看看列賓先生的《追蹤者》!那妳得馬上承認,這裏沒人敢選這樣的題材。妳從未見過如此令人驚嘆和深刻的俄羅斯人民生活畫面,盡管這個主題和這個話題早已出現在我們和我們的畫家面前。“列賓最受歡迎的作品被稱為三部曲,即《伏爾加河上的追蹤者》、《意外的歸來》和《可怕的殺子伊凡》。既然來了,三部曲必須先算是尊重。(未完待續)